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鲮(学名:Semilabeo notabilis)是鲤科、唇鲮属鱼类。它们的性成熟个体中,雌鱼一般重达450克以上,雄鱼为200克以上。唇鲮的体型特征为前部近圆筒形,尾柄部侧扁,腹部平。吻端圆钝且向前突出,吻侧有斜行深沟。它们的眼位于头的后半部,眼间宽且稍凸出。唇鲮具有2对须,其中吻须稍短于眼径。背鳍外缘呈深凹形,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胸鳍的长度约等于头长,向后伸展不及腹鳍基部。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的下方,而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的中点。唇鲮的尾鳍呈分叉状。它们的下咽齿尖端弯曲,鳃耙侧扁且呈三角形。鳔较小,前室呈椭圆形。唇鲮的肠管非常细长,多次盘曲,长度约为体长的12倍左右。它们的腹膜呈黑褐色。雄鱼的吻端有明显的珠星。唇鲮的背部呈青黑色,腹部为乳白色,侧面的大部分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点,连成直行的条纹。胸鳍上方的一部分鳞片斑块特别显著。背鳍和尾鳍为黑色,而胸鳍和臀鳍微黑。唇鲮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水域,喜欢活动于急流或有流水的岩洞中。它们主要以刮食岩石上的附着藻类为食,也捕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以及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碎屑。唇鲮分布于越南和中国,中国的分布范围包括珠江水系元江以及贵州省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水系。唇鲮的俗名有皇帝鱼、猪嘴鱼、唇鱼、没六鱼和岩鱼。它们的模式产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唇鲮的体长可达34公分,是一种经济性鱼类,栖息在砾石底质的山地溪流。唇鲮在中国和越南的河流和溪流中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4~15;腹鳍Ⅰ-8~9。背鳍前鳞14~16;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26~28。下咽齿3行,2·4·5~5·4·2。 

体长为体高的3.8~5.4倍,为头长的4.4~4.8倍,为尾柄长的5.2~6.0倍,为尾柄高的7.4~8.5倍。头长为吻长的1.6~1.9倍,为眼径的5.1~6.2倍,为眼间距的1.8~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5倍。 

唇鲮性成熟个体雌鱼一般为450克以上,雄鱼为200克以上。  体长,前部近圆筒形,尾柄部侧扁,腹部平。吻端圆钝,向前突出。吻侧有斜行深沟,从吻须基部直达口角。吻皮下垂且向腹面扩展折转而成为口前室的前壁,其外面有排列整齐的状角质突起,边缘完整不开裂,两侧边变宽与下唇相连,口闭合时于口角处形成复褶。口下位,横列。上唇消失。吻皮与上颌分离。下唇很厚,不与下颌分离,向上并向内弯,其外面亦布满排列整齐的角质突起。下唇侧有浅沟,自口角达下唇边缘。下唇角质突起区域向颏后扩展成一三角形的区域。上下颌前缘具角质薄锋,上颌弧形,下颌平直。唇后沟短。无颏沟。眼侧上位,位于头的后半部;眼间宽,稍凸出。须2对,吻须稍短于眼径;口角须极微小,甚至退化。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离眼前缘较近。鳃盖膜在眼后缘之垂线下方连于峡部,其间距约等于眼后头长。鳞片中等大,胸部及腹部的鳞片小且埋于皮下,腹鳍基有狭小腋鳞。侧线前部稍弯,后部几平直。 

背鳍外缘深凹形,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约为头长的1.2~1.3倍(成熟雄鱼特长,可达头长的1.8倍),起点在腹鳍基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长约等于头长,向后伸不及腹鳍基。腹鳍起点约位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的下方,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或稍近后者。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的中点,其后缘内凹,后伸不达尾鳍基,但雄鱼颇接近。尾鳍分叉。 

下咽齿尖端弯曲。鳃耙侧扁,呈三角形,短而密。鳔小,前室椭圆形,较眼径略大,后室圆锥形,细且短,约等于眼径。肠管极为细长,多次盘曲,长度为体长的12倍左右。腹膜黑褐色。雄鱼吻端有显著珠星。 

背部青黑色,腹部乳白,侧面绝大部分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点,连成直行的条纹。胸鳍上方有一部分鳞片的斑块特别显著。背鳍及尾鳍黑色,胸鳍及臀鳍微黑。 

生活习性

唇鲮喜流水,逆急流而上的能力极强。喜夜间活动,惧光,正午阳光直射河面时,有在岩洞中昏睡的习性。 

唇鲮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水域,喜活动于急流或有流水的岩洞中,以刮食岩石上的附着藻类为主,也捕食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以及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碎屑。2004年,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将野生唇鲮引入鲟鱼养殖池中混养驯食,在人工环境下,唇鲮不仅能刮食池壁生长的藻类,也能主动摄食鲟鱼饵料残渣或鲟鱼粪便。 

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珠江元江,在贵州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为每年的5~7月(农历四至六月),期间每当大量降雨,河道涨水后,唇鲮即从中国北盘江上溯至打邦河进行繁殖。通常在每年首次涨水时,性成熟雄鱼先到集结地,其后的涨水雌鱼方才到达。雌鱼到达后,雄鱼即成群尾随配种。曾认为唇鲮卵为粘性卵,在随后进行人工授精时,发现唇鲮受精卵的卵膜吸水后膨胀,并无粘性,可判断唇鲮卵属半漂浮性,可随水流流动孵化,或顺水漂流到水势较缓处,沉在浅滩水底的卵石或沙石上发育孵化。通过分析河流水系的情况,鱼苗孵出后可能顺流索饵经北盘江红水河中育成。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濒危(EN)。 

主要价值

唇鲮的含肉率为(75.64±4.16)%,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6.31±0.71)%、(17.06±0.84)%、(1.51±0.084)%和(1.72±0.25)%。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总质量分数为(82.45±0.90)%(占肌肉干重),其中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4.09±0.39)%,占总氨基酸总量的41.35%;4种鲜味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31.26±0.37)%(占肌肉干重),占氨基酸总量的37.92%;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79。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较高,分别为(4.21±0.27)%、(3.64±0.22)%,表明唇鲮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