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位于俄北高加索地区,与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及格鲁吉亚亚毗邻而居,首府为弗拉季高加索。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面积8000平方千米,人口70.2万(2018),其中奥塞梯人占60.7%,俄罗斯人23.2%,印古什人5%,亚美尼亚人2.4%。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辖8个区、2个共和国直属市、4个区直属市、3个市内区、7个城镇、91个行政农庄。由于与车臣接壤,该地区曾多次发生车臣非法武装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最著名的是别斯兰人质事件。该地区于1924年7月成立北奥塞梯自治州,1936年12月改称为奥塞梯自治苏联,1991年改为现名。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山脉北坡,南部为大高加索山分水地带,海拔多在3000~4000米以上,最高峰卡兹别克山海拔5033米;中部系海拔1000~2500米的中山地带;北部为山前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山前地带1月平均气温-4℃,7月20~24℃,年降水量450~800毫米;主要河流为捷列克克河的支流阿尔东河及乌鲁赫河。山前河谷平原为黑土-草原带,山地随海拔升高分别为山地棕色森林土-阔叶林(山毛、栎属鹅耳枥)带、山地灰化土-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土带、高山冻原带及高山冰雪带。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有石油、铅、锌、锑、银等矿藏,多矿泉,水力资源丰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经济较落后。工业以铅、锌矿开采及冶炼、机械修造(仪表、机电设备等)、食品(淀粉糖浆、罐头)和木材加工为主。山区建有小型梯级水电站。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以灌溉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物(小麦、玉米)、向日葵及葡萄,乳-肉用畜牧业较发达;有铁路支线通北高加索干线铁路,并有公路穿越大高加索山与格鲁吉亚相连;设有北奥塞梯山地自然保护区;建有卡尔马东、坛塔米斯克及采伊疗养区;主要城市除弗拉季高加索外,还有莫兹多克别斯兰等。

人口民族

北奥塞梯人具有高加索人血统,绝大多数居民为奥塞梯族,与南奥塞梯人同属一个民族,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除奥塞梯人和俄罗斯人外,北奥塞梯境内还有印古什共和国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乌克兰人,总人口约50多万。

地理环境

位置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山脉及其相连的北部平原。共和国由北至南绵延120公里,由西至东125公里。其南邻南奥塞梯共和国(格鲁吉亚成员)和格鲁吉亚共和国,西邻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北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东邻印古什共和国。

共和国领土的南部是多山地区,中部和北部是有低岭的平原,山脉中有冰川,其中最大的是卡拉乌果姆和切斯克冰川。

河流汇于捷列克河并有冰川雪山资源。境内较大的河流是捷列克河(在共和国内延绵110公里)。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平原地区为干旱气候。冬季不长且温和,夏季炎热,通常夏季气温为19℃~29℃,冬季气温为零下7℃~2℃,无霜期为190天。

共和国境内的土壤为深棕色和黑色土壤,树种为阔叶树种,森林覆盖面积达22%。

河流

共和国的所有河流属于捷列克河盆地主要河流包括

• 捷列克河(大约600公里)

• 乌鲁克河(104公里)

• 阿尔东河(101公里)

• 坎比列耶夫卡河(99公里)

• 基列尔东河(81公里)

• 菲亚格东河

• 桑拉河

自然资源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内有多种金属矿源地、各种建材资源产地、矿泉水源地等。

其动物资源也多种多样,有岩羚羊猞猁、野猪、东方狍、熊、狐属、野牛、鹿、貉等。兹亚河、阿尔顿河、菲阿哥顿河上游地区都属于北奥塞梯的禁猎区。

行政区划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领土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行政单位数量有8个区、两个共和国直属市、4个区直属市、3个市内区、7个城镇、91个行政农庄。

共和国的首都是弗拉季高加索(英文:Vladikavkaz;俄文:Владикавказ)是第一大的城市,建市于1784年,由莫斯科到弗拉季高加索市的距离为1923公里。弗拉基高加索市市内有三个区,分别为列宁区、工业区和苏维埃区。

共和国其它直属市有:

