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改型巡洋舰(俄语: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бис,英语:Type 68-Bis cruiser,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本级舰首舰斯维尔德洛夫号称本级舰为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英语:Sverdlov-class cruiser,俄语бис代表再次,即改进型的意思)。68改型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7500吨,舰上共配备有12门152毫米炮、12门100毫米炮和24门防空航空机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一种巡洋舰,也是最后一种传统的火炮巡洋舰。但当时部分苏联海军将领仍然认为在全天候航母出现前,巡洋舰于恶劣天气下仍然有其存在价值。原计划建造30艘,后来被赫鲁晓夫取消建造计划时,已完成14艘,2艘在船台上的船壳就地拆除,4艘下水仪装的船体在1959年解体。68改型巡洋舰总体上达到了后条约舰的水平,如果早出生几年,也许会在二战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生不逢时,出现在了导弹淘汰火炮的时代,这是苏联僵化的决策机制带来的恶果。这些有着坚甲利炮的战舰,只能在不断的改装中,唱响大舰巨炮主义最后的挽歌。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海军认为有必要重新设计建造一艘大型巡洋舰。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安全局势和苏联国情,苏联海军急需迅速恢复二战前的实力,以防止敌国的海上入侵。5艘68型(恰巴耶夫级)巡洋舰完工后,一种新的火炮巡洋舰也被设计出来,这一新型系列舰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全舰身焊接工艺。这是苏联首次在国家支持下尝试焊接大型装甲钢板的技术。结合在坦克制造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战后与德国江南造船的合作研究,最终形成了68改型巡洋舰的设计。
建造沿革
68改型巡洋舰的首舰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号于1949年10月15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船厂开工建造,1950年7月5日下水,1952年5月15日服役。仅30天后,它便参与了在英国为庆祝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女王加冕而举办的盛大阅舰式。在列宁格勒和北德文斯克的其他船厂,更多同级别的舰只相继开工建造。苏联海军原本计划建造30艘此类巡洋舰,但由于设计上的易施工性和苏联政策的集中性,短短五年内就有17艘新巡洋舰下水。然而,随着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上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最终,仅有14艘巡洋舰完成了建造并加入苏联四大舰队服役。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68改型巡洋舰采用长艏楼型舰体,艏楼占舰体长度的约三分之二。这种设计提升了干舷高度,改善了耐波性,增加了上甲板下的舱室空间,有利于布置电子设备和提升居住条件。此外,舰体储备浮力和稳定性得到增强。舰体前端采用直线型前倾首柱,舷弧线轻微向外扩张,艉部采用标准巡洋舰尾,逐渐收窄至小圆弧形,垂直剖面呈半卵形,因此在风浪中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更佳。动力系统包括6台KV-68型锅炉和2台TB-72型蒸汽轮机,总功率达11万马力,采用双轴推进,最大航速可达33.7节。舰上搭载燃油3900吨,以18.2节航速行驶时续航力为5229海里,以33.5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975海里。电力供应由5台TG300涡轮发电机和4台DG250柴油发电机提供。舰上储备淡水150吨,锅炉用水417吨,自持力达到30天。舰体中部侧舷水线附近设有100毫米装甲,水密舱壁装甲厚度为120毫米,指挥塔侧面装甲130毫米,顶部装甲100毫米,底部装甲50毫米。主炮炮塔正面装甲175毫米,侧面装甲50毫米,顶部装甲75毫米,炮塔基座装甲130毫米。
舰体布置特点
舰艏设置两座三联装152毫米舰炮,上层建筑前方有两个双联37毫米炮座。舰桥后方是三脚主桅和直立式烟囱,中间区域为救生艇甲板。上层建筑两侧分别布置六座双联装100毫米副炮,八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和两具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甲板室上方设有主炮火控雷达和六座37毫米高射炮。舰艉设有两座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其中三号炮塔的一部分位于甲板室内。舰艉甲板下方是水雷库和布雷装置,布雷口位于水线下方。68改型巡洋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少数采用三脚桅的苏联军舰之一,这是因为当时所需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相对较少。
