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朝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该帖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之重要碑刻,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

作品内容

《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碑身两侧浮雕阴文花朵,一凤立于花叶,叶两边各立一人,下一佛骑兽也立于花叶。左侧佛向后,右侧向前,刻艺精湛。

作品释文

(1)……碑在京兴福寺陪常住……

(2)……大雅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行书勒上……

(3)也。肇自石楼东镇,守封司地之班;金册西符,启命将军之秩。虽……

(4)师。中尉总南宫之禁,其或胆刚如铁,……操紧明霜;酌龙豹之神韬……

(5)之策。名溢寰海,功埤动植,其谁由然哉?惟大将军矣。公讳文,字才……

(6)大夫行内给事,……父节……皇朝金紫光禄大夫,行内常侍,七貂……

(7)之德,是使金铺接庆,玉玺承官。长戟于司宫,高门联于寺伯。公……

(8)雅局就于孩年;量转奇规,英断裁于稚齿。源之乎:鹏之为鸟,不飞……

(9)法励已,荷公不私,补过愕愕于宫闱,匪懈兢兢于夙夜。……

(10)劳,抚公以秩,授公文林郎,适举从班也。公谨密居体,谦光潜旨,问

(11)(十二)之赏,非公而何?冬十二月,又……制转公右监门卫大将军,建

(13)……宸。神龙三年又……制转公镇军大将军行右监门卫……

(14)社。固以锋交卫霍,权冲田窦,横虎步于朱轩,……跪龙颜于青……

(15)土之禄,敢对……天子之休命也。唐元年又……制进封……

(16)之册,三阶应历,八命腾迁,持大义而不可夺,保元勋而若无有,则

(17)…………

(18)皇上钦腹心之寄也。公平均七政,恭践五朝,树德务滋,循躬……

(19)成修。乃奏乞骸骨,身归常乐。……诏许公焉。尚书谢病,非无给……

(20)坠彩,窥四序之留难;秋蓬飒飞,收百年之卷促。贾谊之愤结,庚鹏……

(21)呜呼!维公开国承祉,正家崇秩,叶嗣传于紫,鼎胄曳于黄云。……元戎

(22)巨鱼之行乎大壑,其量府也;黄金白玉兮满君之北堂,其宾贤也。…………

(23)遣风轨物,杰臣飞将,其在公乎?夫人恒国李姓,圆姿替月,润脸呈花,……

(24)至,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先公而殡。……公以开元九年十月三日,循……

(25)落落松扃,金鸡鸣而春不晓,玉犬吠而秋以暮,将军于地下,意气……

(26)枕卧于平生,帐殊于。则公夫人之顾命,愿不合于双棺焉。……于

(27)议大夫行内常侍上柱国处行。明姿鉴俗,谨身从道。元方长子高……

(28)郎行内仆局丞上柱国升行,及厌尘滓,开心大乘,出俗网之三灾,回……

(29)庭局丞骑都尉处昂等,并痛切终天,悲衔眦血。虽复合庭花萼,联……

(30)摇五色,词腾七步,王公在眄,圣主承知。梦八门而出飞,屈五

(31)…………

(32)之神出自天秀,盖非常人。复礼由己,依仁立身。举图横海,公乎动鳞。……

(33)儒有。诗征孟子,相举王稽。……南山之寿,立其齐;西山之照,不意全……

(34)伯铭金。川故事,遵扬德音。……杳杳藤,青青柏林。旌勋表颂,孝子

(35)林郎直作监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居士张爱造……

作品说明

今人杨震方先生在《碑帖叙录》中以为,碑残字中“公讳文”上一字作“吴”字,有称《吴文断碑》者。但非“吴”字,以文法论,上句末当为“矣”字,因此称《吴文碑》不正确。然此说相延已久,以至于马子云施安昌先生所著的《碑帖鉴定》一书也称其为《镇国大将军吴文碑》。

此碑于明万历间发现后就有传拓,是谓初拓。初拓第廿行“四序”之“四”字完好。清代拓本,“四”字损而可辨。以后其中二笔与右半已损连,又二十五行“瘗将军于地下”之“军于”二字笔道未损。方若先生在《校碑随笔》中认为旧拓八行,“断裁”之“断”字、“斤”部未损。亦云:廿七行“及厌滓”之,“及”字应是“乃”字,出土初拓本尚未成“及”字。可见对此碑拓本鉴定之方法,各家并不相同。

因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该碑屡经翻刻或出版,解放前文明书局、日本博文堂、骎堂《书苑》七卷十二期影印者,皆翁方纲跋本,惜有描填。艺苑其赏社珂版和爱俪园珂版影印者均为稍旧拓本,日本二玄社也将稍旧拓本辑入《书迹名品丛刊》中,朵云轩亦于2000年将此碑出版。

作品鉴赏

此本第十九行尚书,第二十行窥四序诸字虽然完整,和圣教序一比,顿觉差异。第八行裁断完整。第三十行却少了圣主承知四字。和台湾大众书局的全拓比较,的是同出一石。全拓本的石纹不经修饰,原味极浓,可惜每行开始的一些半残字被剪除,印版反差偏高。如果能比较两本原拓,便可看出是否被碑贾修饰过。试和兰亭神龙本、圣教序北宋拓本相比,大雅的勾勒功夫不称极致,而是存形尚意,集得似乎一人同时写成。所以,临圣教序者如果兼临此碑,也许能将大王书诀更快消化,转成己用。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之重要碑刻清代杨宾唐朝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推《圣教》为第一,《兴福寺》仅次于《圣教》。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称“大雅乃兴福寺僧,故世谓之《兴福帖》,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杨震方先生对其赞赏有加,《集字圣教序》认为,时代离王羲之不远。碑字亦低劣,但由和谐而书,自有其优越兴福寺半截碑之处。又因在结体上亦有优点,故很难定其优劣。愚以为兴福寺选字摹刻虽不及圣教,但结字和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似可胜出。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晋朝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临沂(今属山东省),后迁会稽郡(今绍兴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被后人誉为“书圣”。361年(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参考资料

【碑帖鉴赏】唐 兴福寺半截碑.搜狐网.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