莫兹多克市(英文:Mozdok;俄文:Моздок),1785年成立,属于莫兹多克区。

其它区直属市有:

阿拉吉尔市(英文:Alagir;俄文:Алагир),1938年成立,属于阿拉吉尔区;

阿尔东市(英文:Ardon;俄文:Ардон),1964年成立,属于阿尔东区;

别斯兰市(英文:Beslan;俄文:Беслан),1950年成立,属于布拉娃别列日尼区;

季戈拉市(英文:Digora;俄文:Дигора),1964年成立,属于季戈拉区。

首府弗拉基高加索市由于与车臣共和国接壤,曾多次发生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

历史沿革

人类在北奥塞梯地区居住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当地有着肥沃的土地,也是贯穿高加索山脉的主要贸易商道。现代奥塞梯族的祖先是阿兰族,又名奄蔡,属于雅利安族的一支,是凶猛好战的游牧民族。阿兰族的一部份人在7世纪定居于高加索,后被可萨人统治。在9世纪左右,阿兰王国形成,拜占庭传教士使阿兰族皈依基督教,在西阿兰王国建立了大主教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教区,建造了许多教堂。著名的中国丝绸之路从此地经过,阿兰王国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从而成为高加索最强大的国家。部分阿兰人后来成为哈萨克汗国小玉兹的主体民族,有些则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便有着阿兰人的血统,乌兹别克的阿斯特拉罕王朝与曼吉特王朝便是阿兰人主导建立。而在元朝时期进入中国的阿兰人则成为阿速军,其中最著名人物是玉哇失

中世纪以后,阿兰王国一直受到外敌入侵的困扰,遭受了多次的侵略。13世纪蒙古和鞑靼人入侵,大量屠杀现代所称的奥塞梯人。17世纪伊斯兰教通过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卡巴尔达人传入阿兰王国。蒙古统治下的克里米亚可汗和奥斯曼帝国接连入侵阿兰王国,最终促使奥塞梯阿兰王国于18世纪和沙俄联盟。1774年起,北奥塞梯是南高加索中第一个归入俄罗斯帝国统治的,首都弗拉基高加索成为沙俄在这一地区的首个军事前哨。1806年,奥塞梯完全归于沙俄的统治之下。

俄国革命和苏联统治

加入俄罗斯后这一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立了工业,公路和铁路使得奥塞梯不再孤立隔绝。1799年建成的格鲁吉亚军用公路仍然是山区至关重要的运输连结,开通了弗拉基高加索到罗斯托夫的铁路。奥塞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经历了一些俄国化,但是这些与俄国和西方的新连接帮助推进和繁荣了本地文化,18世纪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奥塞梯语言的书籍。19世纪中期奥塞梯属于俄国捷列克州

俄国革命和苏联统治俄国革命后,1921年北奥塞梯成为了短命的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一部分,1924年7月7日变为北奥塞梯自治州,然后于1936年12月5日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属下的奥塞梯自治苏联(ASSR)。1942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入侵俄罗斯最高峰的时期,德国人企图夺取弗拉基高加索,但未果。

战后约瑟夫·斯大林以反社会主义、分离主义和通敌纳粹的名义对所有的民族进行大量的放逐,实际上这影响到了巴尔卡尔人、车臣人和印古什共和国人,他们流亡到苏维埃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的Prigorodny地区的Terek河右岸,斯大林将在北奥塞梯地区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放逐到中亚去。尽管这些人在十几年后被同意迁徙回来,但一般来说他们不被允许定居在迁徙前的地方。1957年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三个地区取代了原来的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接受那些被放逐的人。1982年的一部当地法律还规定了禁止印古什人在北奥塞梯取得居留权。

苏联解体之后

北奥塞梯于1990年6月20日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第一个宣布国家主权的自治共和国(尽管其仍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1991年苏联解体后,奥塞梯苏联改名为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格鲁吉亚废除了南奥塞梯飞地的自治权,导致许多人逃往到北奥塞梯的边境。大约10万名南奥塞梯难民在北奥塞梯重新安家,语言的冲突在印古什共和国人口占绝大多数的Prigorodny地区显得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北奥塞梯和这一地区的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关系非常紧张。

