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诗人和画家。1901年10月10日生于博尼奥,1966年1月11日卒于库尔。早年画过素描和油画,成就最大的是雕刻。其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绘画多以亲友为描绘对象,色调偏暗沉。素描则较为自由。

贾科梅蒂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作于1914年,1916年开始创作他的兄弟迭戈的一组胸像。1919年他在日内瓦工艺美术学校读书,在埃斯托佩指导下创作。1920-1922年在意大利期间,主要学习意大利绘画,尤其是廷托雷托和乔托·邦多纳的作品,这期间他开始对古代艺术的稳固性发生兴趣。1922年他移居巴黎,此后三年作为雕塑家埃米尔·布德尔的学生,同时继续在博物馆写生波斯湾沿岸古国及埃及的雕塑,临摹中世纪的肖像画。他受立体主义理论的影响,并且对大洋洲土著雕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做的《纪念头像》明显地是模仿喀利多尼亚岛上的巨人头像。1929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成为其间一重要雕塑家,创作了《斜倚的妇女》、《一个广场的设计》。1930年他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1935年以后,贾科梅蒂转向现实主义,1940年以后,他以火柴杆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成为举世闻名的雕塑家。

2010年,他的代表作《行走的人I》在苏富比拍出1.04亿美元。2013年,苏富比以贾科梅蒂1954年雕塑作品《迭戈之头》拍出逾5000万美元取胜。2014年,贾科梅蒂的青铜雕塑《双轮战车》以1.01亿美元落槌。2015年,他的《指示者》在佳士得拍出1.41亿美元,打破了2010年《行走的人I》所创下的世界纪录。

人物生平

1901年贾科梅蒂生于瑞士的斯坦帕。

其第一件雕塑作品作于1914年,1916年开始创作他的兄弟迭戈的一组胸像。

1919年他在日内瓦工艺美术学校读书,在埃斯托佩指导下创作,分别在美术学院和工艺美术学院同时学习绘画和雕塑。

1920-1922年在意大利期间,主要学习意大利绘画,尤其是廷托雷托和乔托·邦多纳的作品,这期间他开始对古代艺术的稳固性发生兴趣。

1922年他移居巴黎,进入布代尔工作室工作,此后三年作为雕塑家埃米尔·布德尔的学生,同时继续在博物馆写生波斯湾沿岸古国及埃及的雕塑,临摹中世纪的肖像画。他受立体主义理论的影响,并且对大洋洲土著雕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做的纪念头头像明显是模仿喀利多尼亚岛上的巨人头像,

1925年-1935年的10年中,是他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匙形女》《两口子》《她和她的断喉》都是以现成品加工的方式作成的。

20年代末他开始将人看作透明结构,而不再是成团成块的实体。1929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成为其间一重要雕塑家,创作了《斜倚的妇女》《一个广场的设计》。

1930年他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此派代表性的雕塑家。

1935年以后,贾科梅蒂与超现实主义者决裂,转向现实主义。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战火的蔓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0年以后,他以火柴杆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成为举世闻名的雕塑家。

贾科梅蒂发现:他越继续遵循缩小形状的规模、细部的体积,就越能使其变得瘦小、细薄;在侧面像中的形象也日益多变。他受到幻觉真实的推动和刺激,雕塑中反映出来的人类形象更接近于从远处观察人类时所见,贾科梅蒂称之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

影响

战后欧洲大部分雕塑家发觉很难从门类上迎接来自涂写主义、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挑战,但仍有部分艺术家确实从绘画的范例中探索到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把狂躁的、即兴的、随意的非实象艺术画家的特质笔触转换为另一类媒介,从而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实现其意旨。

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城市广场》有几分类似于其早期作品《早晨四点钟的宫殿》,然后表现重点已由形体转向感觉--贾科梅蒂创造出了其最为痛切、孤绝的隐喻。这些粗糙的、皱缩的表面,空白、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荒芜的远离。

一些影响大部分来自贾科梅蒂长期以来的近似神秘主义的对表达现实方法的追寻--含着对文明终极的疑问和追寻现实认知的本质。

除了上述仿佛自远而观的微小形体外,他也创作一些很大的形象,然而本质上仍是其细弱、被摧残的战后的风格。此外,其艺术主题中也有少量脱离具体形的手势势动作,如作品《手》。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雕塑创作中最强的一位,贾科梅蒂的重要性在于: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他强烈地驱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觉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觉,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类形象的需要。

2010年2月3日,拍卖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瑞士雕塑家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该作品最终以6500万英镑(约合1亿多美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

