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破魏之战,又称安邑战役,发生于楚汉战争中,刘知远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韩信击败山西省(郡治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魏豹于安邑的一次渡河进攻战。
韩信率领汉军,渡河奇袭安邑,占领魏全境,俘获魏王豹,解除了汉军侧背的威胁,对汉从战略上包围楚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背景
汉高祖二年五月,楚汉两军在荥阳市、成皋一线形成对峙后,魏王豹反汉。豹踞河东,南下可切断渭河平原(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与湘军形成对汉军的前后夹击之势;西向则可直取关中。八月,刘邦先遣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成。
原因
秦统一六国前,魏无忌魏咎曾封为宁陵君,秦灭魏国后降为庶人。陈胜起义建张楚政权于陈,魏咎前往依附,无所建树。陈王派魏人周市北略魏地,进到齐境内的狄地。西楚欲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辞而不受,遣人迎魏咎于陈,立魏咎为魏王,周市则为国相。魏国重建,为时不久陈胜即告失败。秦军节节进攻,击破农民起义各部,进兵攻击魏王于临济。魏王咎派周市分至齐、楚求援。齐王儋亲自率兵救魏,楚亦派将军项它指挥湘军前来支援。魏、齐、楚三国联合军遭到秦军突然攻击,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阵亡。章邯率军进围临济,魏咎以战斗损失严重,与秦军协议投降,约定后自杀。魏王咎之弟魏豹溃围而出,逃往楚国。楚怀王拨给数千人,由魏豹率领重行徇略魏地。魏豹收复魏属20余城,楚就立魏豹继任为魏王,管理收复的城邑,灭亡的魏国得以重建。项羽统率大军进关,魏王豹见大势所趋,也抽调精锐,编成新建陆军,亲自统率,随项羽入关。分封18王国时,由于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需要魏的宋梁等地,魏国属地就划进了西楚的疆域,于是把魏国移封山西省,都于平阳。大约管辖三家分晋初期时的韩魏两国属地,魏国从此称为西魏。
三秦战争,汉军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汉王为着积极向东方发展,除留置一部兵力围攻废丘外,主力军由临晋渡河东进,攻入魏国境内。这时西魏建立只有10个多月,魏豹没有作相应的战争准备,及汉军平定了三秦,大军压向魏境,魏无力应战而降服。魏豹并率领西魏军随汉军向东推进。
魏王豹虽率军随汉军东进,但并未受到汉王的重视,魏豹心中不悦。同时汉王刘邦又任命彭越为魏相国,继续任其自由出兵略地,这就引起魏豹对彭越进而对汉王的不满。加之困彭城附近作战,西魏军无所建树,魏豹又受到汉王的指责和申斥,就更加深了魏豹对汉王的不满。刘邦徐州市作战失败,楚骑兵乘胜追歼齐军及其附庸部队,魏豹被项羽湘军声势所吓倒,于是借机返回平阳,到达首都后立即断绝河津市,叛汉附楚。魏豹反汉附楚,不仅使汉军占据的荥阳市、洛阳市侧背受到威胁,连最近平定的三秦关中基地也受到严重的战略压力。
部署
以韩信为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攻魏。魏王豹陈兵永济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大荔县东),以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蒲津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芝川镇(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一种简易渡河器材)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县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县(今河北曲阳西)。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
经过
魏豹(?-前204),秦末人。
魏王豹反汉引起大局形势的突变。汉军彭城败后,重新编组军队与楚对峙,荥阳市以东形势很不稳定,汉暂时无法抽调兵力对魏进攻。但为解除魏对汉侧背的威胁,保障运输路线和渭河平原的稳定与安全,乃遣谋士郦食其,对魏豹做争取说服工作。刘邦并许诺郦食其,如果他能说服魏豹附汉,刘邦就以魏地之万户封给郦食其。魏豹因早已对汉王不满,同时慑于楚之强大,遂谢绝郦食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郦食其游说失败,回报刘邦,于是,刘邦决定派遣韩信率军准备进攻魏国。
刘知远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推进于临晋河岸的一部汉军,征集船只,大张旗鼓准备渡河。魏豹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主观地改变军队部署,集中力量,推进蒲坂,企图堵住汉军东渡黄河。因而对战略要地安邑县和首邑平阳都没有留置强有力的守备兵力。
