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又书货殖传后
《春秋》之制义法,自司马迁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是篇两举天下地域之凡,而详略异焉。其前独举地物,是衣食之源,古帝王所因而利道之者也。后乃备举山川境壤之支凑,以及人民、谣俗、性质、作业,则以汉兴,海内为一,而商贾无所不通,非此不足以征万货之情,审则宜类而施政教也。两举庶民经业之凡,而中别之。前所称农田树畜,乃本富也;后所称贩鬻贷,则末富也。上能富国者,姜子牙之教诲、管仲之整齐是也;下能富家者,朱公、端木赐、白圭是也。计然家则杂用富家之术以施于国,故别言之,而不得于太公、管仲也。然自白圭以上,皆各有方略,故以“能试所长”许之;猗顿以下,则商贾之事耳,故别言之,而不得侪于朱公、子赣、白圭也。是篇大义,与《平准》相表里,而前后措注,又各有所当如此。是之谓“言有序”,所以至而不可恶也。
夫纪事之文,成体者莫如左氏,又其后,则昌黎韩子,然其义法皆显然可寻,惟宋濂《礼》、《乐》、《封禅》三书,及《贷殖》、《儒林传》,则于其言之乱杂而无章者寓焉,岂所谓“定哀之际多微辞”者邪?
注释
货殖传:即《史记货殖列传》,记叙春秋末年至西汉初年的富商大贾范蠡、端木赐等人的事迹以及当时各地的生产情况、经济特点。
“《春秋》”二句,意为孔子著《春秋》制定的作文“义法”,乃是司马迁首先指出来的。作者的这个见解,所据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该文指出,孔子著《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但实际上该文所谓“义法”,乃是“仪法”,是准则的意思,并无方苞所谓文义、文法之意。
“言有物”:《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为君子说话,能言之有物;君子做事,能持之以恒。
“言有序”:《易艮》:“言有序,悔亡。”
凡:概况。
因而利道:即因势利导。“道”通“导”。
支凑:物资的出产合聚。
作业:生产。
徽:定明。
审:清楚。类:分别不同情况。
本:古代儒家认为农业是本,而商业则是末,这是一种重农轻商的经济观念。
僦(jiù就)贷:租赁,借贷。
姜子牙:即周初政治家吕尚。吕尚姜姓,名望,一说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整齐:统一布署。
朱公: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去齐国陶地,改名陶朱公,以经商成巨富。端木赐:即子贡,孔子弟子,经商曹、鲁间,致巨富。白圭,战国时周人,以经商致富。
计然家:春秋末期人,或以为即越国大夫文种,曾提出富国之策。《史记货殖列传》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侪:并列。
“能试所长”,《史记货殖列传》称赞白圭等人的话,原文为“能试有所长”。许:称赞,肯定。
猗(yī衣)顿:战国时大商人,经营食盐、珠宝致富,以能识宝玉著称。
《平准》,即《史记平准书》,记述汉初至刘彻一百余年间财政经济发展情况,因着重说明货币制度的变化及控制商品流通和物价的均输平准,故名《平准书》。
措注:安排布局。赜(zé责):幽奇,深奥。可恶:这里意为杂乱不通。
《礼》、《乐》、《封禅》三书:即《史记》之《礼书》、《乐书》、《封禅书》。
“则于其言”句:寓义法于杂乱无章之中,表面上看起来记事杂乱,头绪繁多,实际上详略繁简措置得当,经纬明晰,结构井然。
“岂所谓”二句:《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辞。”意思是说,孔子修《春秋》,记当代国君鲁定公、鲁哀公的事,多用微辞表示批评之意。这里引用此语意为司马迁写《封禅书》、《货殖列传》等,所记亦多当代之事,往往不便明说,不得不以微辞出之,故表面上显得有点“杂乱而无章”。
作品赏析
该篇是方苞阐明“义法”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此文首先提出“义”为“言有物”,“法”为“言有序”,“义”为经,“法”为纬,统一成文,这是方氏关于“义法”的基本观点。下文所论,虽言“义法”,但具体所指,则偏于“法”,即“言有序”的问题。作者认为,《史记货殖列传》看似记事繁杂,实则秩然有序,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能从材料的性质出发取材行文,故详略适宜,措注得当。
作者简介
方苞(1688-1749),清桐城人,字凤九,晚号望溪,康熙进士。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下狱,获释后命为康熙帝编校《御制乐律》等。与刘大櫆、姚鼐同为“桐城派”代表。在文学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事提出文言文“义法”,坚持“文”、“道”统一。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