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机炮
航空机炮(aircraft 线膛炮),指安装在飞机、直升机上,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自动射击武器,简称为航炮,俗称机炮。
1916年,法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了37毫米的航炮。而后,先后出现了14种不同口径的航空机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的主要战斗机型多装备20、23、30毫米口径的航炮,而航炮也是二战结束前空战中最主要的武器之一。二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中如朝鲜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等,航空机炮始终是空战的重要武器。直至海湾战争,导弹才真正取代了机炮成为最重要的空战武器。但在第四代战机如F-22战斗机和F-35战斗机依旧保留了机炮作为应急武器。
航空机炮具有重量轻、后坐力小、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快、机动性能好、射速快、杀伤威力大等优点,适合于近程防空反弹道导弹作战使用。航炮一般弹丸初速700~1100米/秒,射速每管可达400~12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左右,可选用穿甲燃烧弹、穿甲弹和爆破弹等。现代航炮一般设计以雷达、指挥仪和火炮三位一体的紧凑型配置,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约3~7秒钟。按工作原理航炮可分为滑动机心单管炮、多管旋转炮、单管旋转炮,双管协同炮和单管链式传动炮等。具有代表性的航空机炮有:美国M61A1“火神”炮、美国GAU-8A、中国23-3、德国MK27、法国DEFA等型号。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使用的航空自动武器是由地面用的机关枪改装到飞机上去的。当时的飞机都采用螺旋桨发动机。装在飞机头部的机枪所射出的子弹必须通过螺旋采旋转面,子弹如击中螺旋桨的桨叶十分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协调装置,使机枪的射击受螺旋桨的控制,以便每发子弹正好都从转动的螺旋桨桨叶之间隙中射出,提高了从飞机上射击的安全性。
航空自动武器作为一种专用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普遍发展起来的。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的速度逐渐提高,飞机的结构也不断加强,用步兵自动武器改装成的航空机枪已经不能满足空战的要求。
研制历程
1916年,法国首先在飞机上安装了37毫米的航炮,在此之后,为了提高对高速飞机的命中窄,要求增大武器的射速;为了提高对装甲飞机的击毁率,要求增大武器的口径。苏联在三十年代初设计出了7.62mm口径的高射速航空机枪,其射速达1800发/min,1936年苏联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口径20mm的航空机炮(简称航炮);苏联在四十年代初还研制了口径为23mm的BЯ-23航炮以及口径为37mm的HC-37航炮。同时,美国、英国和德国也都相继研制了各种类型和航炮。
1940年,德国航空部为了提高武器装备性能,提出要普遍提高空战火炮口径的问题,并于1942年规定,20毫米是空战火炮的最小口径,从此,其歼击机普遍装备了20和30毫米的航空机炮。德国航空部关于提高航空机炮口径的要求,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飞机的防护能力和结构强度迅速提高(油箱、座舱增加了装甲,关键设备采用了双套,机翼、机身蒙皮结构的加强以及采用防弹油箱等),致使大战初期普遍使用的口径为7.7和7.9毫米机关枪基本上失去了杀伤效果。特别是重型轰炸机的问世,更要求歼击机的武器有较大的威力,因此,航空武器向大口径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
发展历史
二战期间
