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河
赵王河,古称水,是菏泽市的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相传北宋末年赵构被金兵追赶至此,坐骑一跃而至对岸,故称赵王河。
赵王河源出东明县西部临河店附近,东流折东南流称洙赵新河,经菏泽、郓城县、嘉祥县,至济宁市长沟镇北侧入京杭大运河。干流长约130公里。流域地势平坦,西南高,东部低。中下游地势较低洼。1935年黄河董庄决口,将赵王河安兴集至王老虎河段淤平,致使菏泽、郓城、嘉祥、济宁等县排水不畅。1952年至1954年,前后进行治理,挖河筑堤,堵疏并举。并在魏楼建拦河闸1座,利用田楼洼及干流宽浅式河槽滞。
如今,赵王河已成为一条南北向河流,在菏泽市东北侧的双河口(今双河集)与城北的菏水交汇。一支向东流经巨野县、嘉祥县、济宁市、滕州市,入微山湖;另一支东北流经郓城县、汶上县、寿张镇、范县,至阳谷县,入京杭大运河。
历史沿革
赵王河因形成于宋朝而得名(宋王姓赵)。北宋期间,黄河决清丰县,大溜东南行,经巨野、济宁,汇入泗河入海,就是赵王河(以及洙水河)的前身。近代赵王河由古时赵王河演变而来。古时赵王河在明代称潍河或枣林河,由菏泽南,流经菏泽城东双河口,北去,经鄄、郓,至张秋通运河。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主流经归德(今商丘市)、徐、邳(今徐州市、邳州市),夺淮入海,其北支自长垣市,经东明入菏泽赵王河,导致河决双河口,分支东流,经巨野县,过嘉祥南境,至鱼台东的塌场入运河。这一溜道就是近代赵王河的雏形。
1430年(明宣德五年),由于枣林河分黄济运,导致黄河屡决金龙口,枣林河自金龙口东北流经长垣、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两支,北支东北流,经鄄城阎什口、红船口,梁山县李家桥、黑虎庙,北至张秋镇注入运河;南支由双河东流,经巨野,至南旺注入运河。从此,赵王河的行道完全定型。
公元1873年,黄河由引马决口,将赵王河在原菏泽市境闫什口地方冲成两段。闫什口以北至入黄处,完全淤成沙滩;闫什口以南,河槽仍旧,同时冲开口门两处:在刘长潭,一在闫什口。每年河水由西南来,顺此天然地势,两路排泄。一由刘长潭向东流70里,至大王楼入洙水河;一由闫什口转向东行,140余里,至汶上马村附近入牛头河,又南过嘉祥县,至济宁市以南,注入南阳湖。清道光本《巨野县志·山川》记载:赵王河入本境,西自菏泽县侯家楼交界起,东北至郓城县邱家河口止,2.5公里,中临济宁卫,南界跨辛桥、李家桥、刘家桥,为济运之要河。
1935年黄河董庄决口,将赵王河安兴集至王老虎河段淤平,致使菏泽市、郓城、嘉祥、济宁等县排水不畅。
20世纪50年代初,赵王河北支由于战争破坏及历年失修,河底淤塞,导致郓城、南旺镇、巨野县、嘉祥几县洼地积水,牛头河、新河、靳河水不能畅流入湖,历年来每逢大雨总会发生为放水堵水导致的群众斗殴事件,很多人因此受伤,结下仇怨,引发了社会矛盾,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951年6月26日至7月12日,菏泽专区郓城县、南旺两县,集中干部277人、动员民工23177人,分工疏浚赵王河道51里,复堤102里,挖土705643.87公方,使赵王河沿岸4000余顷洼地变为良田,保证每年可收秋粮8000余万斤,惠及16万人民。
老赵王河,即原赵王河下游河段。自1959年春开挖洙赵渠以后,老赵王河成为洙水河支流。
流域概况
干流流域
1972年洙赵新河水系统一治理,将其流势打乱。郓城县临集以上部分归入鄄郓河流域;临集至巨野县北境河段,归入郓巨河流域,以下河段进嘉祥县境入梁济运河。该河由郓城县谭庄流入巨野县境,经丁官屯北、杨楼镇北、沙土集南,至马庄入嘉祥县境。县内长8.5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承接丁官屯、后屯、杨楼、沙土集及郓城县南部的排水任务。
