孔子庙是祭祀孔子的庙,亦称孔庙。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天宝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文庙。

概况

下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坐落于苍山斜阳峰东麓主脉酷似巨型弥勒菩萨的山丘上,后因毁损,曾于康熙帝35年(公元1696年)重建,文庙中有大成殿、孔子立像及颜回曾子孔伋孟子“四配”、“慎怡室”、“存省室”等,是大理市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著名建筑群。

大理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成立之初,组织对龙尾古城历史文化遗产调研时,就对下关文庙进行重点调研,并于2005年12月9日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报了《关于修复大理市下关文庙调研情况汇报》,并在会员和龙尾古城居民中倡议为恢复重建捐款,共收捐款133606元,并为恢复重建下关文庙多方奔走,直接促成下关文庙的恢复重建。

重建的下关文庙内,除保留大成殿及天子台外,还将铸造3.6米高孔子铜立像,雕塑“四配”、“十二哲”和“72贤”立像,整项重建工程造价1020万元。

大理地区文庙

在我国的边疆省区中,大理是较早接受和传承中原儒家文化的地区,在现在的大理市辖区范围内,历史上曾有五座完整的建制文庙,它们是元代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建的大理路文庙(即府文庙),

明洪武27年(1394年)建的太和县文庙,

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的赵州(凤仪)文庙。因清代张相度撰《太和县志》一书散失,下关文庙的历史难以考究,但据杨周伟撰《挖色孔庙》一文称,下关文庙及挖色孔庙均由明代赵雪屏所建,如此说可信,则下关文庙与挖色孔庙的建筑年代应在明嘉靖(1522—1566年)。因当时下关镇、挖色均非县治驻地,故五座孔子庙中,下关及挖色两座文庙规模较小,至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大理府、太和县文庙合并建成,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在现大理白族自治州这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竟有五座文庙并存,每逢春秋二丁,五庙同时祭孔,盛况空前,成为历史佳话,在中国这是极为罕见的儒家文化的高度密集区,是大理非常值得骄傲和珍惜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关文庙信息

下关文庙规模虽小,但却极具特色,整体建筑布局装饰围绕孔子生辰八字中用神对五行的喜忌,注入了中国传统命相学的观点,大胆突破了文庙惯有的定式,取消了照壁(鲁壁)、星门和泮池,大门外如华盖般植有两株对称的榕树,大成殿地基石上饰有非常精美的火焰图腾和笔筒浮雕,这在中国文庙建筑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所有这些,绝非蛇足之举,其中的含义和匠心有待考证、论述。

下关孔子庙的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塑像及四大弟子塑像,这是其他文庙所没有的。据说,下关有人在山东曲埠为官,离任时从曲埠取土回到下关塑成孔子头像。下关文庙中还建有“存省室”、“慎怡室”,这也是其他地区文庙所没有的,同时还建有“斜阳阁”、“文昌宫”、“凌虚阁”,八字形门楼及石牌坊等建筑,均系明代殿阁式建筑,其中尚有不少当时名士的书法精品,如王联元书写的《程子四箴》及“凌虚阁”匾,马恩溥书“斜阳阁”匾,李尧臣书写的“斜日千山外,阳春万户中”对联等。可惜在岁月沧桑中均已荡然无存,在时下,我们所看到的破败的大成殿和东倒西歪的门楼前,人们还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下关文庙恢宏的气势和祭礼盛况。

下关文庙得地利之优,据高台虎座,背靠苍山,面向洱海,迎朝阳,接紫气,俯视古道雄关,饱览历史风云,阅尽人间春色;地势高敞,风物清嘉,环境优美,是当年下关古城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群,龙尾关士民每忆及此,无不扼腕唏嘘,感慨万端。(大理白族自治州龙尾古城保护协会供稿)

下关文庙由来

在封建社会时代,一个县有一所孔子庙,下关称龙尾关,只是太和县的乡级建制,竟然有文庙?但凡一个地方的儒学兴盛,官方重视是一个方面,还要有当地有名望的士人出面倡导和传承。下关先后就出了两位既有官职身份,又有学问,重教兴文的人物:赵汝濂(1495-1569),字敦夫,人称雪屏先生,明朝嘉靖进士,以庶吉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官至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副部长。马恩溥(1819-1874)字雨农,清咸丰进士,入翰林,任国史馆总,文渊阁直阁学士,礼部待郎,出为安徽学政,即今省教育厅长,还督学江苏省。他在玉龙书院(今下关二小)教书7年,“所到之处倡儒学,诵诗习礼,教人以善”。下关文庙就是赵雪屏时代所建,马恩溥时期守护、修,直到民国年间保存完好。抗日战争为躲避日机轰炸,下关电报局从市区财神殿迁到孔子庙,后来一度又成为私立苍洱中学校址。

景观

下关文庙在苍山斜阳峰麓,地势高敞,视野宽阔,风物清嘉。庙门前的两棵巨榕根深叶茂,浓荫蔽日,成为下关关迤的景物标志。远方游子归来,从凤仪飞来寺转入市区,一眼望到这两棵大树,就知道是“回到家了”!下关镇人对文庙和前人栽下的古木,含有一种特殊的景仰之情。下关文庙与其他府、县文庙还有几处不同:在建筑布局上因地制宜,不建照壁、棂星门和泮池,而是在庙门两侧建斜阳阁和凌虚阁,凭窗俯望,下关市井尽入眼底;室内采光充足,置有书柜桌椅,是文人雅集,居民茶叙的幽静场所。再有存省室和慎怡室,孔子庙教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再有一项特点,一般文庙大成殿供奉“大成孔子”牌位,无塑像;下关文庙有孔子泥塑像。据传说是一位太和人曾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当县令,任期届满返乡时带回孔子头像,再请工匠补塑全身。这尊泥塑的容貌、衣冠,与最早传世的孔子石刻形象一样,具有高超的技艺水平。可惜下关文庙于1950年代被毁,孔子及其弟子的泥塑像亦已不存。

祭祀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生日,全国各地都在文庙举行祭孔盛会。1930年代我读小学时参加过一次祭孔活动:头天要沐浴表示洁身,第二天凌晨鸡叫头遍就得赶到孔子庙,聚集在庙外,待鸣炮三响后才开大门。参加祭孔限于男性,须着旗袍马褂,戴礼帽,当年礼服即是现今说的“正装”。人们鱼贯而入,依辈份和“身份”顺序站在大成殿前。此时乐鼓齐鸣,主祭人拈香、读祭文。庭院香烟缭绕,丹桂飘香,气氛严肃。

祭典之后是令人欢欣的分“肉”(祭供后的肉),每人一份,是羊肉。数量不多,大约只有半斤,但很珍贵,以前是资深秀才才能享受的待遇。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告朔”。春秋战国时,每个月的初一,诸侯要杀一只活羊,稍微蒸一下,然后送去聂氏宗祠摆在祭桌上,向天、地、祖宗汇报、祝祷,名为“禀告”。后来简化为杀一只羊,供后回家煮食,孔子对此表示赞同,说“我爱其礼。”作为被孔子肯定的祭祀形式,后人就把它作为礼仪流传下来。

意义

下关文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龙尾城文脉传承和文化积淀的载体,被毁之后令人非常痛心。近年经过大理白族自治州孔子学会和龙尾城保护协会的多次呼吁,引起官方和社会人士的重视,由政府拨款与民间捐助为契机,已于2010年4月16日动工在原址恢复、重建。这项深得民心的举措,使“龙关子民尽开颜”,“存省慎怡谱新篇”。

参考资料

下关文庙恢复重建近日动工.大理日报.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