二战时期,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飞机载重量提高,使得工程师能将口径更大的速射武器搬上飞机。最初是轰炸机的自卫武器中出现了口径20毫米以上的机炮,之后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为了对付苏联红军装甲结实的坦克,也开始装备大口径机炮。在西线,为了对付美国军队的轰炸机群,德国空军也在战机上配置了大口径的机炮,以提升对美国B-17等轰炸机的杀伤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空军使用的机载武器是7.92毫米的MG15,MG17机枪和13毫米的MG131机枪,以及厄利孔20毫米MG-FF机炮。1940年,德国航空部首先提出提高航空机炮口径的要求,并在1942年规定20毫米是空战武器的最小口径,也因此装备了20毫米MG151机炮和30毫米MK108机炮。1942~1943年冬季,德国首先制成了20毫米口径、射速1400发/分的毛瑟MG213C转膛炮,其理论射速几乎是20毫米MG151机炮的两倍。1944年,又制造出30毫米口径、射速1200发/分的MG213C转膛炮。成为当时世界上同一口径航空机炮中射速最高的武器。由于该型转膛炮研制较晚并未大量投入使用。主要装机对象包括Me-262B,Ta-152C-2,Hs-129D-2等作战飞机。除此之外,在当时正在研制的Me-300双发喷气式战斗机、Me-362和Hs-132双发喷气式轰炸机、Ju-288四发重型轰炸机,以及P.215双发喷气式战斗机和P.252全天候战斗机设计方案中均打算安装MG213机炮。
战争的急需加速了航空自动武器的更新。武器性能的改善仍集中在提高射速与加大口径方面,此外,伴随着口径的加大迫切要求尽量减小武器体积和质量。1945年,苏联以HC-23航炮代替了BЯ-23航炮。在口径相同,初速和射速相当的情况下,航炮质量由66kg减轻为36.6kg;战争末期,苏联还研制了口径20mm的b-20航炮,其初速和射速指标与口径20mm的LBAK航炮基本相同,质量却减轻近一半。美国与英国在战争期间,也都相继使用了大口径的航空自动武器,如美国使用了37mm口径的M-4航炮,英国使用了口径20mm的依斯班诺航炮与口径40mm的维克斯航炮。德国嫩着重发展了20~30mm口径的航炮,如MG-151,MK-108及MK-103航炮等。
20世纪五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十多年,航空自动武器的发展迅速,由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要求武器的射速大幅度提高,以增加对高速机动飞机的命中率。战后,美、英、法瑞士等国分别获得了德国MG-213型航炮的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这些国家于50年代初期相继研制成功类似的转膛炮,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美国的M39型(口径20mm)、英国的“阿顿”型和法国的“德法”型(口径皆为30mm)单管转膛炮。法国的“德法”型转膛炮经过不断的改进、发展了多种型号。美国从1946年开始致力于多管旋转式航炮的研制工作,它利用早期的“加特林”式步兵机枪射击原理,使航炮的射速成倍提高,航炮的威力显著增加。经过十年的研制,口径20mm的M61型六管旋转式航炮于1965年问世。此后美国以它为制式航炮,普遍装备于各种飞机上。美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管旋转式武器的系列产品,除用作各种口径的航空自动武器外,还广泛地用于陆军和海军的各种武器装备中。
在为提高航空自动武器的射速而不断探索各种新原理的同时,苏联致力于从旧式原理航炮中挖掘提高射速的潜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末期,苏联研制出HP-23航炮,其射速相当于口径23mm的HC-23航炮的一倍半。50年代,苏联又先后研制出两种新航炮,一种是口径23mm的AM-23型航炮,一种是口径30mm的HP-30型航炮。AM-23型航炮把口径23mm武器的射速从HP-23型航炮的水平上又提高了一半,达到1200发/min以上;HP-30型航炮则把口径30mm的武器射速提高到了口径23mm(HP-23)航炮的水平,即850发/min以上。
20世纪六十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西方国家过高地估计了导弹的作用,一度曾出现“空中格斗过时论”、“航空自动武器无用论”的论点。航空自动武器曾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航空自动武器的研制也一度停止,装备在一些战斗机上的航炮被取消。
