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古代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和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与临床、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地得以发展。从晋、唐,到明清的许多医家,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与学说,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大量中医学典籍经过系统的选译或全译传入西方,西方开始出现专门研究中医学的组织和机构,并出版了相关著作,中医学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被引入西方,为西方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中医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在于西方对中医的“成见”。主要原因有缺乏考核标准,难以规范,部分中药可能产生副作用,部分中药成分不明等。
历史沿革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很早就有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记载。如《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人类在狗猎和畜牧活动中发现了动物药。夏商周时期就存在着对人体直观的外部形态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深入到人身整体的生理活动现象。秦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主要表现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西汉的淳于意形成了早期医案淳朴的学术风格,华佗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启迪了外科医学。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魏晋时期皇甫尴的《针灸甲乙经》发展了诊断学和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规范。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前代本草学成就进行了整理,开创了本草分类的新方法。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医药学术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越来越细,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医学体系。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与创新,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到了清代,中医与世界各国医药的发展相比仍略胜一筹。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概括,有独特的理论内涵与宝贵经验。自汉代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以来,治疗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不断充实,中医学的辩证施治理论体系趋于完善。
代表人物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人。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病医”(妇科学),至周国为“耳目痹医”(眼科、耳鼻喉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小儿科),他医术全面,是中国第一位专职的全科医生。中医的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诊断法就是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套较完整的中医诊断方法。在这四诊法中,他尤为擅长望诊和切诊。
张仲景,汉末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市太守。他确立的辩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提出了养慎、调和辽五味、导引等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佗,东汉末沛郡人。他精通医术,擅长外科,史称外科之祖。华佗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据记载,他可以做剖腹扩创手术、刮骨疗毒手术和脑外科手术等。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人们把他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及武术诸家养生之说,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著成中医养生专论。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这些著作在中医学和养生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慈,字惠父,宋朝福建人。曾在多处任地方官,负刑狱之责,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后人把宋慈尊称为“法医之祖”。
李时珍,明代蕲州镇人。自幼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科举做官屡试不中,故立志师承父业,并以诗言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最终实现其志愿,成为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兼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撰成《本草纲目》。这部书后来传到日本、欧洲,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李时珍史称“药圣”。
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具有原始创新性与内在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其形成不仅需要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而且与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和传统思想等密切相关。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构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整体、动态观念为其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生理和病因病机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其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形成条件
春秋战国至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说逐渐发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物候、天文、术数、心理学等也有较大进步。哲学、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等的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和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也是中医学初步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秦汉时期出现的这些医著,分别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诸方面,总结了以往的成就,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学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疗、方剂和中药等各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与临床、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地得以发展。晋、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许多医家,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与学说,总结许多有价值临证经验,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在对病因、病机与病证的认识、病证诊断、创制新方、发现新药及临床各科实践,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专科性著作。例如晋朝葛洪著《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著《千金要方》等。有关小儿科、五官科和按摩等也都相继出现专著或有关文献资料。这一时期内科的进展尤其显著,是临床医学大发展的时期。
宋金元时期
自宋以后,医家们在前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体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金元医家强调“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激发了大批医家勇于创立新说的学术氛围。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出现了对前期理论学说进行分析评价,提高了中医对正常人体疾病的认识水平,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发展。
明代部分医家用药偏执于苦寒,形成了苦寒时弊,温补学派逐渐发展起来,其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善用甘温之味,重视温补,突破“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与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王清任重视解剖,改正古代有关“内景图说”中的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著成《医林改错》,并致力于人体气血运行的研究,发展了血致病的理论,倡导活血祛瘀的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
近现代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尤其是西方医学进入,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近三十多年来,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的工作,在藏象学说领域内,尤其是对于肺、肝、肾和脾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于2005年实施以来,中医理论研究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中药药性、方剂配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结构体系
