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敏,女,教授,原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1954年10月生,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四川师大女性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十佳”(文科前五名)、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政府“中国西部论坛”优秀奖。嵇敏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获硕士学位。获国家留学基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等校从事美国文学和女性学研究。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演讲如:“第二届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省),并主持分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国际研讨会”、“第十九届美国全国女性学研究年会”;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新时期中国女作家比较研究”;“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口语水平测试研讨会”;“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年会”等。于2001年、2004年承办了两届“中美女性学国际研讨会”。
回国以来承担多项国家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且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课题等研究项目。
经过全球范围的竞争,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嵇敏博士最终入选并成为2013年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的唯一中国学者。该项目现由教育部在项目院校进行赴美学者的遴选、录取、行前集训等工作,同时美国高校也可参与美国国际学者委员会的遴选学者工作。关于这一项目,教育部明确指出“富布莱特项目在中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中的影响力很大。”“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政府间正式教育交流项目。”作为“住校专家”,嵇敏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四川师范大学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学者。
个人作品
1.荒野中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论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2.“书写《紫色》”;
3.“托妮·莫里森的《天堂》”;
4.“当代中国女作家评析:形象与主题”(台湾学生书局);
5“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美国批评传统”载《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女性研究丛书)
6.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Writers: from the Zhiqing Generation to the Hotdog Generatio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
7. Reading Wom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8.《今日西藏行》等。研究专长:英语教学与理论、美国文学、中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少数民族女性。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
参考资料
我校教师嵇敏教授入选并成为2013年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唯一中国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新闻网.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