60年代几次局部战争的经验证明:空空导弹固然是一种先进的武器,但其成功率还很低,近距离格斗仍不可避免,而航空自动武器则是有效的近战武器,由此,空战中格斗的战术又受到重视,航空自动武器和近距离导弹都得到了发展。美国在原来没有航炮的F-4E和F-111A等新式战斗机上又重新加装了航炮,新型航空自动武器的研制也再度加强。
20世纪七十年代
70年代中,西方航空自动武器主要仍以发展单管转膛和多管旋转原理为主。根据现代战争所提出的控制对地面直接支援的战术,把打击敌方坦克也列为战斗机的一项重要任务。中东战争证明口径30mm的航炮是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因此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航炮,基于反坦克的要求都注意适当地选择口径和提高初速的指标。同时,致力于研究新弹种以加强反坦克的效果。典型的代表是美国为A-10攻击机研制的一种新型口径的30mm的GAU-8/A型七管旋转式航炮,射速可达2100~4200发/min,初速1021m/s,有效射程1220m,配有硬合金穿甲弹和贫弹丸,从而提高了穿甲的能力,能有效地摧毁坦克。该炮已于1977年装备部队。与此同时瑞士也研制出了口径30mm的KCA型单管转膛航炮,其特点除保持射速较高(1350发/min)以外,初速比已有的单管转膛航炮也提高很多(1030m/s),加上弹丸质量大,对装甲目标的破坏力较强。西德于80年代初也开始装备一种口径27mm的毛瑟型单管转膛航炮,它与KCA型航炮有相似的特点。
苏联于60年代末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航炮即口径23mm的FLLI-23型。它所采用的新原理创造了提高武器射速的另一途径。该炮在苏联的新式飞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多管旋转式航炮问世约20年后,苏联也于70年代中期研制了多管旋转式航空自动武器--口径23mm和30mm的多管旋转式航炮,装备了各种新式战斗机,多管旋转式航炮除初速指标较低外,其他指标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在70年代,苏联为了适应以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需要,研制了30mm口径的单管ΓШ301航炮、双管联动ΓШ30航炮、六管内能源转管ΓШ630航炮等,其中ΓШ301创造了现役各种小口径自动炮单管射速最高的纪录,达到了1500~1800发/min,装备在苏-27战斗机、苏-30战斗机等战斗机上。
现代航炮
20世纪70年代以后,武装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武装直升机专用航炮成为航炮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配装在AH-64“阿帕奇”型直升机上的M230A1是一种典型的武装直升机专用航炮。
在70年代后,机炮在技术上没有实质性改进,F-22战斗机和RAH-66研制的20毫米机炮都属于其传统的“火神”加特林机枪机炮系列。GE正致力于减小这两种机炮的体积和重量。RAH-66卡曼契直升机的M197型3管机炮通过采用较小的外壳和较短的炮管,重量只有38千克,而标准的5管机炮重59千克。F-22采用的M61A2机炮比标准的机炮轻22.7千克。这两种机炮的重大改进是将采用新的低阻炮弹PGU-28,这种炮弹的流线形较好,其阻力比老式的炮弹少33%,因而飞行速度较快、弹道较平,射程较远,命中概率较高。M197机炮将安装在RAH-66机头下由GE和法国GIAT公司联合研制的隐形炮塔中,因有炮塔对瞄准具和机炮进行稳定,故M197不需要有高射击速率,空地射击时为750发/分,空空射击时为1500发/分。GE为美国空军研制的采用壳内套入式炮弹的机炮为20毫米5管加特林机枪机炮,重约107千克,炮口速度的指标为1520米/秒,射击速率的指标为6000发/分。
由于航空机炮具有成本低廉、容易制造和使用,不受电子干扰,可以近距离格斗、快速连续射击的特点,加之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内置在机身与机翼内部,或者安装在机体表面的炮塔内,或者通过吊舱挂载在飞机、直升机的机翼或机身下面,在先进空空导弹出现相当一段时间,机炮依然是最重要的空战利器。截至2012年,在已经服役的各型战斗机中,除了F-117等极少数特殊用途的战斗机没有安装或外挂机炮外,其余均配置有机炮,包括装备有最先进武器系统的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22战斗机和F-35战斗机。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现代航空自动武器的分类是根据武器自动机构的结构特点进行的。根据这一原则,航空自动武器可分为滑动机心式、单管转膛式、多管旋转式和多管转膛式四类。