韩信声东击西把主力隐蔽集结于夏阳附近,分乘木罂横渡黄河。渡河后,即以迅猛的行动进攻临晋魏军之侧后,在东张地区击破魏军,旋即攻击战略要地安邑。汉军对魏战略要地的奇袭,给魏王豹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以致仓促间被迫转移蒲坂附近兵力以救安邑的危急。这样魏集结于蒲坂之大军,先是被置于无用武之地,后又被动回军,往返奔波,疲于奔命。汉军袭占安邑,立即转向从永济市北进的魏军进攻,两军在安邑西南地区交手。汉军曹参部从正面进攻。灌婴骑兵包围侧击。魏军将领项它挡不住曹参的攻击,冯敬的骑兵则被灌婴击散,魏军逐渐陷入包围。而临晋渡河经蒲坂前进的汉军又及时赶到参战。魏将王襄被韩信军俘获,魏豹率败军东走曲阳县,再度被汉军击破,魏豹逃至东垣(今山西坦曲)被汉军所擒,魏军全部被汉军歼灭于战场。这是汉军彭城失利后,获得的振奋军心士气的战略胜利。汉军击破魏军俘获魏王,平定魏地,关中河南侧背战略威胁为之解除,大大有利于荥阳市方面的战局。至此,汉解除后顾之忧,能够集中力量对楚作战。韩信于战役结束后把俘获的魏王豹等送往荥阳,将夺占的山西省50余县,设置为河东郡。
人物
韩信
韩信(?~前196)中国汉初军事家。淮安市(今属江苏省)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河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湘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之战(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雉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刘知远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魏豹
魏豹(?-前204),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曹参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市,为汉将周苛所杀。
地点
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首都(前562年-前339年共计223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秦汉又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拓跋焘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有趣的是,刘协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作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策划
韩信军认为,魏军为防范汉军的进攻,必然采取扼守各渡河要津,阻止汉军渡河,同时有可能向赵代等王请求支援共同抗御汉军之进攻。因而韩信决定采取速战速决战略,以奇兵突然袭取魏军之指挥中枢安邑县。为欺骗敌人,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决定派一部兵力于临晋征集船只,摆出大军渡河姿态进行佯动。主力隐蔽集结于夏阳附近,准备渡河,迂回袭击安邑。魏国北与赵代两国相接,西有黄河天险以为屏障,安邑为山西省之重要战略要地。这样魏抵御汉军的进攻,北有赵代为后盾,西据黄河沿岸的重要渡口并以安邑为指挥中枢,牢牢扼守黄河沿岸,阻止汉军渡河。魏豹、柏直以汉军原来曾由临晋渡河至河东,当发现汉军征集舟船,以为汉军又会再次由此渡河,为迎击汉军,决定增调军队,加强临晋的防御。
《史记》记载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食其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丞相,击魏。魏王盛兵永济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县。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评价
安邑之战对当时战局则起了极大影响。汉军凭着占领魏属的山西省、太原市等郡,可以经略赵代,进攻燕齐,形成从北面包围楚国的优越战略态势。
汉军统帅韩信于安邑之战中,韩信用一部兵力阳渡临晋,主力暗渡夏阳的手法,引诱轻举妄动的魏豹,把主力调集到蒲坂以西地区,造成了魏王豹的错觉,巧妙地掩护了自己渡河的真实意图,使数万大军顺利渡河成功。汉军渡河急进,奇袭安邑要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全歼敌人,突出地展示了韩信军事指挥的卓越才能。
魏豹手下既有谋臣,又有战将,并占有本土作战的地利优势,为何被韩信的隐真示假所蒙蔽,确实值得人们深思,这其中最令人叹服的当是韩信的示假猜透了人们的心理,装扮得惟妙惟肖,毫无令人生疑之处,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此战,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并为尔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