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National Memorial Day for Nanjing Massacre Victims)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时间为12月13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该决定的通过,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习近平同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2024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设立背景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占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从占领南京当日起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30多万没有抵抗能力的中国士兵与平民,南京城内发生2万多起强奸、轮奸暴行,1/3的建筑被毁坏,无数财物被掠夺。该事件史称“南京大屠杀”。
日本右翼否认势力
战后,随着日本政坛和社会右倾化加剧,一些日本国内势力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当局曾以威胁停缴会费等手段百般阻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在日本国内,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一些高中教科书回避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这一表述模糊处理。此外,一些右翼学者、政客大肆散布似是而非的“论据”以支撑其谬论,让原本就对侵略历史不甚了解的许多日本民众信以为真。
国际惯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死难者已成国际上的惯常做法。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时表示,纪念日是“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除联合国外,波兰、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将1月27日设为国家级哀悼日,以祭奠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中的死难者。很多国家还就战争或其他历史事件中的死难者设立国家哀悼日、纪念日或公祭日,以此体现铭记历史、尊重生命的民族价值理念。
在美国,每年12月7日是偷袭珍珠港纪念日,官方会在这一天举行悼念仪式。2011年,珍珠港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总统奥巴马签署命令,把这一天定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定期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在那场日军突然袭击中丧生的2300多名美国军队官兵。在俄罗斯,每年5月9日是“卫国战争胜利日”。当天,首都莫斯科会举行集会和阅兵,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设立过程
早期纪念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及东西方阵营的长期对峙,南京大屠杀历史一直不为国际社会所知。1982年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直接推动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开展,在其影响下,“建馆立碑编史”活动拉开帷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落成开放。受到广岛市和平集会的启发,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举办“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鸣放防空警报、武警战士敬献花圈、放飞和平鸽。此后,按照“大小年”的模式,持续举办纪念活动。
推动设立
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赵龙就提出过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相关的提案。2012年2月,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错误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同年3月,受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的朱成山委托,邹建平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的建议。他认为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一城一地的事,而是中华民族的灾难。邹建平还介绍,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建议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之前已经酝酿多年,南京市从199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仪式。
正式设立
2014年2月25日,邹建平作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建议者而受邀专程来到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这次会议全票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
公祭仪式主要内容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每年在集会广场举行,由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共同主办,旨在“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全场各界代表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后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国家公祭献曲》,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礼兵们向公祭台敬献花圈;南京市的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在钟声中放飞和平鸽。
国家公祭鼎及铭文
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国家公祭鼎为三足圆形,高1.65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仪式。鼎为深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鼎上铭刻“国家公祭鼎”5个篆体鎏金大字,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国家公祭仪式在古城南京举办。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魏碑简体、共160字的铭文。铭文描述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中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之情及对遇难同胞的悼念之意;记述南京大屠杀激发中国人民全民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意志和决心;因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铭文采用“骈文体”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为一体,体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公祭仪式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国家公祭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楷体简体汉字,详细记载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公祭鼎铭文
参考资料:
历届公祭仪式
相关法律
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全票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该条例自2018年12月13日起正式生效,这是中国首部专门保障国家公祭活动的地方法规。该条例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立法空白。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规定,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机动车、火车、船舶和其他人员外,在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1分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1分钟;在市人民政府通告规定的国家公祭活动期间,禁止擅自使用轻型和超轻型固定翼飞机、滑翔伞、热气球、无人机等一切飞行器进行升空飞行活动;在市人民政府通告规定的国家公祭活动期间,国家公祭设施周边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具体范围由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各方评论
中国
国家设立国家公祭日,这样的决定太好了,这对我们这些经历了那场灾难的幸存者来说,是个重大的安慰,大家非常拥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评)
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评)
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评)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能够更好地缅怀那些抗战中献身的英烈和惨死在日军枪炮下的普通老百姓。(抗战老兵唐曦评)
中国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来确定和设立相关的纪念日和公祭日,是向世界宣告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基础上,应坚定立场、携手维护世界和平。(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评)
国际
中国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无数国家的历史表明,只有牢记历史,尤其是惨痛的教训,才能鼓舞人民奋发图强,励精图治,防止再次遭到军国主义野心家的蹂躏。(菲律宾《世界日报》评)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幸存者、时任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联盟主席福尔克马尔·哈尼施评)
以立法形式确定和设立“两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安倍晋三的做法是在歪曲历史,中国这样做能够唤起世人的理解和了解。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表明中国严正的态度,是正确和及时的。(时任印尼印华论坛主席、文化学者余麦风评)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寇,用千万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终的胜利,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对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日本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美化侵华罪行、复辟军国主义的时刻,由中国全国人大作出“两个决定”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用以提醒世人,历史不能忘,不容战争再发生,不能让军国主义复辟。(时任加拿大渥太华华人联合总会主席赵炳炽评)
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最有效的方式,牢记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沉重灾难的铁证。(时任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总会长单声评)
12月13日正是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并展开野蛮血腥大屠杀的纪念日,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一页。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予以隆重纪念就是要人们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只有记住历史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时任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评)