滑动机心式航空自动武器包括管退式航空自动武器和气退式航空自动武器二种类型。
转膛炮的结构来源于左轮手枪。它是二次大战末期由于战争要求提高射速而产生的一种结构。现役装备的转膛炮一般为单管和双管,多数为单管,而弹膛有四个、五个有的多至八个,以四、五个弹膛较普遍。双管转膛炮的动作原理与单管转膛炮完全相同,只是同时发射两发炮弹,同时抛出两个药筒,同时装填两发新弹。
转管式结构是指以多个炮管回转完成自动工作循环的自动机。多根炮管在圆周方向上均匀排列,固连在一个可回转的炮尾上构成炮管组。一般而言,转管式自动机的发射位置是确定的。在炮管组旋转的同时,各炮管分别处于射击循环的不同阶段。每根炮管在旋转至发射位置时,膛内弹药被击发,然后边旋转边进行后续自动动作,在下次旋转到发射位置时又被击发。转管式自动机与转膛式自动机的主要区别是:在射击过程中,转膛式自动机的炮管不转,只有弹膛(膛室)旋转;转管式自动机的炮管与其对应的炮闩则连续不断地旋转。
动作原理
滑动机心式
管退式
管退式航空自动武器是一种利用发射药气体能量,通过机心推动炮管后退,从而由炮管的后退和复进带动其他机构完成连续射击动作的航空自动武器。
气退式
气退式航空自动武器是利用从炮管的侧孔中导出部分火药气体来推动基本构件后退,并带动其它机构完成连射动作的武器。
单管转膛式
单管转膛式航空自动武器是利用炮管后座或导出的火药气体能量,作用于由多个与炮管分开的弹膛组成的转膛绕其中心轴旋转而实现连续自动射击的。这种自动工作循环原理与早期的左轮手枪相类似。这类武器由于有多个弹室,射击所需的各个动作——打火、抽光、装弹等可以同时进行,在时间上可以作到互相重叠,而不象前类武器那样必须依次进行,缩短了整个武器的射击周期,使射速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管旋转式
多管旋转式航空自动武器又叫“机械化多管武器”。它是用外部能源(电动机、液压马达等)作动力,驱动多个(3~7个)炮管绕共有的中心轴旋转而完成连续射击动作的。射击前,首先开动液压马达,带动炮管机心匣旋转,通过机心匣齿轮,带动拨弹轮工作,依次将炮弹装入机心抓手。各机心组一方面随同机心匣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受炮身螺旋槽作用,做前后往复运动,在运动中,完成进弹、送弹、闭锁、击发、抽壳、抛壳等动作。
多管转膛式
这类武器由炮箱、炮管、炮管匣、转膛、星形拨弹轮和转膛与星形弹轮之间的联动装置等组成。这类武器的射击方法与一般的航空自动武器不同,其将点是:通电后,处于星形拨弹轮上的投射器就发火,把其中的炮弹投进转膛的弹膛中,然后再通过电击发系统使两根炮管同时射击。
弹药类型
历史上先后出现过14种不同口径的航空机炮,即20、23、25、27、30、37、40、45、47、50、55、57、75和105毫米机炮。机炮上所用的炮弹有高爆炸力(弹药多、弹壳薄)型、碎片型和穿甲爆破型等。引信有两种——触发式的和延时性的。弹壳多为黄铜或钢制成。还有一种轻合金弹壳,它可多装炸药,减轻炮弹的重量。还有一种无弹壳炮弹炸药露出只用一层薄塑料将其包住。
瞄准系统
二战时期机炮射击瞄准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固定式光学瞄准具,另一类是陀螺式光学瞄准具。固定式光学瞄准具在透镜上产生若干个同心光环,每一个同心光环相当于飞行员对目标的观察角,这种瞄准具也称固定光环瞄准具。陀螺式光学瞄准具也称为活动光环瞄准具,其中光环部分的原理与固定式光学瞄准具相同,但其核心部件是陀螺测量机构,利用了陀螺稳定和进动原理。
著名构型
代表型号
美国M61A1“火神”
1956年,20毫米的T171“火神”机炮被选作美国空军的标准机载机炮,正式编号为M61A1,1956年底开始批生产。“火神”M61A1的最大特点是6根炮管由夹板紧固在一起,并装在炮尾转子的前端。开炮时炮管在外部动力(如电能、液压能或从炮管引出的燃气甚至外伸的冲压空气涡轮)的带动下飞速旋转,6根炮管每旋转一周即完成炮弹的进弹、上膛、发射、抛壳等动作。除了炮管和转子外,该炮还有一个由圆柱形弹箱、传动装置组成的供弹系统。
