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芽大戟(学名:Knoxia sumatrensis (Retzius) Candolle),是茜草科红芽大戟属,分布于中国的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以及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红芽大戟生于海拔900-1500米处的山谷林中或灌丛、草丛中。
形态特征
红芽大戟是一种多年生的直立草本,高20-90厘米,被柔毛或短绒毛;茎和小枝圆柱形或钝四棱柱形,节间延长。叶膜质,披针形,线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紧贴短柔毛,下面被毛较浓密;侧脉每边6-9条,纤细,在叶的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6毫米,或缺;托叶长6毫米,顶端3-5裂,裂片刺毛状,被毛。
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侧枝的顶部,长2-6厘米,被柔毛。花小,多数,近无花梗,长2-3毫米;萼管长约1毫米,无毛,萼檐裂片小,三角形,长短不等,具缘毛;花冠白色或紫红色,管长约2毫米,裂片长不及1毫米,被毛,顶端内弯;花药长0.8毫米,突出。果很小,长圆状卵形,长约2毫米,无柄或具极短的柄,有不明显的棱4-8条,顶部冠以宿存的萼檐,成熟时从锥形、宿存的中轴上脱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镇雄县、曲靖、泸水市、双柏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西畴县、富宁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个旧市、绿春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腊县、景洪市、勐海县、芒市)、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台湾。越南、老挝、泰国、尼泊尔、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红芽大戟生于海拔900-1500米处的山谷林中或灌丛、草丛中。
栽培
红芽大戟种子繁殖非常缓慢,自然繁殖的种子发芽率不到1%,用常规方法储藏一年以上的种子基本丧失活力,几乎不能出苗。所以采用组培繁殖,方法如下:
培养基的配制:
诱导分化培养基配制: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1.5毫克/升6-BA、0.15毫克/升NAA,2%蔗糖,0.4%琼脂。
继代增殖培养基配制:以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3.0毫克/升6-BA、0.30毫克/升NAA,2%蔗糖,0.4%琼脂。
生根培养基配制: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2.0毫克/升IBA、0.2毫克/升NAA,1%蔗糖,0.4%琼脂,pH值均为5.8。
外植体的处理:
外植体的选择:选高为20-30厘米的健壮株苗,取茎尖部位作为外植体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
外植体的消毒:将外植体置于不同烧杯中,流水冲洗4分种,茎尖切成3-4厘米小段,放入玻璃瓶中,在超净工作台上,把预处理好的外植体分类放入带盖容器当中,先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消毒3-4分种,用蒸馏水洗3-4次,倒入浓度0.12%的氯化汞溶液浸泡,时间分别为茎尖3-4分种,浸泡后用蒸馏水洗4-5次,最后将外植体取出放置于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放入接种碟中待用。
外植体的接种:切去外植体两端及周围褪色坏死的组织,切成约2-3厘米的小段或1.0厘米×1.0厘米的小块,按其生长极性插入诱导分化培养基中。
生根培养:接种的外植体,置于光照培养室中,光照强度2000-22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培养温度25-28℃。培养6天后,将获得的无菌外植体进行芽诱导培养,无菌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当外植体诱导出新芽长至约2-3厘米时,去掉底部的愈伤组织接种于继代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几次增殖培养后,选取健壮的继代苗切成单节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可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