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蓝姬鹟
棕胸蓝姬(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 (Blyth,1842)),又名黄胸青鹟,为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棕胸蓝姬鹟雄鸟羽毛以灰蓝及棕色为主。上体青石蓝,细窄而短却醒目的白色眉纹几乎与额相接;前额、眼先黑色,翅上覆羽灰蓝色,飞羽暗褐色,羽缘浅棕色或棕黄色,尾羽暗褐色而缀有蓝色,羽缘灰蓝色,除两对中央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白色。颊、耳羽、眼先和颏黑色,喉、胸亮橙栗色,到腹和两胁转为淡棕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整个上体包括两翅和尾橄榄褐色,腰沾棕黄色,初级覆羽暗褐色,飞羽褐色,羽缘栗褐色,尾褐色或栗褐色,外缘棕褐色。前额、眼圈和眉纹锈皮黄色。下体色,胸和两胁较暗,颏和腹较淡。亚成鸟与雌鸟类似,具褐色斑驳羽毛。
虹膜暗褐色;鸟喙黑色;脚爪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5-10.5克;体长100-109毫米;嘴峰9-10毫米;翅♂56-63毫米,♀50-56毫米;尾♂38-45毫米,♀37-41毫米;跗♂17-20毫米,♀18-19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东帝汶、越南。在中国大陆,棕胸蓝姬鹟指名亚种(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 hyperythra)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等地,滇南亚种(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 annamensis)分布于云南等地,台湾亚种(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 innexa)分布于台湾等地。
栖息环境
栖息地是热带、亚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主要栖息于1500米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及竹林中,也栖于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疏林灌丛草地,秋冬季节多下到山脚和山脚平原以及村寨和农田附近的小树丛和灌丛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安详,为三至四声似喘息的tsit-sit-si-sii颤声;重复的单音节sip声。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不引人注意。长时间呆在地面,似日本歌鸲齐足跳进。
捕食对象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鼻虫、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尺蛾科、松鞘蛾、波纹地老虎美国白灯蛾、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幼虫,早成雏几乎全部以昆虫幼虫为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巢多置于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中,洞口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洞深3.6-6.5厘米,内垫有草根、草叶和树皮等材料。巢的形状呈碗状,营巢材料随环境而不同,主要由枯草叶、草茎、细根、树皮、苔藓植物、树叶、树皮等材料构成,营巢活动主要由雌鸟承担,但雄鸟亦参与部分营巢活动。每窝产卵4-6枚。卵污白色,光滑无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13天,留巢期12-15天。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