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啸伯
奚啸伯(1910年12月11日-1977年12月10日),乳名小白,字承桓,祖姓喜塔腊氏,满族正白旗人,出生于北京市,京剧老生。奚啸伯的舞台表演气质脱俗、文静深沉,世称“奚派”。奚啸伯的代表作品有《范进中举》《白帝城》《宝莲灯》《法门寺》等。
奚啸伯自幼对京剧有浓厚兴趣拜言菊朋为师;之后,经常票演。1929年,下海时改名为“啸伯”。1932年,他入了尚小云的戏班,次年,他搭班参加了《秋胡戏妻》的演出。同年,结识了梅兰芳;1934年,应梅兰芳的邀请,正式搭入梅剧团,曾到上海市和天津市等地演出。第二年,应梅兰芳之约参加了承华社,以二牌老生身份参加演出,先后在汉口和南京等地演出《红鬃烈马》《审头刺汤》等戏,获得成功。回京后,奚啸伯组织了忠信社,艺术上日臻成熟。1937年,奚啸伯自挑大梁,并拜李洪春为“带道师”。1940年,奚啸伯率团赴上海市演出,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奚啸伯组班赴天津和石家庄市等地演出,并自组啸声京剧团;1956年,以新编古装京剧《范进中举》参加北京市京剧汇演而获奖。次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8月,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石家庄,任命为艺委会副主任。奚啸伯自1958年就积极投入现代戏的排演,先后排了《白毛女》等几十部作品。次年被摘掉“右派”的帽子。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1970年初,患脑出血,偏瘫;1977年12月10日,奚啸伯在河北石家庄市病逝,终年67岁。
奚啸伯是京剧奚派艺术的创始人,在名角如云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初,与马连良、谭富英和杨宝森同被誉为中国京剧“后四大须生”,奚啸伯注重对传统戏剧的学习,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创立的“清新雅致、委婉细腻”的奚派唱腔有“洞箫之美”的美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奚啸伯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自幼受到了严格的蒙教,《三字经》等读物背诵如流。7岁那年,他跟父亲看了一场堂会,就喜欢上了戏剧。8岁时,他从手摇留声机学会谭鑫培的《四郎探母》《卖马》、刘鸿昇的《斩黄袍》《完璧归赵》以及张庭的《洪洋洞》。10岁时,奚啸伯的父亲离世,家境更趋窘迫,母亲节俭度日供他上学。
11岁那年,他参加了一次聚会,即席清唱《斩黄袍》,博得在场的言菊朋的赞许,遂正式拜言为师。奚啸伯从此刻苦学习,一有时间就跑到票房学艺,有时则借着去亲戚家的机会串门学戏。他每日清晨必到地安门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点滴时间练功。言菊朋手把手地教会了奚啸伯《击鼓骂曹》《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珠帘寨》《定军山\u003e\u003c宝莲灯》等难度很高的老生戏。奚啸伯又向吕正一、王荣山等请教,从于冷华学打把子,在京剧老生行的技艺基本功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岁时,奚啸伯进入崇实中学,仅两年即告辍学。他很想投身梨园唱戏事业,但得不到母亲允许,他不愿违拗。因从小练得一手工整小楷,奚啸伯便去书坊抄书求些收入,维持家计。不久,书坊倒闭,连这微薄的进项也告中断,这年他15岁。17岁时,奚啸伯经父亲旧友钱伯愚引荐到张学良部下军营中当了一名抄写文墨的录士。奚啸伯利用抄写公文的钱,省吃俭用,请人教戏或置买些简单的戏装。奚啸伯酷爱京剧,决心“下海”正式当演员,因旧时代演员地位低,遭到家族的强烈反对。他仍热衷于京剧艺术,抽时间练功喊嗓,一年多的时间,学会了近10出戏。
奚啸伯在票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坤伶陶默厂(音ān),她看中了奚啸伯的艺术,认为奚啸伯是一位有潜力、有才华的青年票友,想约他“下海”合作。19岁的奚啸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答应了陶默厂的约请,表示愿意合作演出。陶默厂在天津春和戏院订好合同之后,奚啸伯便毅然辞去了录事的职务。当时,奚啸伯的哥哥在天津市,借口看哥哥,奚啸伯在陶默厂的有力支持与精心配合下,在春和戏院的演出一举成功,博得了天津观众的赏识。
1929年,19岁的奚啸伯正式下海。毅然做了一名京剧演员。他原名承桓,当演员后改名啸伯——意为爱唱的人。奚啸伯在天津市搭尚和玉所组的玉成班唱二牌老生,成为专业演员。他除了和陶默厂合作外,还曾和雪艳琴、章遏云、胡碧兰、新艳秋等人合作。奚啸伯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红鬃烈马》《游龙戏凤》《二进宫》《乌盆记》《空城计》等。当时,他每周演唱4-5场,其余的时间,继续钻研技艺。他谦虚好学,在天津市结识了著名票友韩慎先(韩慎先),向其求教京剧的音韵和唱法。由于奚啸伯取得了成就,以及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后来他将母亲接到天津定居,专心致志地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声名鹊起
