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
叶天士(1666年/1667年-1745年/1746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一说字香岩,号天行),以字行,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市吴中区),清代医学家。
叶天士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叶时、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名医。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广泛阅读医书。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放弃科举,跟随父亲的门人朱氏学医,后又多处访师,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先后拜师十七位。不满三十岁,就已名满天下,他诊治水平极高,其治病案例在各种杂史小说中广为流传。乾隆十年(1745年)(一说乾隆十一年(1746年)),叶天士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嘱托其子孙不要轻易从事医事。
叶天士是温病学奠基人,他让温病学从病因病机到辩证施治方面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温病学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在杂病诊治方面也颇有心得,他创立了“养胃阴说”“阳化内风说”“调补奇经八脉说”“久病入络说”等杂病学说,提出许多创新性意见和疗法药方,许多处方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叶天士存世著作多为其后人、弟子整理其遗稿、遗案所得,如《温热论》《幼科要略》 等,有一部分著述的著作权存疑,不排除为叶天士所著,如《叶氏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等,另有部分托名为叶天士所作的伪作,如《本草经解要》《景岳全书发挥》等。
人物生平
叶天士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说康熙五年),其祖父叶紫帆、父亲叶阳生俱为当地医药名家。出生于医药世家的叶天士从小便并受家学熏陶,叶天士幼年时,其父便极其重视对他的医学培养,据《叶香岩传》中记载,叶天士幼年时白天学习经书,晚上便随父学习医术。且叶天士天性聪颖并热爱医学,因此年少的叶天士便已通读《内经》《难经》以及唐宋各家中医著作,为其日后的医学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叶阳生去世,叶天士贫苦无依只能放弃举业,跟随其父门人朱氏专心学习医术,不久他在医术上的见解就超过了朱氏。但叶天士并未满足于此,他更加虚心求学,广博众长。据清王士亮《叶天士小传》载,叶天士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先后拜师十七位,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他只要听说有人善于治疗某类症状,便执弟子礼上门求教。
叶天士医术日益精深,不满三十岁,就已名满天下。据《清史稿·叶桂传》记载,叶天士对于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或是根据病人平日嗜好而得到解救的办法;或是别的医生的处方,稍加改变服药方法;或者完全不给药,而用调整饮食起居来缓解;或是在没病时能预先知道有什么病;或是预先推断几十年后的变化,全都应验。《清史稿·叶桂传》甚至认为其治病案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未予收录,但在各种杂史小说中却广为流传。
成名之后,虽然医事繁忙,但叶天士在就诊之余仍抽空研习前人医著,一有心得见解,即随笔评批或注释。雍正十一年(1733年),苏州地区瘟疫流行,叶天士创制甘露消毒丹、神犀丹,救人无数。
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叶天士完成《本事方释义》序文,还未将其刊行,便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春逝世(一说乾隆十年去世)。叶天士死前曾提醒其子,医者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不可肆意妄为,必须有天赋和悟性,还要博览群书,只有这样才可凭借医术普济众生,否则便是害人,因此他嘱托其子孙不要轻易从事医事。
个人作品
医学著述
史载叶天士医务繁忙,著述较少,其存世著作多为其后人、弟子整理其遗稿、遗案所得。其中有部分被公认为叶天士著述,有一部分著述著作权存疑,另外还有一些为托名叶天士所著的伪作,如《本草经解要》《景岳全书发挥》《叶天士秘方大全》《叶天士经验方》《万应奇效秘方》《叶氏眼科方》《叶香岩先生医案》《叶天士先生方案》《香岩诊案》等。
印章
苏州金石家矫毅曾发现“俭德瑞芝印”一方,经其考证为叶天士所刻,印章边款上刻有“俭、德、瑞、芝、印、桂”六个字,字体隶中带篆。
学说及其影响
温病学
叶天士是温病学奠基人,他让温病学从病因病机到辩证施治方面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温病学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的中医认知中,热病皆伤寒,是“伏寒化温”所致,叶天士则明确提出温病的主因是“温邪”,改变了传统理论束缚,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其次,叶天士揭示了温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风寒为由表入里,按六经传变,温病则是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再循卫、气、营、血传变,或逆传心包。