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这不仅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与捍卫和平的决心,而且时刻提醒着全世界人民和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时任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中心主任伊斯拉埃尔·科迪阿嘉评)
中国政府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顺应民心之举,得到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一致拥护和强烈支持。国家公祭日活动能够让中华民族不忘那段惨痛的历史,激发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同时,对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否定歪曲历史、为历史翻案的丑恶行径也是有力的回击。(时任比利时《华商时报》社长罗玉宏评)
日本
中国将日中两国间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确定和设立为国家级纪念日,表明中方不仅要从国家层面,同时也将在国际社会广泛揭批政权的历史认识问题。(日本《朝日新闻》评)
面对安倍政权的危险动向,受害国应该对国民进行切实的历史教育。中国选择这一时机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在清楚地表明反对日本再次走向帝国主义的态度。这也是在向日本民众发出呼吁,即日本民众要反省历史,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携起手来,对日本政治的错误走向说“不”,共同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日本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评)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对中国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事表示,日方对“为何在战后69年才(设立国家公祭日)”抱有疑问,但因是中国内部问题,所以日本方面不予评论。
影响意义
活动影响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及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态度,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活动意义
美国南加州华人侨团自2014年开始,多次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该纪念活动共同发起单位之一、美国华人社团大联盟主席林淦花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海外华人下一代铭记历史。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认为这一做法意义重大。2017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经过辩论和投票,通过了该省华裔议员黄素梅提出的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这是西方国家中首个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的地区。
2017年10月27日,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议会通过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同年12月26日,该省议会经过辩论和投票,通过了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相关人物
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最前排的位置留给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见证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是活着的历史证人。1987年,南京地区初次统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当时认定的幸存者为1756人。这一数字随着岁月递增而逐年递减,截至2024年12月,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
相关活动
荔枝网推出全媒体互动专题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网为此推出全媒体互动专题《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该网页设计于2018年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网页设计类一等奖”。
该专题的网页设计以黑、白、灰为主基调,引入“对比冲击”的设计思路,创新性地以“忆”和“祭”为主题,具有视觉冲击力。左侧主题“忆”意在突出“世界记忆”,以凝重的黑色为底色,包括幸存者回忆、救援史实等;右侧主题“祭”意在突出“全球祭奠”,内容涵盖习近平同志出席公祭仪式、现场特写、全景VR俯瞰丛葬地、全国各地线上线下纪念活动等祭奠报道。
该专题采用富媒体交互技术,大量运用图文、视频、VR、直播等多媒体交互方式进行传播,并产生了多个独家优质产品。如被中央网信办全国全网推送的互动H5“为历史拂尘”让用户亲手擦亮“哭墙”上遇难者姓名,吸引超640万用户参与,被包括新华社同行在内的业内专家评价为公祭日“最走心互动”。“幸存者说”版块独家集纳最后10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利用照片墙形式滚动幸存者影响和口述,被网友评价“具有沉郁的力量”,其H5作品获中央网信办全国全网推送。“暗夜微光”将中美合拍并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的纪录片《南京之殇》进行新媒体化改造后呈现。
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
2024年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启动。幸存者夏淑琴、刘民生、艾义英带着家人,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鞠躬、献花、默哀,祭奠在87年前遇难的亲人和同胞。
相关惯例
中国
在中国,“国家公祭日”自古有之,古代时称为“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文明的成熟程度,如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反映的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国际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亚利桑那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
参考资料
【纪念日】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铭记历史 共祭民族之殇.文明郑州.2023-11-28
China holds memorial for Nanjing Massacre victims .中国政府网.2023-11-28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人民网.2023-1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陈希出席并讲话.新华网.2023-11-29
[视频]我国将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央视网.2024-12-09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 习近平讲话.人民网.2024-12-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新华网.2024-12-13
国家公祭日:85年,不能忘!不敢忘!.法治日报.2023-11-28
戳穿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五大谎言.人民网.2024-12-10
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 不能简单让大屠杀成历史并遗忘.人民网.2024-12-10
媒体梳理设立国家公祭日来龙去脉:呼声由来已久.人民网.2024-12-10
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公众记忆的?.澎湃新闻.2024-12-10
南京: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生效.民主与法治网.2023-12-05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北青网.2023-11-29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 习近平讲话.人民网.2023-12-06
南京大屠杀80周年 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北方网.2023-12-06
揭秘国家公祭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三足圆形铜鼎.人民网.2023-12-01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人民网.2023-12-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国政府网.2023-12-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国政府网.2023-12-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人民网.2023-1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19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黄坤明出席并讲话.人民网.2023-1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光明网.2023-1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李鸿忠出席并讲话.中国青年网.2023-12-13
南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华网.2024-12-13
良法善治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施行一周年.国家公祭网.2023-12-05
这个条例,你应该知道.南京广播电视台.2023-12-05
人大代表:希望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祭.国家公祭网.2023-12-05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社会各界积极评价国家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网.2023-12-06
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意义重大.新华视点.2023-12-01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河北新闻网.2023-12-05
海外华侨华人表示中国设立“两日”意义重大.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官网.2023-12-05
日回应中国拟设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有疑问 不评论.台海网.2023-12-05
美国南加州华人华侨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央视网.2023-12-05
公祭日南加州华人侨团举办两场纪念活动.美国侨报网.2023-11-29
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设“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潍坊晚报数字报刊.2023-12-01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以国之名,永远铭记.齐鲁壹点.2023-12-31
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光明网.2024-01-03
南京举行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新华社-新浪微博.2024-12-01
【荔枝网】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3-12-31
记者节最好的礼物!中国新闻奖颁奖,江苏广电摘得5项大奖.荔枝网.2023-12-31
北京晨报:“国家公祭”培育大国公民精神.人民网.2023-12-31
中国立法设立“两日”的世界意义.人民网.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