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讲述了玛纳斯及其子孙对抗侵略者和邪恶势力的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和顽强精神。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北部也有流传。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始于16世纪,靠口耳相传,由民间歌手传承。该史诗形成于13世纪,共有八部十八卷,长达二十三万余行。

“玛纳斯”既是史诗首部主角的名字,也代表整体八部史诗。该史诗融合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社会、自然、哲学、美学、宗教、艺术及人生观等多元社会文化知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科全书的特质。

玛纳斯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2006年5月20日,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情节

主要内容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领袖,被赋予了力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史诗《玛纳斯》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玛纳斯》不仅描绘了玛纳斯本人的传奇故事,还延续到他的七代子孙,共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包括《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和《奇格台依》。这八部史诗各自独立成章,分别叙述了不同英雄的故事,同时它们又相互衔接,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叙述体系。

相对而言,狭义上的《玛纳斯》专指这一史诗的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它的篇幅最为庞大,艺术成就也最为显著。它详细描绘了玛纳斯一生的非凡经历,包括他“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维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以及“壮烈的牺牲”等关键阶段。这部史诗生动地展现了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为了自由和幸福,前仆后继地率领柯尔克孜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的英雄事迹。

主要情节

英雄的传奇诞生:加克普汗年老而子嗣稀缺,经过虔诚祈祷,他年迈的妻子竟然神奇地怀孕了。玛纳斯以一手握着血块,一手握着油脂的奇异方式降临人世。

童年的磨难:由于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一出生就被秘密送往茂密的森林中抚养,从此隐姓埋名,生活在阴影之中。

少年的英勇:玛纳斯在九岁(或唱词中的十一岁)时,便已经策马扬鞭,率领四十名小勇士和柯尔克孜族各部落的民众,与入侵的卡勒玛克人进行交锋,最终杀死了对方的大将,展现了他的英勇与智慧。

婚姻与家庭:玛纳斯通过战斗,杀死了两名敌将,并俘获了他们的女儿作为妻子。后来,他又迎娶了可汗的女儿卡妮凯,两人共同生育了儿子赛麦台依,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远征的荣耀与悲剧:玛纳斯率领族人远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他在大意中却遭到了败将的暗算,最终不幸身亡,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家乡的变故:在玛纳斯征战期间,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趁机篡夺了王位。玛纳斯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受到了迫害。篡权者企图霸占卡妮凯,并欲杀害赛麦台依。

正义的复仇与和平的恢复:面对家庭的危机,赛麦台依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杀死了篡权者,为民除害。此后,民众的生活恢复了安宁与和谐,玛纳斯的家族也重新获得了尊重与地位。

角色介绍

玛纳斯是一位具有史诗英雄共性的形象,他展现出了豪放粗犷、威猛剽悍的特点,外貌魁伟,具有气吞山河的气魄和威慑力。他的形象被歌手赞誉为拥有饿狼般的胆量、雄狮般的性格、巨龙般的容颜和不平凡的相貌,预示着他会成为英雄的象征。从各个角度看,他都展现出猛虎、巨龙和苍鹰的威严。

玛纳斯身边的人物群像也各具特色,如智慧长者巴卡依汗、骁勇善战的楚瓦克、智勇双全的阿勒曼别特以及能言善辩的阿吉巴依,他们共同丰富了玛纳斯的性格特征,并展现了柯尔克孜族及北方游牧民族性格的多样性。

妇女形象也各具异彩,如精明能干的卡妮凯、倾国倾城的阿依曲莱克以及战斗仙女库雅勒,这些人物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玛纳斯中的英雄形象是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骑士,他们无论男女都充满了游牧民早期开阔的生命意识与新鲜的朴野之气。与江格尔和格萨尔等英雄形象相比,玛纳斯更多地体现了民众自身的力量。

历史变迁

公元9-10世纪,玛纳斯诞生。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同时代的柯尔克孜族歌手们的琢磨与提炼,玛纳斯逐渐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传奇色彩。

16世纪开始,玛纳斯开始流传。千百年来,玛纳斯一直以口耳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民间歌手在这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代 ,新疆的报刊上开始有关于《玛纳斯》的零星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开始有计划地采集和记录《玛纳斯》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开始玛纳斯的普查工作,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

196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下属的刊物《天山》和《塔里木》编辑部的人员在南疆乌恰县发现铁木尔这位歌手,他演唱的《赛麦台依与阿依曲莱克的相会》是史诗《玛纳斯》的片段,这些诗句被记录下来并翻译成文言文与维吾尔文,次年分别发表在《天山》和《塔里木》上,这是新中国对《玛纳斯》的首次搜集、整理与翻译的开始;次年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组织调查组,奔赴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普查,中央民族学院的柯尔克孜语班学生也参与了这个工作。这次普查发现了两位杰出的“玛纳斯奇”(即演唱史诗《玛纳斯》的歌手),阿合奇县居素甫·玛玛依乌恰县的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同年11月,《玛纳斯》工作组出版了根据居素普·玛玛依演唱整理的柯尔克孜文《玛纳斯》第一部汉译铅印资料本两册。