奚啸伯很注重和名家合作,他宁肯牺牲一时的高“包银”(旧社会艺人所得的报酬),也甘愿对名家去“挎刀”(当配角)。
1932年,由赵桐珊(芙蓉草)介绍,奚啸伯入了尚小云的戏班,到青岛市、济南市演出。尚小云对演戏非常认真,他在和尚小云合作的过程中,从中吸取营养,把尚小云的表演艺术,有意识地运用到须生行当之中。次年,奚啸伯搭班参加了尚小云编演的全部《秋胡戏妻》的演出。
1933年,23岁的奚啸伯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演出组,到南京明金戏院演出。适逢名家演出《四郎探母》,梅兰芳扮演铁镜公主。因扮演四郎的须生缺席,奚啸伯救场,赢得全场掌声。散戏后,奚啸伯来向梅兰芳道辛苦,给梅兰芳留下了好的印象。
1934年,奚啸伯应梅兰芳的邀请,正式搭入梅剧团,曾到上海市、天津市、武汉、长沙市、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南京等地演出。梅兰芳对奚啸伯很照顾,把自己的大轴戏时间让给奚啸伯唱全部《失空斩》。梅剧团里比较有名的演员几乎全部上场,陪奚啸伯唱这出重头戏。奚啸伯“铆”着劲,严肃、认真地唱完《失空斩》,获得上海观众的好评。为后来他自己挑班到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奚啸伯在上海应梅兰芳之约参加了承华社,以二牌老生身份参加演出,先后在汉口、南京、上海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演出《红鬃烈马》《审头刺汤》《汾河湾》等戏,获得成功。回北京后,奚啸伯自己组织了忠信社,后改“裕善社”。与张君秋、侯玉兰等人合作,演出《珠帘寨》《连营寨》《白帝城》《空城计》《坐楼杀惜》《四郎探母》等戏,艺术上日臻成熟。次年10月,奚啸伯又陪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了《探母回令》《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等戏。每场演出后,梅兰芳都对他的唱、做加以指点。
1937年,奚啸伯自挑大梁挂头牌演出,并拜李洪春为“带道师”。当时合作演出的有李洪春、李德彬、傅德威、赵德钰等人。开始主要演“三国戏”。后来又邀侯玉兰、高盛麟、裘盛戎等人,阵容整齐,剧目丰富,声誉雀起。1940年,奚啸伯率团赴上海市演出,首演全部《杨家将》,轰动一时,上海报纸撰文称“奚啸伯吐字是道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大而不浮,作风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自树一帜。”
1940年前后,奚啸伯与马连良、谭富英鼎足而立,有“马跳檀溪”之誉(用《三国演义》的故事之谐音来囊括三人的姓氏)。继而杨宝森嗓音恢复,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京剧老生流派,合称“四大须生”。
成熟时期
1948年,京剧呈惨淡局面,奚啸伯常以当卖维持生活。1949年,梅兰芳在解放后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又邀请奚啸伯同行,他再次随“梅兰芳剧团”赴天津、上海等地演出。次年,奚啸伯自组班社,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地演出。1950年5月,奚啸伯仍用“裕善社”名义,组班演出。
1951年,他离开了北京,参加了石家庄市大众京剧团,出任团长,经常巡回演出于河北省的中小城市。直到1953年返回北京,又组建了“啸声京剧团”。后来,他加入北京市京剧四团(任团长,与吴素秋、姜铁麟等合作。在此间,他曾排演了《范进中举》(汪曾祺编剧),由于奚啸伯生动地刻划了封建社会中穷儒范进的形象,集中地展现了奚派艺术的特色,因而获奖。
奚啸伯对现代戏热心地作过很多实践,他先后排演了《白毛衣》《霓虹灯下的哨兵》《红云崖》《桥头镇》和《奇袭白虎团》等剧目,都收到较好的效果。50年代奚啸伯的演唱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他把不少戏唱定了型,成为他的代表剧目。如《二堂舍子》中刘彦昌的(二簧快三眼]唱段,《范进中举》中前半出的“二簧”唱腔和后半出的“西皮”唱腔都成为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1957年,奚啸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8月,奚啸伯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石家庄市,任命为艺委会副主任,工资由原来的1300元减为600元。奚啸伯来到石家庄后,自1958年就积极投入现代戏的排演,先后排了《白毛女》,饰杨白劳;《血泪仇》,饰王仁厚;在《红云崖》中饰罗老松,《箭杆河边》演过老庆奎,《霓虹灯下的哨兵》扮演过老工人周德贵,《桥头镇》中饰周明哲,《奇袭白虎团》中演金大爷。他热爱现代戏,在逆境中还是想为京剧反映现代生活做些探索。在他演的传统剧目中,也努力进行改革。