主要成就

1925,作品第一次参加巴黎杜伊勒利沙龙展。

1927,与父亲在瑞士苏黎世举办《乔万尼与阿尔贝托联展》。

1930,在巴黎皮埃尔美术馆举办《米罗、阿普、贾科梅蒂》联展。

1932 ,前在巴黎皮埃尔·高尔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

1934,在纽约朱利恩·利维美术馆举办个展。

1935,放弃超现实主义雕塑,转向研究模特儿开始了长达达5年的探索时期。

1939年 结识巴勃罗·毕加索萨特

1942—1945,战争期间避居日内瓦,继续艺术上的探索,1945年返回巴黎,同年在纽约举办个展。

1946,在巴黎皮埃尔·勒布美术馆举办个展。

1947,在巴黎美术画廊举办个展。

1948,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画展。

1949,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但作品未中选。

1950,与马修在巴塞尔美术馆举办联展。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

1951,在马格纳马格画廊举办个展。并与该馆签约,由他们独家承办在欧洲的展览。

1952,在纽约威顿伯恩美术馆举办个展。

1953 ,在芝加哥艺术俱乐部举办个展。

1954 ,在巴黎马格画廊举办个展。

1955 ,在伦敦艺委会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克雷菲尔德威廉大帝博物馆举办回顾展,并在德国巡回展出。

1956 ,在波恩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第28届威尼斯双年展。

1957,在巴黎马格纳画廊举办个展。

1958 ,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

1959, 在波恩克利波施泰因·科恩费尔德美术馆举办个展。

1960, 在纽约世界大厦美术馆举办个展。

1961 ,在巴黎马格画廊、都灵加拉泰奥美术馆和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回顾展。

1963在在苏黎世美术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菲利普博物馆、日内瓦克鲁吉尔美术馆、巴塞尔市拜尔勒美术馆、罗马艾纳蒂图书馆举办回顾展。

1964,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在柏林和魏森塞举办巡回展。

1965 ,在伦敦塔特美术馆、丹麦胡姆勒拜克·路易西亚娜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并且在美国巡迥展出。被授予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在苏黎世成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基金会。9月离开巴黎

1966 在巴塞尔美术馆、汉诺威克斯特纳协会、纽约勒布——克鲁吉尔美术馆举办回顾展。

个人作品

创作特点

艺术手法

1932年作的《手被一个指头抓住》,是一个有机械装置的活动雕塑,可能受考尔德1929年在巴黎举行的展览会的启发。

贾科梅蒂超现实主义阶段最优秀、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早晨四点钟的宫殿》和《手捧空虚》。这是他受到鸟笼子的启发,试图以某种独创手段标志出一个有形的空间,并使之成为雕塑实体,人们把它叫做"空间雕塑"。

《早晨四点钟的宫殿》是由木杆搭构起来的象征"宫殿"的空间。左边竖立着三块矩形木板,面前站立着一位穿长裙的中年老妇人。她抬眼望着宫殿的中央。在一块木板上有一个汤匙形的金属片和一枚圆球。中央空间内还吊了一页玻璃板,象征某种窗或层的分割。右方一个小的长方形空间内,吊着一段运动的脊骨,它的顶上是一个正方形的方框,象征窗户。有一个焊成张翅怪鸟似的东西,代表"一只矛嘴翼龙属,在早晨四点钟,带着愉快的叫声振翼飞去"。这件作品是十分难以理解的,贾科梅蒂曾长期酝酿过它。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整整六个月,一小时又一小时地陪伴着一位妇人,她神秘地改变了我的每时每刻。"对于读者来说,它所引起的悬念是吸引读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机。

《手捧空虚》,又名《不可见的物体》,是一个按埃及古代法老像的风格雕刻的比例细长的石雕像。他双手似抚摩一物,但究竟是什么,又是一个悬念。

1938年因一次偶然事故卧病医院,贾科梅蒂对艺术进行了更深的思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留在日内瓦(1940-1945),开始根据记忆创作,在其奥妙的人物和半身像中发展一种独具特征的风格。战后他在巴黎继续用这种风格创作,其具象的雕塑、绘画中出现的形同鬼魅的、拉伸延长的形体仿佛是饱受战争折磨的新欧洲"人道主义"的象征。其作品受到萨特的热烈赞誉。其作品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正如萨特所言,为其形象披上空间的尘沙;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洪汛涛传统的慰藉(见作品《城市广场》)。

贾科梅蒂的绝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1947年后画的,正如其雕塑品一样,反映的人类形象也是细长甚至可怕的。他们被表现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样子。他们常常表现为在移动,且似乎有一种目的。贾科梅蒂常采用单独或群像表现人物。其静物画还包括描绘一张桌子上一大堆满是灰尘的瓶子、雕塑工具和洋铁罐等。他将画中的人物置于一间巨大的空荡荡的、有着高高的天花板的洞穴般的房间里。使用的色彩严格限制在暖灰色、黑色、褐色和奶白色。他的绘画基本上是用画笔作的素描画,他也创作石板画,其主题和构思同其油画、素描都很接近。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49,与安尼蒂·阿尔姆在巴黎结为伉俪。

健康状况

1966年1月11日逝世于瑞士库尔。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品读|贾科梅蒂: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澎湃新闻.2024-09-07

贾科梅蒂.名人简历.2022-02-17

贾科梅蒂: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艺术中国.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