1964年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方成立《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对《玛纳斯》进行了第二次成规模的采集整理。他们骑马登山,寻访牧区,搜集到了许多相关文本以及民族志资料。采集结束后,调查组立刻着手翻译工作。

1978年冬 ,开始第三次成规模的采集整理,居素甫·玛玛依重新出山,除了前两次调查时的六部,又增唱了《索木碧莱克》和《奇格台依》两部。这个期间,调研工作队又两次去往特克斯县昭苏县等地访问歌手十余人,采录记载史诗三万多行。

2006年5月20日,玛纳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特征

艺术特征

玛纳斯以口头形式流传,是玛纳斯及其各种异文的总称,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韵文史诗,具有民间文学和民间曲艺双重属性。

玛纳斯全诗八部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衔接,全诗结构完整、故事曲折、内容丰富,尤以第一部最为精彩,篇幅最长,占到整部诗文的四分之一。

语言艺术方面,玛纳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风、雄鹰、猛虎来象征英雄人物;其形式是格律诗,押脚韵,也有兼押头韵、腰韵的。每行多由7-8个音节组成。

在科学价值方面,玛纳斯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民俗、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在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各种历史事件、民族关系、地理环境和自然知识的详细描述和探讨。例如,史诗中涉及到了多个民族和政权,如突厥回鹘、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等,以及喀喇汗王朝西辽、蒙古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此外,史诗中还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动植物等自然知识,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虽然史诗中的情节并非完全的历史事实,而且多具有神话色彩,但是其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历史真实的记忆。这些记忆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下来,为我们了解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演唱传统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历史上曾经生活在特克斯河流域。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劳动之余,总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民族史诗——玛纳斯。

演唱方式

《玛纳斯》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长久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传唱。在柯尔克孜语中,那些擅长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被誉为“玛纳斯奇”。每逢喜庆节日或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总会邀请“玛纳斯奇”来演唱《玛纳斯》的诗文。这些歌手在演唱时,并不依赖乐器伴奏,他们凭借着高亢或低沉的嗓音,灵活地调节旋律的速度与节奏。有些“玛纳斯奇”甚至能从夜幕降临一直唱到黎明破晓,而在演唱比赛中,他们更是能够连续演唱数天之久,展现出惊人的耐力与才华。

传说影响

国际影响

玛纳斯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

2009年9月2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最高舞台。

重要活动

1978年11月,居素甫·玛玛依被请到北京重新演唱《玛纳斯》。

199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的玛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代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为居素甫·玛玛依颁发了金质奖章。

1984年到1995年,中国完成了居素甫·玛玛依唱本(柯尔克孜文)的全套史诗《玛纳斯》的出版工作。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最完整的印刷版本,彻底实现了从口头传唱文学到文字印刷出版的转变。

价值意义

活形态的民族文化表征

玛纳斯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活形态的民族文化表征。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蕴含了历史、民俗、信仰、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区域性的民众日常生活相互作用。

国际性的文化遗产

玛纳斯史诗是跨越国界的国际性共有与共享的文化遗产。在中亚一带流传地域广阔,凡有柯尔克孜人之处皆有传唱,并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也广为传布。

民族历史的反映与参考

玛纳斯大体上反映了中亚各民族之间彼此争斗与融合的集体记忆,以及柯尔克孜族形成的族群历史。对于典籍史料记载匮乏的民族而言,玛纳斯对于了解柯尔克孜族以及中亚周边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信仰形态与精神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审美娱乐与心理抚慰

玛纳斯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娱乐价值,同时也有认知与教育的功能,更有浸润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抚慰与精神治疗的意义。

民族团结与人道主义

玛纳斯展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英雄,更是一个能够统观全局的成熟帅才。他主张受压迫与奴役的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敌人,并维护掠夺者所在民族的普通人的利益,显示出一种集体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

传承

传承方式

千百年间,柯尔克孜族人民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认知以及自身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玛纳斯中,玛纳斯篇幅浩大,规模宏伟,但新中国成立以前并无文字记载,只是靠“玛纳斯奇”(人们对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的称谓)口传心记,世代相传。

玛纳斯研究者普遍认为,史诗《玛纳斯》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传授与梦授。然而,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传授说,认为玛纳斯奇是通过家传和师承两种方式,从前辈歌手那里继承了史诗的传统。

