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果齿龙

果齿龙

果齿龙属(属名:Fruitadens,意为“弗鲁塔的牙齿”)是鸟臀目畸齿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莫里逊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晚期的提通阶。果齿龙是已知最小型的鸟臀目恐龙,成年个体的身长估计为65到75公分,体重估计为0.5到0.75公斤。果齿龙被推测为杂食性恐龙,也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畸齿龙科恐龙之一。

发现历史

果齿龙的化石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由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的George Callison博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弗鲁塔市(Fruita)的一处土地上发现。最初,这些小型化石被认为是种法布尔龙科恐龙,类似棘齿龙。在2009年,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等人研究、叙述这些小型化石,并命名为果齿龙。

特征

果齿龙的正模标本包含:不完整的颌部、多节脊椎、以及部分后肢,是个接近成年的个体。目前已发现三副其他标本。编号LACM 115727标本,也是个接近成年的个体,包含多节脊椎、后肢,体型接近正模标本,死亡年龄大约是五岁。编号LACM 120478标本是个幼年个体,包含肱骨、大部分左后肢,死亡年龄大约是二岁。编号LACM 128258标本也是个幼年个体,包含部分颌部、多节脊椎。根据估计,体型最大的标本身长65到75公分,体重约为0.5到0.75公斤。果齿龙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鸟臀目恐龙。棘齿龙天宇龙属是果齿龙的近亲,他们的体型相当,但目前无法得知栅齿龙与天宇龙的化石的死亡年龄。

果齿龙有许多类似畸齿龙的特征,前肢短、胫骨长。果齿龙的上颌具有大型犬齿形牙齿,与下颌齿列的空隙互相咬合。棘齿龙的上颌,并不具有大型犬齿形牙齿。与其他畸齿龙科不同,果齿龙的犬齿形牙齿前方,有一颗小型棒状牙齿,并具有牙齿生长替换的迹象。果齿龙的后肢骨头中空,这点与许多小型兽脚类恐龙相同。

古生态学与古生物学

果齿龙的四副化石,发现于莫里逊组的Brushy Basin段的底层,该地层是个砂岩层,过去是个泛滥平原。在弗鲁塔市的相同年代地层,还发现了蜗牛丽文蛤、龙虾、不同的昆虫、肺鱼的角齿鱼(Ceratodus)、辐鳍鱼类、乌龟(Glyptops)、喙头蜥目的Eilenodon与Opisthias、数种蜥蜴、一种鳄形超目,以及哺乳纲的Fruitafossor、Glirodon、原尖兽(Priacodon)。该地也常发现零散的恐龙化石。

果齿龙可能是二足恐龙,并擅于奔跑,并被推论可能是种杂食性恐龙。果齿龙与棘齿龙天宇龙属都是晚期的畸齿龙科恐龙,与侏罗纪早期的畸齿龙相比,上述三者的颌部较不特化,因此被认为食性宽度愈宽,是种广食性动物。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研究果齿龙的头颅骨,发现它们以特定植物为食,可能还有昆虫、无脊椎动物。

其他信息

果齿龙的大小和松鼠差不多,可能是目前已知的北美洲最小的恐龙。果齿龙的牙齿外形表明,它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可能既吃植物为食,也吃诸如昆虫等小型动物。果齿龙的近亲曾经在英国南非和其他一些国家发现,因为当时大陆还都连接在一起。考古学家声称,果齿龙的发现解释了食草恐龙向杂食恐龙的转化过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