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是网络作家熊逸的作品,本书所作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出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的分析。

内容简介

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

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孔子朱熹版孔子、王守仁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社会主义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本书目录

自序

第一卷 隐公元年春

第一章 《春秋》第一义

一 始隐问题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

2.《公羊传》的朴素解释与《论衡》的简单算术

3.“尊王攘夷”和“借古喻今”:宋学主流

4.“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弥合经义的新版史料

5.始隐新义:《春秋》不始于隐公

6.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

7.效法天数:最“不合理”的答案也许才是正解

8.另外的一种可能:从“二王并立”时代说起

9.经典的读法

二 元年:字浅义深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

2.元年大义

3.三种正确:事实、义理与政治

4.“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5.何休的反派——纪年的金文证据

第二章 春王正月

一 孔子特笔与公羊姓大义

1.王者孰谓

2.断句疑题:“春,王,正月”与“春,王正月”

3.行夏之时:假天时以立义

二 道奇公羊三统论

1.大一统:并非“大统一”

2.夏之忠,殷之质,周之文:天人合一的历史循环论

3.通三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4.春秋大义之名,何休大义之实:三科九旨

(1)三科九旨之一: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2)三科九旨之二: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3)三科九旨之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5.存三统

6.三统和三正的义理与史实

(1)从五德终始到三统循环

(2)对《春秋》历法的考订

三“公即位”的缺书

1.道奇公羊经解

(1)《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有关继承法的春秋大义:立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3)光武诏书:对公羊姓经术的一次实际应用

(4)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制度渊源与学术质疑

2.毂梁经解

(1)《毂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2)对《春秋·隐公元年》不书“公即位”的义理之争与考据之争

3.左氏经解

(1)无经之传,先经以始事

(2)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3)释“元妃

(4)继室与妾:媵妾婚的风俗与制度考辨

4.嫡长子继承制

(1)一继一及,非鲁之常

(2)刘启的继承人问题:对“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的实际应用

(3)从亲亲到尊尊,从小社会到大社会

5.释“声子”

(1)谥法歧说

(2)谥法与禁忌

(3)谥号的合礼与非礼

6.释“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7.释“生鲁桓公而惠公,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8.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1)何休郑玄的论战

(2)周公摄政与称王之辩

(3)达例与特笔

9.五等爵

(1)五等爵之辩:是等级系统还是分类系统

(2)王爵与周班:是爵位等级还是被授予爵位的次序

第三章 三月,公及仪父盟于蔑

一 附庸解

二 邾与邾娄

三 盟于蔑,地点书写上的微言大义

四 会、及、暨

五 邾仪父:称名与称字的微言大义

1.文字传抄的讹误

2.名与字

六。地期与时间,小信与大信

七.《毂梁》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1.称谓之辨

2.日期之辨

八.《左传》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1.名、字之辨

2.释“未王命,故不书爵”

九 会盟·血·信誉

1.从盟誓的社会渊源管窥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矛盾

2.信用从何而来与仪式力量

3.对盟约有效性的保障

4.利他和利己

5.社会进化与历史进步

第四章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一 《春秋》之“不书”

二 费与费有别

三 费伯·费■父

第二卷 隐公元年夏

第一章 《左传》经解:郑伯克段于

一 郑国的立国与迁徙·从郑国东迁看古人的家国观念

二“郑庄公”旧解

三 制地·政治命题之恃德与恃险

四 京邑

五 锚定效应

六 京城太叔姓对两首《叔于田》的辨析

七 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1.礼制之下的城垣标准

2.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3.耦国源流

4.宗法制度与私产制度

八 克段事件的时间跨度与阴谋理论

九 《左传》的“书日”和“君子日”

第二章 《公羊传》克段解

第三章 《毂梁》克段解

第四章“克”字诸家解

一 训诂之争与义理之争

二 诛心之论与原心定罪·赵盾弑君

三 志同则书同·矫枉过正

四 经与权之一例·许穆夫人

五 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

六 诛杀亲族的礼仪

七 郑伯之弟段出奔共,秦伯之弟鍼出奔晋

第五章 克段的事件疑点与褒贬分歧

一 救时之弊,革礼之薄·啖助陆淳赵匡的学术革命

二 宋学管窥

1.孙复

2.刘敞

3.王安石

4.苏轼苏辙

5.胡安国

6.真德秀

(1)英布刘长案例

(2)周公榜样

(3)大舜榜样

7.吕祖谦东莱博议》:科举范文

8.赵鹏飞《春秋经筌》·为姬段辩扩

9.经学理学化,孔子朱子化

三 宋、元之际:不仕二朝与华夷之辨

四 明代:靖难之役与克段新解

五 清代克段解三例

1.严启隆

2.毛奇龄万斯大

3.李

六 结语

1.李贽问题

5.修昔底德的虚构与瑞格瑞格的故事

后记

本书看点

本书所作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出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的分析,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段被神圣化的文本的种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无穷无尽的辩难,并展示这些定义、信仰、解读与辩难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时代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思潮的。

作者评论

一部经历史学就是一部误读史。然而对于我们,探求经籍之正解虽属理所当然,梳理历代的误读却也有着另外一番趣味。况且,误读对历史的影响甚至还要远远大于正解,若要了解历史,理解误读往往会比理解正解更为重要。经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举例来说,明代嘉靖朝嚣嚣多年的“大礼议”,在现代人看来,大家在头破血流中争论的问题实属无聊——为什么非要皇帝把父母当成叔叔和婶婶?但在经学背景下现察,就会知道那些“愚蠢无聊”的大臣们拼了性命所争的东西确实是关系重大的。但是。大臣们誓死捍卫的那一则春秋大义,在现代史家的考据之下,却有可能被证明为错,甚至是从其理论源头《公羊传》本身就错起的。        ——熊逸

本书前言

一部经历史学就是一部误读史。然而对于我们,探求经籍之正解虽属理所当然,梳理历代的误读却也有着另外一番趣味。况且,误读对历史的影响甚至还要远远大于正解,若要了解历史,理解误读往往会比理解正解更为重要。

当初,一代代的经学家与政治家们不断在以事实与虚构交织的历史来影响时下的政治,他们对经籍的探微求玄往往求之越深则失之越远。在“唯一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引之下去研究这种意识形态本身。这一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于是,一片片的玉石与金线在无数人的精心打磨与织造之下成就出一袭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夸张地包裹起了圣人的尸体——那是一具存在于所有人信念中的圣人的尸体。可以联想一下实际发生的事情:我们对出土的那件金缕玉衣的关注和赞叹不是大大超过了对中山靖王本人的热情吗?

所以,我这里进入《春秋》一经三传,既从经籍本身的求是人手,同时也会详论经学史上的种种阐释与纷争。

本书所做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中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历时性的分析,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段被神圣化的文本的种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无穷无尽的辩难,并展示这些定义、信仰、解读与辩难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时代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

作者简介

熊逸,网名“好熊熊逸”,近年来活跃在网络上的作家。能逸的作品有《周易江湖》《孟子他说:用历史擦亮思想》《孟子他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八戒说禅:六祖坛经新释》 《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 名侦探离奇事件簿:《月谜踪》叶子侦探离奇事件薄2:《隗家村

参考资料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介绍.book.360buy.com.2011-06-05

春秋大义(二:隐公元年).product.dangdang.com.201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