武装设计特点
68改型巡洋舰装备12门B-38型152毫米57倍口径舰炮,采用MK-5比斯型三联装炮塔。B-38型火炮单门重量17.5吨,全长8.9米,射速6.5发/分钟,最大射程23.7公里,身管寿命450发。火炮配有多种弹药,包括被帽穿甲弹、空爆弹、高爆弹、照明弹等。1至3号炮塔重250吨,4号炮塔重243吨。火炮俯仰范围为-5度至+45度,最大俯仰速度为12度/秒。方向射界为1至3号炮塔为正负148度,4号炮塔为正负140度,最大水平旋转速度7度/秒。
副炮为12门CW5-1型100毫米70倍口径舰炮,采用双联装炮塔,左右舷各布置3座。CW5型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是苏联第一种带有全套火控系统的自动舰炮。火炮布置在一个可滚动的基座上,可在舰体承受正负20度横摇的情况下保持水平稳定。炮塔重45吨,火炮俯仰范围为-5度至+85度,最大俯仰速度16度/秒。方向射界为正负200度,最大水平旋转速度17度/秒。100毫米火炮单门重3.9吨,长7米,最大射速15~18发/分。配备的弹种包括高爆弹、破片杀伤弹、专用高射炮弹、照明弹和箔条干扰弹等。火炮最大射程24.2公里,最大有效射高16000米。每门100毫米火炮备弹320发。
小口径火炮最初计划安装新研制的四联装45毫米全自动火炮,但因超重未实现,改为旧型号的V11型双联装67倍口径37毫米炮。68改型巡洋舰共装备16座这样的双联装高射炮,舰桥前2座,两舷各有4座,后甲板室上方有6座。V11型舰炮采用敞开式炮塔和人力操作,4发弹夹供弹,最大射速320~360发/分,最大射程8400米,最大射高6000米。尽管射击方式较落后,但性能可靠,射速高,精度好,广泛装备且在战后多次海战中表现出色。
舰体两侧各安装一具PAT-53-68比斯型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53-51型533毫米直航式鱼雷,用于反舰。鱼雷速度51节时射程4000米。这些鱼雷性能相对较弱,自1957年起,68改型巡洋舰上的鱼雷发射管逐步拆除。舰艉甲板下方是一个大型水雷储存库,能够一次性布设多达108枚老式M-1908瞄式触发水雷,也可投掷苏联战后研制的各种水雷。
服役动态
奥尔忠尼启泽号
1956年,赫鲁晓夫乘坐该舰访问英国期间,英国军情6局的Lionel Crabb在朴次茅斯港水下秘密侦察该舰时失踪。1961年,该舰接受了适应热带气候的改装,并于1962年移交给印度尼西亚,更名为"伊里安查亚"(KRI Irian)号,成为印度尼西亚海军旗舰。由于印尼海军人员素质较差,难以维持和操作如此规模的军舰(编制舰员1250人),1964年该舰已丧失战斗能力,返回苏联进行维修。1965年苏哈托发动930政变后,该舰用作海上监狱,关押了大量的印尼共产党政治犯,并最终于1970年搁浅,1972年售予台湾拆船。
捷尔任斯基号
该舰于1948年开工,1950年8月30日下水,1952年8月18日竣工。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改装SA-2防空导弹,改装后称为70E型。拆除了3号主炮塔、4座37毫米炮塔和鱼雷发射管,延长了后甲板室并在其上安装了SM64型双臂导弹发射架,下方是可容纳8枚导弹的弹库。发射架的后方是“散歌”火控雷达,P-12远程搜索雷达安装在后主桅上,探测距离275公里。两座烟囱之间安装了PRV-11型“侧网”测高雷达。
摩尔曼斯克号
该舰于1992年7月3日解除作战序列,1992年12月31日退役,1994年出售给印度金属公司。在拖往印度途中经过挪威哈什维尔的芬马克郡时,遭遇恶劣天气,在躲避过程中搁浅在芬马克一处岩岛边。挪威随后对该舰进行检查时发现摩尔曼斯克号带有钋-210放射性反应,挪威和瑞典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对印度和俄罗斯两国进行交涉,最终涉及挪威,瑞典,印度,俄罗斯四国的谈判于2009年结束,共4000万美元的拆除款项到位,于2012年正式开始拆除工程,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拆迁承包商AF DECOM承担,在摩尔曼斯克号周围建一圈防波提,排完水后再经陆路逐渐拆除运送完摩尔曼斯克号残骸,该工程于2015年1月结束。
库图佐夫号
该舰为本级舰唯一一艘现存的舰艇,本舰于1987年转入苏联海军预备役编制,1992年7月3日从俄罗斯海军序列除籍,2001年8月23日拖往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在2002年7月28日俄罗斯海军节上举行了库图佐夫号海军博物馆开辟典礼,系泊于新罗西斯克港西南角。2015年5月8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进入新罗西斯克参加联合军演,此为中国海军史上首次在该地区参加联合军演。由054A型护卫舰临沂舰和潍坊舰组成的编队在5月7日缓缓驶入新罗西斯克港,停泊于库图佐夫号海军博物馆旁边。中国军舰在进入采梅斯湾的时候,俄方鸣放礼炮21响,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岸防炮兵连也鸣放21响礼炮回应。
参考资料
苏联海军68型“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搜狐网.2024-08-19
图片揭秘苏联巡洋舰发展史.中国军网.2024-08-19
68改型巡洋舰的设计特点和火力.豆丁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