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用于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它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阴阳学说是人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方法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思辩性,以阴阳两分法进行说理,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分析致病因素及抗病能力,划分中药属性等。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联系性都能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来说明。五行学说是以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的属性特征,及彼此间生克制化规律,援物比类、演绎推理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在医学概念中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人的生物学概念,即人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二是社会学概念,即人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一定角色;三是心理学概念,即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有高度发达的智慧,有思维、心理活动,是“万物之灵”。人的这三种特征,经常处于发展变化当中,时常影响着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中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生理功能改变和病理现象反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改变以及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各种平衡失调及联系失控。
其他组成部分
如果说基础、方法、核心是整个理论体系框架主体结构的话,其他部分则是这个框架结构中的多个支撑力点,起到联结作用,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这就使中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基础与临床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中药学的四气辽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临床各科诊疗理论;气功导引与养生保健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病理
五气理论为整个中医体系的核心思想,五气化生人体,经呼吸五气和转化五味进入机体,储藏于五脏,通过经络沟通脏府表里,形体官写,起着滋养和支配作用。当人体五气出现异常,便会导致五脏系统功能紊乱,产生病理疾病。中医病理学是建立在五气理论基础之上的,所有影响人体五气化生的因素,便都属于中医病理学的研究范畴。《素问·调经论》中依五气化邪的来源不同,分为生于阴和生于阳两者。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而阴阳二因与五气人体的两种途径有关。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为五气直接进入机体途径,通于五气,为天为阳;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此为五气周行于地,化生地气,藏于五味,经口入体,转化为五气,藏于五脏为五气人体的间接方式,通于地气,为地为阴。当这两种途径人体的五气出现异常,便会导致机体五气失衡的病理表现,两者共属阴阳二因。其生于阳中的风、雨、寒、暑便是五运气(风暑燥湿寒)非其时而至的不当季的六邪气候特征。宋代陈无择在此基础上,依五气病因来源方式不同,而将其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不外因三大类,又称三因学说。也就是内伤于七情、外感六邪、五味薄腻中之于中,是谓不内不外。
外感六邪
五气为天之常气,分主五季,应时而至。当其当至不至或非其时而至,则化邪,称为六邪或六浮。则影响自然界五气化生生、长、壮、老、矣过程。对应人体,六邪经呼吸人体,自手太阴肺经入脉,内合于脏府,当五脏储藏五气异常,五气盛衰,相生相克,则导致五气滋养及支配五脏体系功能素乱,产生疾病。对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风谣于内”“热浮于内”“湿浮于内”“火浮于内”“燥浮于内”“寒浮于内”。
内伤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七情是由五脏储藏的五气所化生,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五气又被称为精气,当其进入五脏,人体便有了喜、忧、畏、恐、悲,是为五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七情为人之常性,生于内,为五气所化生,当其出现异常,便会损耗五气,导致五脏储藏五气不足,从而影响五脏体系功能,导致疾病病理产生。这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不内不外因
不内不外因主要包含五味偏嗜和五劳所伤两部分。
五味为地气所化,经口摄食,转化为五气,人于五脏。当五味偏嗜其一,则五气化生失衡,五脏储藏五气素乱,导致五脏体系功能活动异常,产生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清,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泪弛,精神乃央。”便是这一论述。因五味由外而人,其作用于内,故又称之谓不内不外因。
五脏体系,由经脉相连,为五气所主。当五脏体系中任何机体脏腑官窃过用,都会损耗五气,导致五脏体系功能素乱,产生疾病。《灵枢·九针论》中有“五劳所伤”之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筋、骨、气、血、肉均为五气所化,当其过用时,会消耗五气,导致对应五脏体系整体功能素乱。此类损伤耗损五气,其作用于外,而发于内,是同为不内不外因。中医病理学并没有细菌、病毒、微生物等致病因素,有的仅是影响人体内部五脏五气平衡的致病因素。
诊断方法
五气诊法
五脏储藏的五气通于天之五气,人体五脏储藏五气情况的监测,都可作为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五色法、五音法、五脉法、五味法、五情五志法、五季法、五脏系统形体官窝法等。因获取五气的途径不同,《黄帝内经》中又将其分为:望、闻、问、切四诊法。五气诊病体系源于《内经》中中国古人取类比象的观察分析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天上五星交替运转与地表气候,万物化生和人体生、老、病、死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了五气化生的内在联系机理。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把复杂的外部世界简单化,从而找寻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其外在繁杂嗨涩的外在事物简单化,具体化。正是由于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才创造了五气化生理论。中医的五气诊病体系是一整套完整独立的诊病系统。五气化生理论构成了整个中医生理病理体系的核心,当体内五气失衡,则会产生疾病。中医诊断学的本质便是对人体五气变化情况的监测汇总。正常人体五气生克关系处于相互制衡的调和状态。而当五脏储藏五气功能异常,体内五气之间生克失衡,则五气化生体系紊乱,五气显现于外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
四诊合参
古人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经记载发现人体五气受到外在六邪,四时变化,情志所失,五劳损耗,不良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单一的诊断方式,很容易耽误治疗。而只有四诊合参,多角度、全方位的监测对比五气情况,才能真正地寻求疾病的病因及最佳的治疗方法。古人早在《素间·征四失论》中便已经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猝)持寸口,何病能中。”的临床诊治论点。
重视细微
整个中医五气诊断方法的主要特色便是见微知著,由局部浅表微小的五气变化而测知整体五气的盛衰状况的微观细致观察分析。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急。”足见中医古人严谨认真的临床和治学态度。
五行生克
在上述应用五气归类方法进行五脏病症的四诊合参诊断基础上,《黄帝内经》还应用了五气生克理论,分析判断五脏储藏五气功能素乱情况和变化过程。如《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将色脉之关系分为色脉相应与色脉不相应两种。色脉相应,则五气相对调和,五气生克制衡可控,预后良好,主吉;如色脉不相应,则说明体内五气整体素乱,情况复杂,预后多不良,主凶。由此可见,整个中医的诊断体系都是建立在五气化生理论之上的,五气盛衰生克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科学性
五气属性,也就是地表的五行特性,为天地万物整体状态的五大分型。其对应人体,便代表着五种不同的生命健康状态。当某一种或多种生命健康功能状态出现过亢或不足的失衡情况时,则代表着人体疾病的产生。而这五种健康状况,常混合存在,便具有了生克关系,而表现多样。中医的五气体系,其实便是天地人三者之间所共有的气机升降出人功能状态。
相关影响
中医学首先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在东亚文化圈中,各国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较深,中医学作为主流医学,是主导医学之一。中医学典籍是这些国家医学的必修内容,他们向中国学习中医学,并且从中国进口大量药材。这些国家受中医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尽管其中个别国家拥有本国国医(如韩国的韩医),但西医兴起之前,中医始终是主导医学,甚至成为该国国医。自17世纪开始,大量中医学典籍经过系统的选译或全译传入西方,西方开始出现专门研究中医学的组织和机构,并出版了相关著作,中医学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被引入西方,为西方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关争议
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完整的理论系统大部分都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但由于缺乏考核标准,难以规范,中医不同于经过严格科学检验的西医在各方面都受到严格管控,一些中医事故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医产生怀疑。西方对中医的“成见”主要原因有缺乏考核标准,难以规范,部分中药可能产生副作用,部分中药成分不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