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学是以抽象字组构成的一种文学形式,旨在让文字展现出其独特的视觉形式魅力,从而揭示出更多的隐含生命信息和宇宙奥秘。
抽象诗与抽象文学
19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派文学、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象征主义诗歌对世界美术产生了影响,几乎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然而,当世界艺术发展至抽象艺术阶段时,文学界却陷入了沉寂。在过去的100年间,“抽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未能与其匹敌。在世界文学史上,尚未出现名为“抽象文学”的分支。抽象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启了抽象文学的新篇章。抽象诗作为抽象文学的一部分,与抽象绘画、抽象音乐共同构成了艺术领域的全新阵营。抽象诗在文字排列上遵循传统诗歌的形式,但在审美方式上更接近抽象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抽象艺术审美的主要特点是主观审美,即读者通过个人的主观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以及直觉和意会,达到审美体验。这与传统跟随作者创作意图的被动审美形成了鲜明对比。抽象诗的审美空间更为自由广阔,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抽象诗
抽象诗的定义是非语法、非逻辑、非经验的抽象字组构成形式。是诗歌真正能够进入艺术最高境界的唯一途径。它包含三个层次:首先,非语法,即诗中不存在中国文字语言中的语法关系;其次,非理性、非逻辑、无主题,抽象诗不追求“道理”,也没有明确的主题或传递理性的人文思想和哲理;最后,抽象字组,即单个字的自由且有意义的组合。抽象诗从字开始,到字组结束。在文化形态上,抽象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抽象绘画和音乐在艺术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上紧密相连。抽象诗的定义与抽象艺术的定义相似,后者指的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抽象诗开创了中国抽象文学。
抽象字组
“字组”是指单个字无序、自由、无逻辑、有意味的组合。这些字组不受传统“意义”的约束,也不受语法控制,是字的重新组合和创造。相对于经验和逻辑而言,字组的“含义”是陌生而抽象的,因此被称为“抽象字组”。抽象字组的概念是为了区分传统的词组概念。以往我们使用的词组都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而“抽象字组”则是单个字的自由组合,没有固定的含义,更多的组合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文字功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文字的想象和审美,带领我们进入了更深的视觉和思维境界。抽象字组存在于我们文字历史的任何一个文献中。两个熟悉的词组相交的中间两个字,就是“字组”。如上文中的“名抽”、“了区”、“组概”、“字功”、“将极”、“地拓”就是抽象字组。抽象字组都是我们平常不单独使用的字组。将抽象字组选择组合成诗句、诗行,就有了不同于理性诗的字义空间和想象。“名抽了区”、“组概字功”、“将极地拓”。也可以改变组合成“了区名”、“抽组概”、“字功将”、“极地拓”,字义空间立即发生转换,这就是抽象字组的神奇力量。抽象字组是抽象诗的基本元素。将任何一个可能是你熟悉或别人熟悉的词组,从文字里挑选出去,或者分解。让所有人们习惯的语法规律和文字运用方式在抽象诗里消失。字组可以是两个字,也可以是三个四个,甚至可以说一行就是一个字组。由“抽象字组”组成的文字排列,不受语法限制,但有传统诗歌的排列形式和韵律节奏。在文字的阅读和审美上,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具有文字组合的偶发性、差异性、神秘性和意味性。
抽象诗学
随着抽象诗的出现,相应的抽象诗学也随之兴起。抽象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人文科学,涵盖了文字学、语言学、抽象学、抽象艺术学、文学、美学、设计学、审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抽象诗的原理、形式、创作方式、字组理论、与传统诗歌的关系、价值标准和审美体系、与抽象艺术的关系、与语言学的关系、与当代人生命方式的关系等,都是抽象诗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解放
抽象诗是一种纯粹文字形式的文学艺术,致力于释放文字的视觉形式魅力。中国的象形文字在其起源之初就代表着具体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背后蕴含着宇宙和生命的神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是中国人信奉的生命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在语法的规约下逐渐失去了许多天性,包括歧异性、模糊性、多义性、神秘性和联想创造力。文字不再能自由组合,只能按照语法、经验和逻辑进行固定搭配。文字背后的宇宙和生命本原难以重现。抽象诗尝试将被语法束缚的文字解放出来,让文字恢复自由天性,同时创造出更多新鲜的文字组合,这些组合带来了更多的隐含生命信息和宇宙奥秘字义空间。
文字本体意义的还原
中国文字五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思想和生活交流的工具,从未有机会独立表达自己,只能依附于人的思想而存在。无论何时何地,文字仅仅是记录或传达历史、人文思想的工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命运也是如此。事实上,文字有自己的思想。尽管文字的形象是由人创造的,但文字的生命和灵魂源于宇宙。它们的灵魂代表了宇宙的存在。因此,当人类赋予文字以思想时,文字不仅属于人类,更是属于宇宙。宇宙有许多未解之谜,文字也只是人类提出的问题。文字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自己的存在。文字的灵魂中包含了自然、宇宙、时间和空间,以及世间万物的表象和内在联系。过去人类对文字的使用仅限于表面,文字深层的巨大矿藏等待着人类去开采。就像宇宙的高度永远超过人类的认知一样,文字同样比人类的思想更为丰富。
