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Snow Storm)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自然天气的一种降雪过程。暴雪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山脉以北的地区,祁连山脉、新疆部分山区、藏北高原至青南高原区一带,川南高原的西部等地区。发生的时段一般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
暴雪规定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同时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气象部门就开始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根据降雪量可将暴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雪及其伴随的大风降温天气,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会破坏交通、通信、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使城市断电、断水、压塌建筑物。同时也会冻死、冻坏农作物、牲畜,会加重虫病害的发生。当暴雪来临时,民众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
名称定义
暴雪指自然天气现象的一种降雪过程。对于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当24小时的降雪量(融化成水)≥10毫米时即为暴雪。
形成原因
暴雪形成主要原因是水汽条件比较好。中国东部地区出现大的降雨、降雪天气可能性就大,因为那里的水汽条件比较好,本地的江河湖面多,从旁边或外面输送过来的水汽较多。而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这一带,赶上了强冷空气南下,温度比较低,水汽条件又比较好,所以出现了大的暴雪天气。而在北方地区,因为天气干燥,水汽较少,所以没有出现大雪以上量级的降雪。
分类
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规律和特点
暴雪的出现往往伴随大风、降温等天气,给交通和冬季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暴雪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山脉以北的地区,祁连山脉、新疆部分山区、藏北高原至青南高原区一带,川南高原的西部等地区。暴雪发生的时段一般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危害较重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形成的所谓“坐冬雪”。暴雪发生地区和频率与降水分布有密切关系。在内蒙古,暴2008年中国雪灾害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的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带,发生频率在30%以上,其中以阴山地区雪灾最重最频繁;西部因冬季异常干燥,则几乎无暴雪发生。在新疆,暴雪主要集中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地区,南疆除西部山区外,其余地区雪灾很少发生。在青海,暴雪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树市、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个冬季降水较多的州。在西藏,暴雪主要集中在藏北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区和藏南的日喀则地区。
预警信号
暴雪是因为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的一种自然现象,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气象部门就开始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信号。根据降雪量可将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预警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黄色预警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橙色预警
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红色预警
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监测方法
牧区雪灾
牧区雪灾监测是指利用多种观测技术手段, 结合社会经济、牲畜等资料,获取影响牧区雪灾 发生的环境因素和反映雪灾发生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的信息和数据(如积雪、气象、地形、牲畜状 况、牧草长势等);牧区雪灾预警则是通过对监 测数据的分析,判定积雪、环境等要素的状态并 在雪灾发生前发出警示信息,以便启动相关预案、 制定雪灾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决策,减少雪灾造 成的损失。
城市雪灾
城市雪灾监测主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数学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动态监测气象因子、 城市环境和发展水平等信息,为城市雪灾预警提 供基础的输入数据。其中,气象因素是城市2008年中国雪灾 监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城市雪灾监测手段可分为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在地面监测中,气象观测站可实时监测局区域的气温、风速和积雪量等致灾因子,而交通路网中各路口的视觉传感器可通过图像处理算法 实时监测车流量及过往行人。地面观测站的数据可靠且实时,但只适用于监测小范围重点安全隐 患区域。在遥感监测中,光学遥感利用积雪的特 殊光谱特性,获取城市内积雪覆盖天数等;微波 遥感可监测积雪深度,无人机技术也能够实时动 态监测低温的发生强度、积雪冰冻灾害的分布范 围及道路交通等因子。
