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寝宫

寝宫

寝宫之设,始于官署建筑中“前朝后寝”之说,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大火后的幸存建筑,呈下窑上阁式布局,楼上祀城隍神与城隍娘娘,还有传说中城隍神的小妾,殿内清代壁画独具特色,实属珍品。

正文

平遥城隍庙之寝宫,位于大殿背后,同县衙署之二堂内宅院相对应,亦自成院落。院门为扁担式垂花门楼,门额书“灵应府”三字,意为“听则无声感则灵,视之不见求之应”。门外两侧有“石神庙”、“冀公祠”,似有看门护院之意。

院内正面为砖拱窑洞,是为寝宫殿;上建木结构阁楼,称寝宫楼;东西两侧建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地区民居式院落建筑格局。

两厢房东侧为知县斋宿堂,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客厅。明初封城隍神以后,诏令知县上任前,需先拜孔子庙北京都城隍庙,并在城隍寝宫院斋宿一日,以“聆请神教,端正为官之德”,成为定制。清代沿用此习。西侧为道士室,由城隍庙之黄冠道长陪宿,简从之差役则夜守院门,负责知县的安全。

寝宫殿类似县衙之二堂,为城隍爷处理日常公务之所。为砖拱十字窑建筑,正面神坛之上供奉三神中为城隍爷左、右分别端坐着掌生死善恶之判官,显然城隍神在后院处理案务时也有两判官在侧,依律办事,断案公正,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封建时代“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黑暗现实大不相同。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心愿,但他们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心理慰藉而已。

寝宫是清咸丰九年(1859)失火后幸存下来的建筑,因此寝宫殿两侧殿墙上的壁画,仍为乾隆修时的原作。均为旧式分格书柜样,为彩墨工笔画,名曰“平遥县四十里坊男妇善恶生死簿册”。并书有“重造于乾隆四十三年”。说明原作时间更早,乾隆四十三年(1778)仅为重描。壁画线条清晰,立体感很强,在全国各地现存城隍庙壁画中,也堪称珍品。2000年10月2日,大阪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外国学者、顾问滨岛敦俊先生,在参观完平遥城隍庙后,曾到笔者家中访问座谈。滨岛先生近年来专门致力于中国城隍庙的研究,曾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多篇,学术造诣颇深。他对平遥城隍庙的寝宫壁画赞叹不已,惋惜因有关规定所限而无法摄影珍藏。寝宫殿中两判官神像背后,也有壁画“鹿鹤桐松”,取其谐音,寓意“六和通顺”,同样应为乾隆的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