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兰(学名:Zygocactus truncatus),仙人掌科仙人指属植物。因节径连接形状如螃蟹的副爪,故名蟹爪兰,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因其适值“圣诞节”开花故又称之为“圣诞仙人掌”。嫩绿色,新出茎节带红色,主茎圆,易木质化,分枝多,呈节状,刺座上有刺毛,花着生于茎节顶部刺座上。
植物学史
因节茎连接形状如螃蟹的爪,故名“蟹爪兰” 。在《中华本草》第二册第六卷,以蟹爪兰(《新华本草纲要》)为正名收载。
蟹爪兰在19世纪初期就开始进行人为的定向选育,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国家开展蟹爪兰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并培育出近200个栽培新品种,极大地推动了蟹爪兰育种的发展。而中国引进蟹爪兰时间较短,相关人工选育的资料较少,目前已成功选育出“金色骑士”“春姑娘”“艳阳”“彤云”和“缤纷十月”等品种
形态特征
毛蟹爪莲仙人掌的植株高30~50厘米,多分枝,向外铺散下垂,茎节扁平,倒卵形,体色绿至紫绿,茎节具钳形尖锐锯齿,枝节接连,状似蟹爪。
分布范围
蟹爪仙人掌原产于巴西,中国有引进,各地均有栽培。全球热带,亚热带常见栽培。
生长习性
蟹爪仙人掌属短日照植物,性喜凉爽、温暖的环境,较耐干旱,怕夏季高温炎热,较耐阴,生长期适温为20-25℃。花期2-3月。
主要价值
蟹爪仙人掌主要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居室、阳台、窗台等。
生长繁殖
花期:元旦前后开花,花色随品种不同,有红色、橙黄、白色、粉红等,花瓣张开后反卷。
花语:热情。
管理:喜温暖、潮湿和半荫的生长环境,怕雨淋,不耐寒。
要求: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忌粘土。
施肥:立秋后加强肥水管理,15天左右施1次肥,10月入室,花期停止追肥并少浇水。
温度:冬季室温保持10℃~15℃。
繁殖:插或嫁接繁殖。
春季剪取生长充实的2~3节茎节扦插,很容易成活。为培养伞形悬垂株形,多用仙人掌科或量天尺作砧木嫁接。嫁接时间以春、秋季节为宜,成活后用8号铅丝绑扎成圆圈形支架来支撑,让茎节越过铅丝圈后垂下。
栽培技术
蟹爪仙人掌属附生类仙人掌,栽培环境要求半阴、湿润。盆栽土壤需肥沃的腐叶土、泥炭、粗沙的混合土壤,PH值5.5~6.5。
蟹爪仙人掌喜肥,但必须要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比例。一般于9月开始增施磷钾肥,特别是已经形成花蕾且花蕾数量较多时,要经常对叶面喷施磷钾肥,防止花蕾脱落。同时,在花蕾形成后不可大水浇灌,浇水量要较平时减少50%,待花蕾开放后再稍稍增加水量。孕蕾期也不可浇水过多,防止落蕾、烂根。
除夏季需要放置在荫棚内养护外,蟹爪仙人掌在春季、秋季应尽量多见阳光,冬季必须保持足够的阳光,以积累养分。为使植株着花均匀还应每5~6天原地转动花盆1次,显蕾后不能再随意进行搬动,否则会引起严重落蕾。
蟹爪仙人掌的整形一般在春、秋进行,春季花谢之后,及时从残花下的3~4片茎节处短截,同时疏去部分感病、衰老、过密和内向性茎节,以利于通风和养护;在蟹爪仙人掌的培育中,有时从1个节片的顶端会长出4~5个新枝,应及时删去2~3个,留2个新枝即可。秋季整形一般是进入短日照花芽开始分化后进行,主要去除不能着蕾的不成熟茎节,在整形后花蕾形成同时仍有新的茎节发出,应及时去除保证营养集中供应花蕾发育。
病害
蟹爪仙人掌盆土含水量大时易发生枯萎病,可引起根颈处腐烂,使植株倒伏、枯萎。低温或高温栽培基质没消毒,伤口多均易引发枯萎病的发生,土壤含水量高时加重病害的发生。可利用土壤或栽培基质消毒进行有效防治。也可以采用太阳能热处理消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淋基质或根腐宁可湿性粉剂灌根进行防治。
蟹爪仙人掌在夏季高温易发生炭疽病,主要危害茎部。发现病茎可切除病部集中烧毁,在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虫害
蟹爪仙人掌易产生介壳虫、斜纹夜蛾美国白灯蛾、红蜘蛛等虫害。介壳虫主要危害密生的植株尤其是大型的植株,严重时可使茎节脱落,植株干枯死亡。少量虫体可用竹片进行人工刮除,药物防治必须在孵化不久虫体尚未披蜡时进行;斜纹夜蛾幼虫可蛀食茎节,发现其成虫或幼虫低龄期可及时喷洒辛硫磷乳油防治;红蜘蛛若虫危害花卉的叶背及花蕾,初期可使叶片失绿、叶缘向上卷翻,以致焦枯、脱落,造成花蕾早期萎缩,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常用虫螨光乳油或三氯杀螨醇乳油进行防治。
近种区别
植物文化
蟹爪仙人掌是巴西的国花,又名蟹叶仙人掌或蟹爪兰,因其盛花期恰逢圣诞节节,西方又称它为圣诞蟹爪兰。
参考资料
蟹爪兰.护花网.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