经过调整水系后,将赵王河截为4段:万福河以南被金堤河所占,魏楼以下纳入洙赵新河,以上至辛集夹河赵为安兴河占用,现行河道上自侯店东向北至双河集折向东北至何庄东北入安兴河。境内全长23.5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为安兴河的一条小支流。配套建筑物14座,其中桥10座、闸2座、涵2座。
赵王河自西南徐垓乡于楼入境,穿唐庙、三屯、南赵楼、郭屯、随官屯镇、汉石桥等乡,于谭庄出境至巨野县,境内全长40公里,除涝流量74.7立方米/秒,流域面积38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靳庄河,起源于嘉祥县老僧堂镇北周庄西北,于前靳村南入新赵王河。全长12公里,河底宽10~15米,流域面积40.6平方公里。属季节河。
靳庄河,起源于嘉祥县老僧堂乡北周庄西北,于前靳村南入新赵王河。全长12公里,河底宽10~15米,流域面积40.6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红旗河,原名牛头河,历史久远,为赵王河支流。1955年春,国家投资25万元,治理牛头河,并对其下游改道河段自狄楼东北向南经朱庄、孙庄至袁王庄东南入赵王河,改道河长4.8公里,称新牛头河。原下游河道自狄楼东北向西南经王桥至忙铺南入赵王河,河段称老牛头河。自新牛头河入口至三岔燕尾河段长21公里河道进行疏浚,嘉祥县出民工1万人,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1959年为腾出赵王河下游河槽为洙水河汛期分洪,赵王河改道工程经狄楼东北将牛头河截断。至此,牛头河上游河段成为新赵王河支流,归属梁济运河水系。
治理开发
1964年春由国家投资68.95万元,对赵王河干流建筑物进行配套,建桥梁6座,涵洞18座,于年底竣工。1965年国家投资21.7万元,继续完成桥梁2座,涵洞8座并配齐5吨手摇启闭机,是年3月全部竣工。1971年春至1972年春,国家共投资119.5万元,分两次对赵王河按20年一遇防洪筑堤,5年一遇除涝和引湖灌溉标准开挖河槽,并依原有河槽加深扩大,原堤背河复土。1982年春为了拦蓄黄河尾水,国家补贴资金30万元,县、社自筹资金30万元,在赵王河下游杨庄河段建8孔节制闸,单孔净宽4米,闸室总宽度为41.8米,闸的结构型式为小跨度的倒拱底板带驼峰堰,闸底高程30.5米,堰顶高程31米,装2×12吨双吊点螺杆式电动启闭机。节制闸控制流域面积434平方公里。是年3月动工,12月完工。赵王河通过多次治理以及水系调整后,在排水、灌溉、治碱等方面效益显著。河道经过多年行洪,河槽积淤严重,平均积淤深度在2米左右,现状泄洪流量满足20年一遇防洪要求。沿河建有扬水站34处,灌溉面积11.16万亩;建桥梁10座、排水涵洞31座、拦河节制闸1座。1988年春,县、乡自筹资金12万元,在赵王河马村以上新建马西生产桥一座,8孔,每孔净宽8米,结构型式为砌石墩、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
拦河节制闸
史料记载
1、1997年版《菏泽地区志》河流下载:“赵王、洙水、宋江河,宋代黄河多次由今清丰县决口,大溜东南行,经巨野县、济宁市汇泗河,这就是赵王河的前身。1368年(明洪武元年),河决双河口,分水东流,经巨野、嘉祥县南至鱼台东部塌场入运河,成为赵王河的趋形。1430年(明宣德五年),由于枣林河(在郓城西二十五里)分黄河济运,导致黄河屡决金龙口。枣林河自金龙口东北流至长垣市、东明,至菏泽双河口分为二支,北支东北流,经城闫什口、红船口,梁山县李家桥、黑虎庙,北至张秋镇注入运河。从此,赵王河的行道完全定型。”