这套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揭示了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叶天士还指出了其各自证候表现所在,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逆传心包”理论则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它不仅是《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而且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天士还确立了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药物治疗方法,即“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牛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地黄、丹皮、阿胶、赤芍药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在温病的诊断方法方面,叶天士十分重视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等客观指征的检查,并做出详细的总结。
同时叶天士在下焦湿热治方面也有不凡的见解,他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并分析其说,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杂病
叶天士在杂病诊治方面也颇有心得,他创立了“养胃阴虚说”“阳化内风说”“调补奇经八脉说”“久病人络说”等杂病学说,提出许多创新性意见和疗法药方,许多处方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
叶天士继承金元名医李杲《脾胃论》 中,以“甘温除热,升阳散火”治疗脾虚气限的方法,但又强调脾、胃各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他提出清养胃阴之说,主张脾胃分治,治脾以甘温升阳,治胃则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的养胃阴之方(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被后世命名为叶氏养胃汤,现已成为治疗各种阴虚型胃病的基本方。养胃阴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常用来治疗温病、虚劳、肺痿、血证、咳嗽、失音、呕吐、肝风、便秘、不食等多种病症,它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调治方法。
叶天士根据《黄帝内经》中“渚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吸收刘完素、李杲、朱震亨、张景岳、缪希雍等前代医家的学说,提出了“阳化内风说”,并将此类风象证候命名为“肝风”。他认为中风的病机是阳气亢动和阴液耗伤,与肝的生理特点以及肝与他脏失调有关,因此他在治疗上灵活运用古代治疗肝方,如张仲景的复脉汤、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朱丹溪的虎潜丸等,去其温燥伤阴之品,多以甘酸,甘寒养肝肾之液,制亢动之阳,同时注重阳明厥阴同治之法,泄木安胃,逐渐形成了以肝肾阴虚为核心病机,通过滋养肝肾,柔肝熄风和诸多配合法来治疗中风病的新思路。
叶天士的“阳化内风说”,充实和提高了中国医学的内风病机认识,同时“阳化内风”并不局限于中风一证,根据《临证指南医案》所载,它几乎散见于各科病症之中,具有较广泛的病理意义。
叶天士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他之前的医家多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的疾病主要偏于妇科学,涉及其他科极少。叶天士则在《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理论的基础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他认为奇经实证大多数是由奇经气血痹阻造成,常见男子疝气、女子月经失调、经痛、产后腹痛以及等。在奇经病证的治疗上,他均采用“通因”一法,“通因”法指流通气血、疏行脉络之法,强调在补益之中结合通调,通其脉络,若遇虚中夹实的奇经病证,则注重采用通补兼施的方法,以期达到“包举形骸,和养脉络”之目的。
他的“补奇经八脉说”,后人褒贬不一,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认为此为标新立异之说,但赞赏者居多如清代名医陆定圃,此后的医家如俞东扶、吴瑭、王士雄等各有发挥,清末民初的张聿青、周小农、金子久、张锡纯、丁甘仁诸家,都按奇经辨证论治,选药疏方各有千秋。清代严西亭、施宁、洪辑安合编的《得配本草奇经药考》中共载奇经用药四十三种,可供参考。
叶天士所创的“久病入络说”,即凡寒暑、劳形、阳气受损,嗔怒动肝、七情郁结等皆能致气血阻滞而伤经络,是对前人血学说及活血化瘀药治法的重大发挥。对络病的治疗,他提出通络生骨胶囊大法,以活血为要,具体可归纳为三种: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虫蚁剔络法。他的用药有两个要点,一是气味取辛,因辛散横行人络,能行气散结止痛,视病情之不同,分别有辛润、辛温、辛香等法,不宜滋腻;二是对丸剂的应用,对络病根深蒂固,形成积聚者,叶天士则用丸剂缓攻。此后受叶天士影响者不乏其人,如常熟市名医曹存心创制的瘀血汤治瘀血内阻,化火刑金之咳颇有效验。
人物争议
生卒年争议
