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表现绘画(figurative expressionism)是由法国艺术评论家让·克莱尔(Jean Clair)在1975年法国策展中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群专注于细节的真实性和精神表现的画家群体。这种绘画风格的特点在于通过感知生活的细节,从中发现真理和静态之美。它结合了古典理性的高度和印象派感性的特点,体现了当代艺术和绘画的发展。

绘画理论

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主张一种开放的观看方式,即暂时搁置既有经验和理论,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审视和超越现有的艺术形态。这种绘画理念认为绘画是一场探寻视觉真实性的知识活动,在当今价值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具象表现绘画致力于通过追求真实来重构画家的生命意义。当代的具象表现绘画作品中融入了画家的抽象思维和哲学精神,它们不仅仅是对物体的简单再现,也不仅仅是东西方绘画技法的简单结合,而是借助具体形象作为媒介,促进不同事物之间的交流,同时注重对可视世界的细致观察,重新定义绘画的本质,并以现象学为基础,深入探讨绘画的本质,使得写实的形象得以重生,借此传达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深刻认识。

代表人物

经典艺术家

- 保罗·塞尚

- 德朗

- 乔治·莫兰迪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法国当代艺术家

- 阿里卡

- 雷蒙·马松

- 森·山方

- 司徒立

教育与推广

1993年4月,司徒立受邀请至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了一个月的“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学生及助教提供指导。在此期间,司徒立不仅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具象表现画家,如莫兰迪、贾克梅蒂、巴尔蒂斯,而且还首次在中国系统地提出了“具象表现绘画”的基本理论。他的文章《现代具象表现绘画及其基础方法论浅谈》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三个方面:现象学式的看、寓言综合和未完成态。这些理论旨在通过严格的视觉体验、不断的修改和反复涂抹,展现画家的生命意志和对世界的直观真实性。

司徒立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美术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的发展。许江、胡振宇井士剑等人建立了具象表现绘画实验班,并发表了相关论文。1995年,司徒立再次访问中国美术学院,并参与了南浔小莲庄的研讨,确定了95级新生作为试点班。同年9月,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正式成立。此后,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和展览逐渐扩大,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作品与教学》丛书出版,展示了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的发展成果。同年,学院成立了“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并在次年开始招收绘画实践类博士生,专门从事具象表现绘画的研究。2002年,该中心主办了“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举办了相关的国际展览。此外,许江、焦小健编著的《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也出版,收录了国内外艺术家的相关作品和见解。

2003年至2004年间,司徒立的个人画展“澄明之静”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展出。2006年,中国美术馆分别举办了许江和井士剑的个人画展。同年,杨参军、焦小健、章晓明、孙景刚的“观看的姿态”展览也在多地举行。2009年,李青的个展“重影”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

理论与实践

司徒立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论”在中国美术学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方法论的成功实施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胡振宇徐芒耀等人的早期影响。许江院长指出,具象表现绘画是中国绘画如何适应当代现实的关键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的具象表现绘画教学与实践,既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客观世界,也不同于极端的表现主观世界,展现了现象学在中国的独特作用。司徒立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并非一个特定的流派,而是一种思想方法。

参考资料

具象表现绘画.豆瓣.2024-10-30

具象表现绘画——读朝戈的艺术.艺术中国.2024-10-30

探路者之勇:具象表现艺术在中国.搜狐网.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