2、1987年版《菏泽市地名志》河流下,没有专题介绍赵王河;该志在菏泽市概况中写道:“解放前,境内只有赵王河、七里河,因河道弯曲、常年淤积,河床宽浅,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灾”云云;该书在《菏泽市政区图》中,标出赵王河由双河集而东北地区,过孔楼、辛集市、宝珠口、安兴镇、东北经五道街入郓城县而东。然考其上源,却是绕菏泽城南护城堤河而西北,接李庄集出黄河所来之抗旱渠。而该渠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所修,直通护城河。照此,赵王河似乎从菏泽城西北来。
3、1987年版《菏泽市地名志》印制的《一九五九年菏泽县地名图》绘注赵王河自双河集而南,过菏泽城东,刘善人庄西,侯店、晁寨、刘城绕金堤河而西。该书所载1953年、1947年、1941、1913《菏泽县地名图》中的赵王河流向标注同1959年图。如此看,何楼乡南境之金堤镇似乎是赵王河的源头。
4、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山东省曹州府附郭菏泽县境疆域全图》中所标注赵王河来自西南桃源集,属菏泽市,今为曹县桃源镇。
5、清光绪年《仪封县志》载:咸丰五年(1855)六月,河决坝头乡一股入赵王河,走曹州府迤南。如此记,赵王河的源头在仪封县,即今兰考县东部。
6、清光绪十年《新修菏泽县志·杂记》篇载:“乾隆五十二年秋,运河涸。河督兰第锡奏请重开赵王河,上由陶北河经长垣市、东明、曹县,自安陵氏入县境,至城东双河口。”照此记,赵王河之名在乾隆朝已有,且上源是长垣县境内的陶北河。按明、清《长垣县志》,陶北河,又名淘北河。
7、民国版《河南省长垣县志》载:赵王河,即古之水,俗称赵王河,出山东曹县西北境,经长垣之李龙庄、牛集东北入菏泽市。照此记载,赵王河虽得名已久,但是俗称,而本名曰澭水。
8、清嘉庆版《大清一统志》山川下记载:“灉河,旧为(黄)河支流,在曹州府城南二十五里。自直隶东明县流入,又东北经郓城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北经濮州(东)南,又东北流入寿张镇县界。”这是说,清代中期的灉水从东明南境过曹州城南、城东,又过郓城西、鄄城县东南,东北流入寿张县,即今台前县和梁山县北部、西部。
9、清乾隆年《曹州府志》记载:“澭河上源为贾鲁河,本黄河决口故道,自河南仪封黄陵岗东北,由祥符区界至刘家庄入山东省曹县界,入菏泽市县界。又东北经金堤集,至县城东折而北至双河口……”云云。按此,菏泽城东之赵王河即澭水无疑,该志的曹州全图和菏泽县地图皆称此河为赵王河,可证澭水即赵王河,且在清初已经得名。
10、《大清一统志》又云:“贾鲁河在曹县西四十里,自黄陵岗至杨青村,元至正中,工部尚书贾鲁所开。“查《明史·河渠志》,今曹县西废黄河即“元朝末年之贾鲁河。”1855年黄河改道,该河废。今兰考县东部黄河故道的重要埽口黄陵岗,就是赵王河出黄河的河口。经书《尔雅·释水》云:“水自(黄)河出为澭。”贾鲁河是元、明、清黄河主流。赵王河自黄陵岗出黄河,古人依经典,故称此河为澭河,是官称。
11、明《兖州府志》《山东通志》、清康熙《曹州志》、清乾隆《曹州府志》、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清光绪年《新修菏泽县志》、民国《菏泽县乡土志》,无不称此河为澭河,介绍其走向均与地图所标赵王河相同。古曹州八景有澭水荷花,即指赵王河荷花。因此结论曰:明清方志中流经菏泽市城东的澭水就是赵王河。
民间传说
北宋末年,宋金联合灭辽后,金朝南犯宋朝,赵构被俘,逃出金兵大营之后,被金军追赶至此河边,赵构坐骑一跃而至对岸,后来这河就被称为赵王河。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河与北宋的一位王有关,由于北宋的国姓为赵,故名赵王河。
参考资料
绿化菏泽 美化家园 赵王河上游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2024-09-07
「青未了」马学民|鲁西南赵王河传说.百家号.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