与其他类型的航空机炮相比,“火神”机炮拥有明显的技战术优势:由于采用外部动力驱动,后一发炮弹的发射与前一发炮弹无关,哑弹不会引起停射;没有燃气推动的部件,活动机件较简单,不易受磨蚀;转子每转一周每根炮管只发射一次,冷却性较好:该炮不仅射速高,最高每分钟可达9000发,但一般最高限定在6000发/分,而且射速可根据目标特性及作战任务进行调节,多数采用4000发/分或6000发/分两种射速;达到额定射速的时间大约需要0.3~0.5秒,开火第一秒内即可射出70发炮弹,超出一般机炮的水平;由于一根炮管在发射时,其余炮管在冷却,因而寿命长,每根炮管的寿命超过2万发以上:因6根炮管固联在一起的稳定性好,减小炮管振动,同时每一瞬间实际只有1根炮管在同一位置发射,与单管炮一样不存在多联装机炮后坐力不平衡的问题,还可以减小炮架的振动:布散较小,若采用炮口夹板.散布小于2~5密位;炮管寿命较长,因为虽然整个炮的射速较高,但每根炮管的射速只有1000发/分,加上采用耐磨材料,炮管的冷却性、抗热蚀性及耐磨性都较好;维修性较好,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发射12000发炮弹后才需进行分解清洗,在外场拆装时间大约只需15秒;平均故障间隔为至少发射25000发实弹,其可靠性至少是单管炮的10倍。
M61A1机炮采用M50标准系列(20×102毫米)电发火炮弹,炮弹重250克,弹丸重100克,弹种包括:M56爆破弹、M56A1爆破燃烧弹、M53A1穿甲燃烧弹、M55A1训练实心弹,磷曳光弹以及M51、M51E8、M51E6训练弹等。该炮射程可达3000米,作战时的射速一般控制在每分钟4000~7200发之间。
美国GAU-8A
GAU-8/A的本体质量为281kg,加上装填系统及弹药箱后的质量高达1828kg,总质量占A-10攻击机净重的16%左右。该炮从炮口到弹药系统尾端的距离是5.93m,弹药箱直径880mm全长2m。弹药箱一次可装填1174发炮弹,通常情况下只装填1150发。GAU-8/A复仇者机炮/A则采用旋转闭锁式机心。其随动凸轮和闭锁/开锁滚轮装在机心体尾部,机心组件向前运动到闭锁区内,凸轮作用滚轮,滚轮依次旋转,机心头进入闭锁位置。机心组件装有击针、击针簧和扳机簧,扳机簧受机匣上的发射凸轮控制。在机心组件向前运动并旋转进入发射位置的过程中,扳机簧受到压缩然后被释放,形成击发。
为降低炮弹卡壳的风险,GAU-8/A采用无链供弹系统。其供弹系统借鉴了M61A1“火神”机炮发展晚期的思路,采用双尾端设计,用过的弹壳可以回收进弹药箱而无需弹出机外,有效地避免了可能由此造成的机身损伤。在部件组成上,该供弹系统由圆柱形弹药箱、出口装置、输弹系统、转换装置和入口装置组成。弹药箱储存炮弹和弹壳;出口装置将炮弹从弹药箱取出并置入输弹系统;输弹系统由闭合输送带和滑行导槽组成,传输炮弹和弹壳;转换装置从输送带上取下炮弹,供给机炮,将弹壳送进输送带,传到入口装置;入口装置将弹壳从输送带取下,送入弹药箱。
GAU-8/A复仇者机炮/A的液压传动装置与飞机液压系统隔离,单独工作,采用2个电机,马达除控制机炮射速外,还控制机炮反转退弹和供弹系统工作,使机炮与供弹系统工作协调一致。GAU-8/A的每根炮管都有自己的弹膛与枪机。其与旋转机枪一样,整个发射循环是由凸轮带动并由炮管旋转实施,而炮管本身的旋转则是由飞机携带的双液压系统驱动。GAU-8/A装在一个托架上,通过前机身底部的舱门安装在A-10攻击机攻击机机头和座舱下部。炮管组的旋转轴稍微偏向飞机中心线的左边。由于机炮是在9点钟位置发射(从前面看),此发射位置正好位于飞机的对称中轴线上,因此机炮发射时对飞机不会产生偏航力矩。
中国23-3
23毫米23-3型航空机炮是中国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新型机炮,配属中国空军的歼击机。该炮为气退、滑动机心式双管机炮,采用发射药装弹和电操纵射击。其特点是活动部件质量小、单管射速高且可以调节,双管射速为同口径机炮的2.5倍以上,达3000~3400发/分,但体积、重量增加不大,不带炮口消焰器时仅重50.5千克。
德国MK27
MK27是一种采用气动操作的自动机炮,可使用带有连接器或无连接器的弹药。它将低重量(约100公斤)与高射速(1,700发/分钟)相结合,可用于武装飞机和水面舰艇。它已获得欧洲战斗机Eurofighter、瑞典Gripen和Tornado的资格,并被德国海军采用,称为MLG27系统。MK27已售出超过3000套,是市场上最成功的飞机机炮之一。主要装配于欧洲台风战机瑞典Gripen和GripenNG战机、Tornado战机以及C-295战斗机。
法国DEFA
30毫米DEFA是一种单管、气动式转轮机炮,采用电击式引信,使用30毫米x113毫米的弹药。552a和553型机炮共享许多相同的部件,并提供类似的性能。553型机炮配备了一种两发装弹器启动的自动重装系统和一根改进的镀铬枪管。554型机炮在设计上类似,但有以下几点不同:将弹药分两级供给,使得射速可以控制为1,200或1,800发每分钟;重新装弹弹药的数量增加到七发;许多零部件采用新设计,不能互换。