关于叶桂的生卒年,叶桂曾孙叶钟在《本事方释义》后序中称,该书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次年春,即乾隆十一年(1746年)叶天士逝世,沈德潜《叶香岩传》载叶天士终年八十,据此推断,叶天士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而清代名臣石韫玉所作《本事方释义》序文中则说,叶天士逝世于乾隆十年(1745年),据此推断叶天士则生于康熙五年(1666年)。两者都没有其他史料佐证,故两种说法并存。
字、号争议
目前普遍认为叶天士名叶桂,天士为其字,号香岩。江苏省洪泽县人民医院卜开初根据中国古代名与字的关联性,认为“桂”乃木名,即日香桂,别名桂花、岩桂、丹桂、九里香,但“天士”与“桂”毫无关联,而《群芳谱·花谱·岩桂》载:“桂丛生岩畔间,谓之岩 桂,俗呼为木犀。”因其纹理如犀,故有木犀之称,因桂生于岩,又名岩桂,其味香浓,香岩正是桂的引伸义,所以“香岩”更可能是叶桂的字,而“天士”则是其别号。
相关人物
据叶天士之侄叶大椿《痘学真传》凡例,其先祖为唐朝越国公。《旧唐书·方伎传》载,道士叶法善曾被唐睿宗封为越国公,并赠其父为歙州刺史,而《苏州府志》载叶天士先祖为安徽歙县人,后其高祖叶封山迁徙至苏州。
亲属
传承
人物轶闻
学习针术
山东省有位刘姓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向其学习针术但却无人介绍。后来叶天士治好刘医生外甥的病,经其介绍改名换姓去找刘医生学习针术。某日,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来就诊,刘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细心观察琢磨,发现是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导致疼痛的昏迷过去,于是他便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便让人将孕妇抬回家,回家后孕妇顺利产下胎儿。刘医生惊奇之下便询问叶天士,叶天士也如实将其身份和要学习针术的想法告知刘医生,刘医生大为感动,便将其针灸医术倾囊相授。
有一年,苏州市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妙手回春
各种野史、笔记以及民间传说中关于叶天士高超诊治水平的轶闻很多,如下几则:
某医生的妻子难产,他开了药方却没有效果,于是便去请教叶天士,叶天士问名症状后,便让他在原来的汤药中加入一小片梧桐叶,如此照办后,他的妻子果然顺利的将孩子生下来。这个消息传开后,其他医生也照此法开药方,但却不见效果,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告诉他们,他上次用梧桐叶治难产,因为当时正是立秋之日,而现在用它自然没有作用,并告诫他们一个好的医生应该能因时制宜,不拒古法。
还有一个孕妇也因为难产,疼痛难忍,前去找叶天士求救,叶天士当时正与人下棋,他随便看了那孕妇一眼,便继续下棋,那孕妇只好苦苦哀求,叶天士的棋友也帮她求情,谁知叶天士却发火了,掀了棋盘,棋子散落一地,并让孕妇将棋子捡起来。待孕妇将棋子全部捡起来后,叶天士忽然大笑起来说已经没事了,并让孕妇回家。孕妇回家后,果然顺利分娩。后来别人文叶天士原因,叶天士告诉他们,当时他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弯腰捡棋子时,胎儿的手靠他的运动之力,已脱离心窝,便能顺利分娩了。
吴县城郊有一富商,其子出起了痘子(俗称红花疹),已昏迷危机生命,便想找叶天士求医,但怕叶天士不肯到下乡出诊,他得知叶天士喜爱斗蟋蟀,便买了几只蟋蟀上门与叶天士斗蟋蟀,两人互有胜负,富商便称自己家中还有更厉害的蟋蟀,邀叶天士到他家中再斗。等叶天士到他家中后,他才道出实情,叶天士也不生气,只是说救人要紧,便去查勘孩子的病情,当叶天士看到孩子浑身的斑疹混浊凹陷时,大吃一惊,忙叫富商找了十余张新油漆的桌子,然后把孩子的衣服脱光,放在头一张桌子上用手辗转揉搓。待十余张桌子全都用过后,已是五更天,孩子的痘子才全部发出来。富商对叶天士感激不尽,以金银相赠,但叶天士推迟不要,最后只是拿了一盒蟋蟀回家。
当年夏天,叶天士一岁的外孙也患了痘症,抱回家让叶天士救治,他的病情更加严重,让叶天士很是为难。他的女儿不停的哭诉,叶天士思考良久后,将外孙的衣服全部脱掉,然后锁进一间空房子中,自己则外出打牌。他的女儿得知后,不停找人催促叶天士回家,直到女儿伤心欲绝之时,叶天士才回家将房门打开,发现小外孙痘子已出,粒粒如珠,女儿又惊又喜忙问叶天士,叶天士这才告诉她,将外孙锁进房间是为了借助里面的蚊子将痘子咬发。
某日,叶天士在给病人号脉,一个衣着破烂的人进来文叶天士,能不能治贫穷,一旁看病的人都称此人是无理取闹,但叶天士却不恼,说贫穷也是一种病,治好它并不难,并给了那人一颗橄榄,让他将果核种下,明年就不会贫穷了。那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便种下了橄榄。次年橄榄树长大了,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只有满数绿叶,他就跑去质问叶天士,但叶天士只是让他回家耐心等待,过几天便有人送钱来。几日后,果然不停有人来买橄榄叶,那人也借此发家。后来他去感谢叶天士,叶天士才将有人来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哪个季节会有某种传染病流行,医治的药物中需添加几篇橄榄叶,城中又无处可卖,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前往那人处买橄榄叶。
“天医星”
叶天士被人誉为“天医星”下凡,关于“天医星”的称号,据吴江区陆一的《香岩径序》载,其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称由星象家推算叶天士命格中有天医星入宫。另一种说法是,龙虎山张道陵到苏州,将过万年桥时,停轿待避,称有天医星将从桥下过,同行者探知恰好叶天士从桥下乘舟而过,从此,“天医星”之名大噪。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则载,其背后的原因是叶天士曾为张天师治病得愈,张天师为报答他而特意做戏。这些传说虽可信度存疑,但叶天士医术高明,其“天医星”名号,才能为人所认可并广为流传。