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于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牧民,热爱《玛纳斯》史诗,而他的母亲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民歌手。他的哥哥巴勒拜更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家,他记录了阿合奇县史诗演唱大师居素甫·阿洪和额不拉音的《玛纳斯》演唱,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唱本。巴勒拜将这部唱本交给了年幼的弟弟居素甫·玛玛依。居素甫·玛玛依从8岁开始,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演唱《玛纳斯》,仅仅用了8年时间,到16岁时,他便能熟记并演唱哥哥记录、整理的20多万行的史诗内容。

尽管如此,玛纳斯奇们常常坚称自己有过梦授的经历。居素甫·玛玛依的梦授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小时候与几个牧民在毡房里睡觉,曾梦见一个骑白马的人教他唱《玛纳斯》,醒来后便能流畅地演唱。8岁时,他又梦见玛纳斯、巴卡依、阿勒曼别特等英雄人物,他们告诉他,在40岁之前不要唱《玛纳斯》,而40岁以后,他必将成为一位杰出的玛纳斯奇。13岁时,他在睡梦中再次见到玛纳斯和其他四位骑马的勇士。此后,他只需看一遍《玛纳斯》的手抄本,便能迅速记住其中的内容。

这种梦授的观点虽然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民族的化身和民族之魂,他的显灵和挑选歌手的梦境,正体现了《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这种梦授文化不仅展示了柯尔克孜族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也寄托了民族凝聚力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玛纳斯的传承面临危机,一些重要的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史诗传承形势严峻。因此,对玛纳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居素甫·玛玛依,男,柯尔克孜族,1918年生,2014年去世,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即兴创作能力极强的民间文艺家。他所演唱的8部《玛纳斯》唱本是他哥哥记录整理并教唱的。参与整理出版《玛纳斯》史诗18卷。1979年,他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被称为“国宝”,1995年,吉时任总统阿卡耶夫授予他“吉尔吉斯民族演员”称号,之后他又获赠吉文化界最高勋章“玛纳斯”勋章,2014年6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

沙尔塔洪·卡德尔,男,柯尔克孜族,1941年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9岁起学唱史诗玛纳斯,经常参加民众举行的喜庆宴会或祭祀仪式,并在聚会上演唱玛纳斯。他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演唱充满了独特的民间文学风格。

保护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各级政府就开始了有计划地采集和记录玛纳斯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玛纳斯整理出了两部约20000行,译成文言文、维吾尔文发表。

2006年5月20日,玛纳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资源普查与抢救对象确认:进行资源普查,明确需要抢救的对象和重点,重点关注亟待录音、录像和记录的民间演唱艺人和史诗流传情况。

资料建档与保存: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建档和保存,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和科学使用。

抢救性录音录像:对年事已高的歌手进行抢救式录音、录像、记录,以防因歌手去世而失去宝贵遗产。

数据库与文献索引建设:建立《玛纳斯》和柯尔克孜族民间长诗数据库,编写相关文献索引,便于后续研究和使用。

传承人评选与管理:评选自治区级、自治州级和县级《玛纳斯》和民间长诗传承人,分级进行管理,并提供特殊津贴。

保护传承中心设立:设置《玛纳斯》和民间长诗保护传承中心,为传承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和平台。

新生代传承人培养:在柯尔克孜聚居区农村、农牧区及小城镇开设培训班,培养新一代《玛纳斯》和民间长诗传承人。

中小学教学推广:在中、小学开展《玛纳斯》和其他民间长诗教学,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研究与人才培养:加强民间长诗研究,培养专业研究人才,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

出版物与辞典编写:翻译出版《玛纳斯》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变体,编写辞典、论文集和通俗读物,促进文化传播。

视觉艺术推广:拍摄《玛纳斯》和民间长诗题材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通过视觉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

艺术节与传统节日:建立《玛纳斯》艺术节,形成民族、地域的传统节日,为艺术提供长期的展示平台。

国际申报与认可:积极争取将《玛纳斯》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提升其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玛纳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2-24

Forbidden.外交部网站.2024-02-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11

原创歌舞剧《玛纳斯》述说英雄玛纳斯传奇一生.今日头条.2023-12-06

探访《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守护民族智慧.荆楚网.2023-12-24

东西问丨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为何焕发新机?.今日头条.2023-12-24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玛纳斯.百家号.2024-02-11

《玛纳斯》:丝绸之路上的英雄赞歌.中国作家网.2024-02-11

《玛纳斯》,千年史诗焕发生机(艺近人和).人民网.2024-02-11

《玛纳斯》论析.豆瓣读书.2024-02-11

《玛纳斯》论.豆瓣读书.2024-02-11

玛纳斯(第一部 全4卷).豆瓣读书.2024-02-11

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全3册).豆瓣读书.2024-02-11

玛纳斯(第三部).豆瓣读书.2024-02-11

中国《玛纳斯》学读本.豆瓣读书.2024-02-11

央视网.央视网.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