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吴村
前吴村位于浦江县前吴乡西南部,广明山南麓,通济桥水库北岸。县城浦阳镇至花桥、朱桥的公路穿村而过。东距县城6.5公里。1992年,有115户、3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人。
基本简介
有耕地97亩,山林2385亩。前吴村原址在今通济桥水库东南缘。1959年兴建水库时,因村在水库淹没范围之内,乃与其他15个村同时拆迁。当时大部分村民分别安置于全县各乡镇,部分村民就近迁建于今址,而仍以前吴为名。原前吴村为县西第一大村,吴氏聚族居此。
新建前吴村在广明山南坡之上,属浦江县中支和南支山脉构成的浦西山地区。村人劈山造地,顺势构筑,东西较长,呈带状;南北略窄,为阶梯形;北则青峰叠翠,南则平湖如境,岚影波光,景色幽绝。村区为水库截分为南北两部,往来交通,全赖渡船。南部山势直逼水库,濒水低平处多已辟为农田,无人居住;北部为丘陵地带,起伏不平,西高东低,村人皆聚居于此。其东西两侧已垦为梯田,岩层裸露,土壤瘠薄。
前吴村文风昌盛,名贤辈出。元初,故宋义乌令吴渭不乐仕进,归田里以诗酒自娱;并与邑人方凤、武夷谢翱、永康市吴思齐等名流组织月泉吟社,发檄征诗,品评甲乙,一时名震东南数省,影响深远。渭之从弟谦,子幼敏,具为宋进士,以文学名世。谦曾任月泉书院堂录。渭之从侄直方,自幼励志于学,北游京师三十余年,终得闻达,以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返里后又创办松林书院以课乡人子弟。直方子莱,聪颖过人,受业于方凤,博学多闻,工诗文,雄奇奔放,有秦汉风。晚年隐居深袅之源,著述讲学,实为一代大儒,宋濂亦出其门下。元末,群雄并起,东南骚然。村人吴志德与同邑蒋协谋,率众自卫,乡里以安。后朱元璋经略浙东,志德与镛迎吴将李文忠于麾下,从征诸暨市、义乌市、丽水市各地,所在有功,授浦江翼左元帅。清爱新觉罗·弘历时,吴凤来家贫苦学,乾隆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1759~1760),自童试连捷三科,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
吴氏初由睦州迁居浦江县北政内乡新田里大娄源吴村(今属杭坪镇)。唐乾宁初(894~897),吴公养再迁至县西德政乡尊仁里朱村路下之松林。传八世,裔孙吴嗣明以宅基葬父母,乃举家徙居于故里东约一里许浦阳江南岸的前庄,因名村为前吴,水曰吴溪,至今已有1090余年历史。村位处浦阳江上游山间冲积平,土壤肥美平衍,为县西著名产粮区。其时,全村共有耕地2500余亩,人均耕地1.28亩。
经济发展
自迁建今村以后,耕地面积减少了2286亩,虽经再次移民,但至今人均耕地仍仅0.3亩,且均系黄红酸性土壤,肥力甚低。水利条件更差,有村在水库边,无水灌田之叹。村民全年口粮有半年得靠国家返销供应。8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年平均亩产862斤,年人均粮食770斤,解决了温饱问题。1988年,以民办公助形式,动工兴建宝坞水库。今已竣工。水库大坝高17米,蓄水量5万方,可灌溉100余亩农田;还可改善饮水条件,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
由于劳动力有了富余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村人乃向多种经济发展。种植业方面以整顿和发展蚕桑、茶叶为主。现有桑园30余亩、茶园90余亩,分别承包给个人,年总收入可达6万余元。养殖业现已有10户承包养鱼,年创利8万余元。副业生产方面,1988年起,有7户联营购进15吨水泥船6只,利用通济桥水库取之不尽的黄沙资源,抽捞黄沙,支援全县各地基建之需,当年即创利9万余元。年轻姑娘和家庭妇女则大多参加花边的缝制和刺绣,收入甚为可观。1987年创办前吴布厂,有各种机械42台(其中织布机32台),固定资产55万元,职工82人(1992年为78人),生产大提花坯布,1992年产值为120万元,其产品全部外销国际市场,1988年获金华市金龙奖。正因多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收入大为增加。据1991年统计,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
村风文化
吴氏合族对子弟求学上进,奖掖不遗余力,尊师重教,勤学苦读,蔚成风尚。据现有资料,宋有进士7人;清有文武科进士各1人,举人6人,秀才190余人,科第之盛,负誉全县。而流风余韵,孕育熏陶,逮至近现代,乃更涌现出一大批英才。中华民国有大学毕业生20余人,其中留日、留美者10余人,内获博士学位者3人。1949年后,大学毕业生为数更盛,其中有不少已获得卓越成就。
吴士槐和吴海平,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成绩显著。士槐长期在沪从事纺织工业,主持上海申新第九纺织厂厂务,业绩斐然。对家乡尤为关注,先后吸引乡人去沪工作者近千;独资建造佛堂前浦阳江长溪和具有当时一流水平的广明小学新校舍,惠及桑梓,乡人至今犹深德之。
大事记
1980~1982年,全村实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1995年,全村普及饮用自来水。
1988年,创办县级重点企业“寿溪地毯厂”。
1989~1998年,全村发展柑橘、胡柚、板栗等经济林1500余亩。
1995~1998年,全村有12个村实现电气标准化。
1996年10月,浦横公路正式通车。村村通程控电话。
12月,与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境内能收视25套电视节目;锡箔加工业蓬勃发展,村成立锡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风俗民情
马桥“人会”,俗称抬阁,即在台桌上布置《梁祝》、《白蛇传》等传统剧场景,以纸竹缚扎,或是将五六岁的儿童扮成故事人物凌空固定在特定的钢筋架上。每台会桌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因而远近闻名,经常应邀至上海市、杭州市等地表演,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在“中国·浦江县第二届书画节”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迎神。据《前吴村志》载,原前吴村在农历正月十二迎神,俗称“接老爷爷”。天刚吐白,执事人把陈胡公、太子公神像从上皇殿、太子殿接到佛堂门口,举行隆重迎神仪式,以恭送神升殿,祈祷五谷丰登,雨顺风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