叶薛结怨
据陆以恬《冷庐医话》记载,清乾隆时期,吴地爆发瘟疫,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当地名医都要前去坐诊,某日有一更夫前往就诊,他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名医薛雪为其诊脉后,认为他已经无药可治。更夫出门时,刚好遇见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看过后,认为更夫是中驱蚊带之毒造成的水肿,只需要两级要便能治好,并给他开了药方。自此,薛雪因与叶天士结怨,将自己的居所改名为“扫叶庄”,而叶天士也针锋相对,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踏雪斋”。《清史稿》中也有类似之言语,“薛生平与桂不相能,自名所居曰扫叶庄。”
但薛雪《湿热论》序言中说,扫叶庄为其耕读之所,并为提及与叶天士结怨之事,薛、叶二人共同的朋友吴中名士沈德潜在其《扫叶庄记》中也曾解释了“扫叶庄”名称的由来,与叶天士毫无关系。吴门医派士材学派的金庆江认为,叶天士为人谦和,与同道友善,各种资料也仅有种福堂、眉寿堂的记载,并无提及“踏雪斋”,故叶、薛结怨之事应为牵强附会之说。
人物评价
《清史稿·叶桂传》称赞叶天士:“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
清人王友亮在其《叶天士小传》称赞叶天士:“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
清代名臣石韫玉曾说:“至今谈方术者,必举其姓字,以为张仲景、元华一流人也。”将叶天士与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华佗相提并论。
对于叶天士临终遗言,曾任《民报》社长、上海通志馆馆长胡朴安有诗赞曰:“聪明学力两相资,医可为兮不可为,仁心仁术世无匹,戒子名言世所推。”
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欧阳八四认为:“(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属于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堪称吴门医派最为杰出的医家。”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史》一书中评价道:“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同时也认为“当然,叶氏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难免有其不足。如叶氏所题“踏雪斋”以与薛雪题“扫叶庄”的门匾相诋,则难避同行相嫉,门户之争之嫌;叶氏虽学验巨丰,但受他“不欲以医传世”的思想影响,生平除部分医案和简短的口述温病学说外,无亲笔著作,致使其许多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临床经验失传,而有些传世的学术论点又零散残存在有限的医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论论述;另有些学术论点又存在前后矛盾之处等。但是小不掩其大醇,叶氏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小儿科及妇科学、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后世纪念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载,叶氏“世居阊门外下塘”,《吴门补乘》卷七载,叶天士居上津桥。黄丕烈在《荛圃藏书题识》载,曾与叶天士后人会晤于上津桥眉寿堂,叶天士门人华岫云编有《种福堂公选良方》,后学郭维溶选辑《眉寿堂方案》。根据以上资料可知,叶天士故居在苏州阊门外下塘街与上津桥之间,住宅有种福、眉寿二堂。1955年苏州市文管会胡觉民、陈涓隐曾对叶天士故居作过调查,阊门外渡僧桥下塘街叶家弄口倪姓房屋为叶天士故居,叶天士去世后,其后人将房屋售予金石家张廷济,张廷济后人又售售予天津人倪远甫。1986年,苏州市中医学会医史学组举办纪念叶天士诞辰3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间学组并文管会有关人员经资料分析、实地勘察与采访,初步认定,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号-54号建筑群为叶桂故居。
该居所现半为苏州市药材批发站仓库,半为居民住宅。2009年,该居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座北朝南,东西三落,前后七进,为明清建筑。中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7米,进深13.6米。扁作梁架,前后翻轩。步桁、枋间施隔架科,垫拱板镂雕野生灵芝纹。脊桁中央彩绘方胜纹。内山墙有清水砖勒脚(墙裙)。在其东侧有一弄堂,名“叶家弄”,有侧门通内宅,可供家人内眷出入之便。弄堂南伸段称“水叶家弄”,因其靠临阊门古运河,故名。河边有一石砌码头,相传为叶氏专用码头,以停靠病家求诊船只和叶氏出诊快船。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温病学的奠基者——叶天士.江苏省档案信息网.2023-08-24
叶天士.河南中医药大学.2023-08-28
叶天士故居.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08-29
医痴叶天士 (2009).豆瓣电影.2023-08-29
延禧攻略 (2018).豆瓣电影.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