艺术的抽象趋势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汉斯·李克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阿图尔·叔本华指出:“音乐是各种艺术中最重要、最君主般的艺术,”能够像音乐那样,则是一切艺术的目标。我认为,一切艺术都在向抽象靠拢,抽象是形式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抽象艺术领域,抽象诗、抽象画和音乐在艺术理念和审美上是一致的。抽象是宇宙的本原。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宇宙天体都是抽象的。抽象审美是人类的本能。人类的抽象审美伴随着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理性文明后,生命本性的抽象审美一度淡出。在中国保持“写意”绘画的半抽象审美之际,西方绘画长期受到绝对技术的现实主义的支配。直到二十世纪初,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彼埃·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西方抽象艺术的出现,使抽象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回归。经过理性的洗礼,抽象艺术比原始抽象更具人文认知,也表现出更丰富的细节。原始抽象——理性具象——理性抽象——形式抽象,这个过程是艺术的进化过程,也是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生命方式的多元化需求过程。艺术进入抽象审美,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社会化、理性功利化的生活方式,净化心灵,张扬个性,回归自由。
抽象诗的创新
抽象诗通过独立的、新颖的抽象字组,发掘文字隐藏在“理性表层”下的庞大“非理性底层”的矿藏,探索凝聚着宇宙间自然和人文信息的文字背后,更为遥远和深刻的宇宙信息,以原创精神和审美态度,构建陌生却又亲切的字组世界,让新的字组体系产生更强的文字磁力场,改变我们的思维、视角、审美和生活方式。抽象诗符合艺术创新的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创新。诗歌既是文学,也是艺术,它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诗歌在风格图式和理性语言上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以前的诗歌风格语言创新基本没有脱离诗歌作为理性思想传播载体的角色,尽管题材和风格各异,但在理性思维方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在文字词组的选择应用上是狭隘而重复的。抽象诗改变了这种情况,诗歌不再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理性载体,而是一个字组形式的审美载体,字组形式审美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中国文字的应用范围。抽象诗审美的视角是多元化的,甚至是无限的。
抽象诗的审美可能性
中国抽象诗的所有文字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常用文字,能够朗读,有声音。然而,“反语法”的无序排列使得每一首诗乍一看似乎毫无头绪,无法理解。没有规范的语法,没有常见的词组,没有使用习惯,字与字的排列完全是偶然的、陌生的,甚至是“生搬硬套”的,没有任何常规的理性能够理解的“意思”,就像“天书”一样。如果你能在抽象诗中稍作停留,你会发现文字还能这样使用,诗歌还能这样写,文学还能这样做,而且这样的使用会产生比普通诗歌更高层次的诗意境界。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抽象诗的随机偶然、自由字组、无主题、无语法规则、文字游戏性、“无技巧性”,使得每个对字组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抽象诗的创作和审美中来。
抽象诗的历史渊源
抽象诗的基本元素——抽象字组早已存在于中国文字之中。在中国文字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篇文章或诗歌中都可以找到文字的抽象组合。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抽象字组的存在甚至被使用。在甲骨文碎片上、在天干地支的纪年和各类经文中、在中国的地名和人名中、在中医的人体穴位名称和药物名称中、在外来文本的翻译中、在百家姓的字句中,我们都能找到抽象字组的痕迹。只是,人们从未将文字的抽象字组视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应用,也从未有过全由抽象字组组成的文章或诗歌。它只是静静地躺在五千年的字里行间,等待我们去发掘。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字组的非逻辑组合,如果在一句话中使用太多的字组,可能会在阅读上造成视觉障碍和冗余,因此抽象诗的字数和行数必须有所控制。每句诗的字数不宜过多,使用短句较为适宜。三字、四字、五字、七字的字组组合、排列,使得抽象诗在形式上类似于古典诗词。这也使得产生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抽象诗与中国千年诗韵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
抽象诗开创了中国抽象文学|许德民|抽象诗|抽象文学.新浪收藏.2024-10-26
汉语抽象诗的前世今生.汉语抽象诗的前世今生.2024-10-26
抽象诗开创了中国抽象文学.新浪收藏.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