发生在当地最血腥的事件是2004年9月在北奥塞梯城市别斯兰的人质危机,车臣伊斯兰教分离分子米利·巴萨耶夫占据了一所学校。俄罗斯军方和恐怖分子的激烈交锋最终导致335名平民丧生,其中很多只是孩童。

经济

工业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重工业比重占其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主要工业部门有有色金属冶金、矿山开采、机械制造、电力技术、淀粉生产及其它副产品生产。

共和国内建有3个捷列克串连国营发电站和两个天然气发电站,这些电站供应的电能占共和国电力能源的90%以上。共和国自己仅用电力能源的10%,剩余的电力能源全部出口。

主要工业中心为弗拉基高加索、莫兹多克和别斯兰

在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领土上有几个大型工业专营企业,如“钻石钢”厂,生产全俄的粉和金属产品,生产的钨金属产品占全俄的76%,钨粉占全俄的59%;“阿尔霍斯克家禽机械厂”,生产的育雏室设备在俄罗斯独一无二。

1996年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工业产值比1995年下降了10%,1995年的工业产值比1994年下降了13%。

1996年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肉(包括一级屠宰副产品)514吨,比1995年产量下降60%,1995年产量比1994年下降62%。奶制品1.54万吨,比1995年产量下降21%,1995年产量比1994年下降22%。植物油255吨,比1995年产量下降36%,1995年产量比1994年下降67%。

共和国的大型企业有:弗拉基高加索市的电厂,有职工3000人;“钻石钢”厂,有职工2500人;电动设备厂,有职工2000人;“革兰”厂,有职工2000人。

在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工业产值中,比重较大的有有色金属冶金、食品工业、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业。

在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1997年的工业部门结构中,电力能源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0.9%,黑色金属冶金业占0.1%,有色金属冶金业占26.4%,化学及石油化工业占1.1%,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业占10.3%,木材、木材加工及造纸占2.7%,建材工业占8.6%,轻工业占4.9%,食品工业占17.5%。

农业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主要农业部门为畜牧业。农业用地为40.7万公顷,其中20.7万公顷为耕地,占农用地的51%,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秋麦。

1996年1月1日统计,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共有农庄1006个。到1997年1月1日,有农庄972个,平均拥有土地规模为15公顷,

外贸投资

1996年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投资总额为5871亿俄罗斯卢布,比1995年的投资额下降了9%(非生产性领域的投资比重占61.5%)。在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1996年的投资结构中,联邦预算投资占33.5%,联邦主体和地方预算投资占15.3%,企业和机关自有资金投资占25.3%。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出口产品有电力能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硬合金物、精密仪器、内燃发动机、接触器、天然气炉灶、建筑材料、真空玻璃、绝缘体、糊精、硫酸、淀粉、果葡糖浆等。

其进口产品主要有黑色金属轧材、车床、木材、机械、汽车配件、水泥、燃料等。

共和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额占出口产品总额的0.2%,主要出口脂肪、油、种籽和栽种材料。

交通

途经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北高加索铁路干线罗斯托夫——多纳——巴库干线;途经共和国的公路干线为莫斯科——特比利西——叶列万干线。

共和国的管道交通为天然气管道:斯达夫洛波里——格罗兹尼——弗拉基高加索——特比利西。

外交

2006年11月10日,该共和国行政长官马姆苏罗夫和四川省负责人在中国讨论了发展互利合作的前景问题。

马姆苏罗夫正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在会见四川省领导层和中国大型商业代表时马姆苏罗夫做了关于北奥塞梯共和国投资机会以及该共和国经济发展预测和计划的报告。

该共和国政府人士说,已经商定的内容会反映在经贸合作协议中,该协议目前正在准备签署的阶段。

北奥塞梯共和国行政长官新闻处指出:"中国商业精英代表对北奥塞梯共和国的投资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表达了访问北奥塞梯共和国的共同愿望,以便就地确定最有前景的投资项目。"

参考资料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6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新闻:快讯,中国及国际新闻事件,头条新闻及热点问题.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新闻.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