造成危害
针对人
冻伤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两大类。非冻结性冻伤是人体接触10 ℃以下,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上潮湿条件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冻疮、“战壕足"“水浸手"“水浸足”等。冻结性冻伤是由冰点以下低温(一般在零下5 ℃以下)造成的,包括局部冻伤和全身性冻伤。全身性冻伤又称冻僵、意外低体温,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所导致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性全身性疾病。
雪盲
雪盲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而引起的炎症。主要症状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剧烈的异物感和疼痛、怕光,流泪和睁不开眼,发病期间可能会有视物模糊的情况出现。一般发生于眼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后6~48小时内,是暂时性眼部炎症类疾病,主要分为急性雪盲症和慢性雪盲症。
针对种植业
暴雪冰冻天气会导致部分经济林木出现机械损伤。同时,由于淮河及其以南地区大部农田长期处于过湿状态,雨雪过程将加重土壤过湿的程度,对油菜的根系生长不利。而强降温可能影响南方冬小麦、油菜生长,导致华南冬种玉米、甘蔗、烤烟等喜温作物和蔬菜遭受冻害,使华南地区的盐水凤梨、香蕉等热带经济林果以及水产养殖遭受寒害。
针对畜牧业
暴雪导致的降雪天气对畜牧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若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2008年中国雪灾。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针对交通出行
暴雪及其伴随的大风降温天气,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会破坏交通、通信、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使城市断电、断水、压塌建筑物等。
预防与应对
预防措施
1.巡查道路,及时修复。出现暴雪天气时,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加强巡查,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一旦发现道路、铁路或线路被雪压断,确保及时修复。
2.出门在外,保暖防滑。面对暴雪天气,行人注意防寒防滑,上路时选择防滑性能好的鞋,不宜穿高跟鞋或硬塑料底的鞋;车辆外出,应采取必要的防滑措施,给车辆安装防滑链。
3.暴雪肆虐,加固防护。暴雪来临前或肆虐过程中,对有关临时搭建物,及时采取加固防护措施,避免被雪压垮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由于积雪对阳光的反射性强,易使驾驶员双目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即雪盲症),因此,行车中应戴浅色眼镜,并注意休息。
5.在冰雪路面上停车时,应选择朝阳、避风、平坦干燥处停放,不得紧靠建筑物、电线杆或其他车辆,以防侧滑。
应对措施
1.如是危旧房屋,要及时撤出。 50平方米的平顶屋面如果积雪一尺厚,就要承受大约2吨的重压,所以不要待在不结实的建筑物内。
2.暴雪来临前要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尽量减少车辆外出。
3.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可能会停航或封闭,居民出行前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雪预警信息,以便根据需要取消和调整出行计划。
4.外出时,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步行时尽量不要穿硬底或光滑的鞋。老少体弱人员尽量减少外出,以免摔伤、受寒。接近广告牌、屋檐、大树等处时,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以免因冰雪融化脱落伤人。
5.非机动车应给轮胎少量放气,以增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司机要听交通民警指挥,服从交通疏导安排,要慢速行驶并与前车保持距离。车辆拐弯前减速,避免踩急刹车。有条件要安装防滑链,佩戴色镜。出现交通事故后,应在现场后方设置明显标志,以防连环撞车事故发生。
6.如果被积雪围困,要尽快拨打110、 119等求救电话,积极寻求救援。
7.如果积雪过深,应及时清扫屋顶和棚架等易被雪压的搭建物,以免被雪压塌。另外,居民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清扫道路积雪工作,主动清扫自家或单位附近道路和屋顶上的积雪。
8.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工作,有关部门应提前作好煤电油运应急准备工作。农牧区和养殖业要提前储备饲料,做好防2008年中国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已经遭受灾害的农牧区应及时做好救灾工作。
参考资料
【应急科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知识科普.澎湃新闻.2023-12-13
暴雪预警科普.中国气象局.2023-12-13
暴雪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2021-12-01
小雪、中雪、大雪、暴雪是如何划分的?.中国气象局.2023-12-13
气象科普:专家解析大范围灾害性雨雪天气成因.中国政府网.2023-12-14
雪灾监测预警指标、方法与实践 - NJU.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23-12-13
雨雪与强降温过程先后来袭 南方农作物生产需防冻害寒害.中国气象局.2023-12-13
【气象科普】降雪天气对畜牧业影响利与弊.中国气象局.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