DEFA是一种轻巧、紧凑的武器,适用于各种战斗或教练飞机。该机炮可以在纵向轴上的任何角度进行360度的安装。提供左右手进料版本。可在内部或外部进行安装。
性能参数
实战应用
二战时期,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为了对付苏联红军装甲结实的坦克,也开始装备大口径机炮。装备了2门37毫米机炮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被称为“大炮鸟”),对苏联坦克有着致命的威胁,德国著名的“大炮鸟”飞行员乌尔里希·汉斯·鲁德尔曾驾驶他的斯图卡式轰炸机击毁过近600辆坦克。
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空军战斗机击落对方战斗机335架,其中2/3用机炮击落。
A-10攻击机战机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其所装备的GAU-8/A复仇者机炮转管机炮设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A-10攻击机共飞行8077架次,出勤率达到87.7%,共发射4801枚导弹,消灭987辆坦克、926门火炮、501辆装甲车、1106辆车辆,摧毁112处军事建筑、96座雷达、击落2架直升机、51枚飞毛腿导弹、10架作战飞机。在阿富汗战争中,阿富汗塔利班将近80%的高价值重武器是被A-10攻击机摧毁。
新概念航空机炮
新概念航空机炮是指突破传统航空机炮的旧概念而具有崭新机理的一系列航空射击武器,如液体炮、气体炮、超电磁炮、激光炮、粒子束炮等。传统航空机炮是以发射药为动力,燃烧生成的高压气体推动炮膛内的弹丸沿炮管向前运动,获得朝向目标所需要的方向和初速。然而,火药气体赋予弹丸的初速有其极限值,理论计算的极限值为2969米/秒,这正是传统航空机炮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了获取技术上的突破,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应用以电磁力为能源发射弹丸的电磁炮和基于束能技术的各种束能炮如激光炮等新概念航空机炮。
先进战术激光武器具有传统机炮不具有的技战术优势,包括:高功率激光束以光速攻击目标,瞄准射击不需要提前量,具有瞬时杀伤性;激光束发射不会产生后坐力,可以迅速改变射击方向,且射速高,能在极短时间内打击多个目标;激光束具有小的发散角和好的方向性,通过技术手段将激光集中在很小的区域,从而精确打击目标的某个部位;激光束具备多波长输出,并且不受电磁干扰。机载战术激光武器作为致命武器,可打击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而作为非致命武器,可导致各种地面雷达、武器装备上的传感器、通讯天线等失效。
总体评价
航炮发射简单,飞行员通过比较简单的光学设备就能对目标实施瞄准,而不需要雷达,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程序的计算和符号显示,经常处于做好射击准备的状态,随时可以开火。航炮抗干扰能力强。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欺骗手段”和其他积极和消极干扰都会改变空空导弹的飞行参数,而使其偏离目标跟踪轨迹。航炮的瞄准、射击和摧毁完全不受电磁的干扰,也不需要考虑红外信号的影响。(环球网评)
即使在21世纪,战斗机仍要有近距离空中格斗的能力,其中就包括航炮,航炮还是执行纵深打击不可缺少的航空武器系统。(解放军报评)
参考资料
M39 Aircraft Cannon.aei-systems.2024-01-07
405.中国科普博览.2024-01-06
机炮的弹药.中国科普博览.2024-01-06
二战中如P-51野马、零式战斗机是如何瞄准的?.光明网.2024-01-07
Medium calibre weapons.rheinmetal.2024-01-07
DEFA 30mm Aircraft Cannon.aei-systems.2024-01-07
点评美军六大对地攻击“名机” A-10深受青睐.中国新闻网.2024-01-07
隐身战机航炮过时?歼-20安装航炮必要性解读.环球网.2024-01-07
聚焦:超视距和精确性使未来空战格斗发生变革.中国新闻网.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