奚啸伯排演了几出新编历史故事剧:《满江红》,饰岳飞;《鸿鹄志》,写重耳走国的故事,饰孤偃;《钟离春》,任艺术顾问,并先后跟着剧团演出于天津市、唐山、济南市、烟台市、张店区、周村、淄博市、南京、上海市、扬州市、无锡、镇江市、苏州市以及河北省的县城乡镇。1959年初,奚啸伯被摘掉“右派”的帽子。
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奚啸伯随剧团下放到束鹿新城参加四清工作队。这期间,他在内部演过一场《碰碑》,一场《斩马谡》。1966年“文革”中,奚啸伯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演出前当着观众的面批斗他。
因病逝世
1970年初,奚啸伯患脑出血,突然偏瘫,1977年12月10日,奚啸伯因突发心脏病在河北石家庄市逝世,终年67岁。1979年,奚啸伯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又重新开了追悼会,周扬、周巍峙、林默涵、夏衍、曹禺、郭汉城、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尚小云的夫人王蕊芳、李和曾、高盛麟、吴素秋、赵燕侠、姜铁麟、李万春以及各知名人士李苦禅、吴祖光等,都发来了唁电,送了花圈。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唱片作品
参考资料:
艺术特点
守正创新
奚啸伯注重对戏剧传统流派的学习,将尚派刚柔相济的表演,运用到须生行当之中,继承言派细腻精巧、考究字韵的特长,又借鉴余派咬字,再结合自身独特的嗓音,注重音韵,创立了奚派。
奚派风格
体现奚啸伯艺术风格的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系统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赶板夺字”、“唱戏唱气口”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有系统、有规则的一套学问。他在辙口的运用上,也下了极深的苦功,“衣齐”辙是老生演唱的一个难点,他经过努力,对“衣齐”辙发音的运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后来“衣齐”辙几乎成了他专擅的辙口。他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著名戏曲音韵学家徐慕云先生形容奚啸伯的演唱有“洞箫之美”。
奚啸伯对字的四声音韵,吞吐收放,能准确、适度地进行艺术处理,对于“吐字”的“喷”“擦”“弹”“切”各有法度,既细致又讲究。所以他的念白不仅清楚明晰,字字入耳,而且铿锵成节、入情入微。比如奚啸伯在《宝莲灯》的老生主要唱段“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充分发挥了“快三眼”这种板式旋律紧凑,易于显示委婉情绪的特色。他晚期的《白帝城》《范进中举》《甘露寺》《空城计》等唱腔都有这种特点,已经自成一派了。
成就影响
艺术成就
奚啸伯创立的奚派唱腔委婉圆活、清新雅致,有洞箫之美。奚啸伯有一套系统的演唱理论和演唱方法,主张以字定腔,以情行腔;讲究喷口、吐字。他在表演上着重刻画人物,注重神韵,追求意境。他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因而舞台气质脱俗,格调高雅,有书卷气。
社会影响
奚啸伯在学习言菊朋、余叔岩、和马连良的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奚派艺术;培养了欧阳中石和张建峰等大批弟子和奚派传人;并排演了几十部现代戏,颇受好评。
社会任职
新中国成立后,奚啸伯曾先后担任北京市京剧团四团团长、艺委会副主任、石家庄大众京剧团团长、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谊会委员和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的职位。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奚啸伯的曾祖父崇伦,官至湖北巡抚。祖父裕德,清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中堂,人称“裕中堂”。1900年,祖父裕德自杀,从此,奚氏一族走向衰落。父名熙明,为一品荫生,户部候补员外郎,但因裕德案赋闲,以书画自娱。奚啸伯字承桓,因满人以名为姓,父名熙明,故改“熙”为“奚”,取名啸伯。奚啸伯的一个婶母曾在宫廷里侍候过慈禧太后,哥哥在天津谋生。
婚姻生活
1933年,经人说媒,奚啸伯与张淑华女士结婚。1949年,张淑华去世后,朋友们多次劝他再续弦,他笑说:“我并非为故妻守节,也非独身主义。延宏兄妹3人都大了,知音难寻。你想想所续之人,若无共同语言,不能理解一个演员对所从事艺术的迷恋,再因家务琐事吵吵闹闹,必然影响和分散自己的情绪和精力,反而不及独身为好。”
子女情况
奚啸伯有一子二女,长子奚延宏,6岁拜张连亭学净,以《芦花荡》张飞开蒙,后拜裘盛戎、刘连荣为师。奚延宏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艺术,专工花脸。他集编、导、演为一身,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培养了张建国、奚中路、张军强、王小蝉、赵建忠、张建峰、牛征良、张秋生、左红莲,王亚东等一批艺术人才。儿媳杨玉娟,是梅兰芳亲传弟子,京剧界知名人士。长女延瑛,未入梨园;次女延玲,曾拜赵桐珊求艺,1955年参加梅剧团演出,1969年辍艺离开舞台。孙子奚中路是京剧武生,一级演员。
弟子传人
奚啸伯弟子有刁元礼、韩治安、苏承龙、欧阳中石、孟筱伯、张宗南、张荣培、孙宝成、章共鸣、赵菊扬、王韵声、赵履中、朋菊庵、金福田等。奚派传人有李伯培、杨志刚、张建国、张建峰、王小婵等。
相关人物
人物评价
奚啸伯吐字是遒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大而不浮,作风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自树一帜。(《上海报纸》评)
唱完“碰板”以后,马上转“回龙”的唱法好像失传了,而奚啸伯能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唱腔,他的唱腔具有‘洞箫之美”。(音韵学专家徐慕云评)
奚啸伯一生忠于艺术,虚心好学,精虑覃思,为人正直谦和。(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评)
奚啸伯很善于将其他流派的优秀特色融入到自己的艺术特色中,而且他的路子宽,各派的戏他都演,但又赋予了自己的风格,使观众可以得到一些与别家不同的艺术享受。(凤凰新闻网评)
后世纪念
1985年冬,石家庄市为奚啸伯诞辰七十五周年举办了纪念演出。
1990年12月16日,纪念奚啸伯80诞辰,河北省省会举办活动,纪念奚啸伯诞辰80周年。奚派传人张建国等演出的《白帝城·托孤》《打金砖·太庙》《空城计》,使省会观众有幸重睹奚派艺术之风采。省文化厅、石家庄地区行署等单位联合召开了纪念奚啸伯诞辰80周年座谈会。来自北京、山东省、江苏省等地的奚啸伯生前友好、奚派弟子、奚派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聚集一堂,评价奚啸伯的艺术成就和艺德。
2010年12月3日,为纪念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百年诞辰,一场专场演出在石家庄河北大戏院举行。作为奚派再传弟子的赵建忠和当代中国著名武生奚中路等专程前来助阵。
2016年8月6日,石家庄市京剧团推出了一部新的现代剧目《奚啸伯》,这部作品在石家庄人民会堂进行了首次公演。该剧目以京剧大师奚啸伯的生平为蓝本,首次将其传奇的人生故事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具体来说,这部现代京剧讲述了奚啸伯如何对戏剧充满热情,他的探索和追求,以及自1957年起担任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即现在的石家庄市京剧团)团长期间的故事。
2020年10月27日至29日,一系列专题京剧演出活动在石家庄大剧院举行,以纪念著名艺术家奚啸伯诞辰110周年。
人物轶事
1936年的天津李宅堂会,奚啸伯临时代余叔岩演《群英会》。座上宾客原是憋着一股看余叔岩的心气儿来看这出戏的,结果奚啸伯大孚众望,在与程继先、萧长华、侯喜瑞、董俊峰诸老同台演出的严峻考验下,把观众给唱服了。并且啸伯的鲁肃竟宗谭路(余、言此戏都是谭路)而不学马派,仍能唱出俏头火候。后来据闻这次演出是余叔岩亲自推荐的,因此奚啸伯本人也格外高兴。
参考资料
奚啸伯.猫眼电影.2023-11-16
奚啸伯亲友聚石家庄 纪念一代京剧宗师诞辰百年.中国新闻网.2024-04-19
守正创新中的“老戏新演”.百家号.2024-05-01
四大须生都是谁?.www.beijing.gov.cn.2024-05-27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演了多少现代戏.中国新闻网.2024-05-18
< 四大须生之奚啸伯经典剧目集锦> - 歌曲列表.酷狗音乐.2024-05-01
[河北政协人物谱⒀]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延宏 石家庄好戏精彩上演.手机凤凰网.2024-05-18
转益多师勤学苦练,继续倾听“戏痴”奚中路.澎湃新闻.2024-05-18
奚中路 ZhongLU Xi.豆瓣.2024-05-18
京剧奚派老生有什么特色?怎样看待奚啸伯的唱腔艺术?.iguoxue.ifeng.com/.2024-05-18
新编现代京剧《奚啸伯》在石家庄成功首演.河北新闻网.2024-04-19
石家庄举办“纪念奚啸伯先生诞辰110周年”专场演出活动.新浪娱乐.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