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浛洸镇

浛洸镇

浛洸镇,古称含,距英德市市区32公里,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全镇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居)委会,是广东省中心镇、“全国重点镇”、英德市副中心城市,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广东省教育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等。截至2020年11月1日,浛洸镇常住人口为58585人。

浛洸的历史文化丰富久远,现保存下来的含匡南门、万岁桥、蓬莱寺塔、广州会馆、莫雄公馆以及晚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古村落等文物令浛洸增添几分古韵各色。而现镇里多处石刻“浛洸”二字皆由北宋书画家米芾书法真迹临摹而来。

1996年,浛洸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6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中心镇”;2003年,被省建设厅确定为“村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2月,被建设部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1887个“全国重点镇”之一;2006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6年英德市被评为“中国蚕桑之乡”,浛洸镇是英德市蚕桑主产地。

历史沿革

浛洸地区建制始建于西汉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置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和翁源县,以及新丰县佛冈县部分地方)2县,含洭县县治在今浛洸镇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

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分长沙郡广州市2州置衡州,并同时置阳山郡,衡州、阳山郡治所均在今浛洸镇区。

陈天嘉年间,改衡州府为西衡州,州治所在今浛洸镇区。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治所在今浛洸镇区。唐贞观元年(627年),含洭县改为浛洭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

延祐元年(1314年),废浛洸县并入英德州(明初洪武二年,即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市)。至此结束浛洸1500多年的县级以上建制史。元代浛洸置厢都。

明初置浛洸巡检司。清代顺治置浛洸市,乾隆置浛洸总埠,后先后置洸口司、浛洸巡检署、司前署。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今浛洸之地设浛洸属浛洸都司前图、观塘图,甘下都鹤子山图。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设司前乡、观塘乡、鹤子乡。

民国25年(1936年)设浛洸镇、司前乡、观塘乡、鹤子乡。民国34年(1945年)设浛洸乡、观塘乡、鹤子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鹤子乡改称三江乡,与浛洸乡、观塘乡属英西区管辖。1952年4月为第六区,1956年8月改称浛洸区。1957年11月设浛洸乡、三江乡。1958年4月设浛洸镇、浛洸乡;同年9月全县设6个人民公社,与石塘、西牛、美村等地同属称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4月全县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其名称以地方名称命名,成立浛洸人民公社。1977年7月析出张陂、三江等9个大队成立张陂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设张陂区,1987年4月撤区设张陂镇)。1983年撤社设浛洸区,1987年4月撤区设浛洸镇。2002年1月,张陂镇并入浛洸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浛洸镇辖3个社区、14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英德市沿洸路30号。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浛洸镇户籍人口有73610人。

2021年6月22日,英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浛洸镇常住人口为58585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浛洸镇位于英德市西部、连江下游,距市区35公里。东与石灰铺镇相接,南与西牛镇相邻,西与大湾镇、黄花镇毗邻,北与石牯塘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省道347线与清连一级公路(北京—香港公路)连接,水路沿连江上达阳山县连州市,下通广州市

水文

浛洸镇地处连江下游平原,连江流经境内23公里。

地形地貌

浛洸镇主要是河谷平原、阶地和台地地貌,东北部、东南沿线是高丘陵,西南部为半丘陵半石灰岩山区。四面环山,恰似丘陵山腹中的一块盆地。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土壤

浛洸镇因地处连江下游,土质多为酸性黄红壤地,土地肥沃。

气候特征

浛洸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70毫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浛洸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花生、甘蔗、玉米、蔬菜、柑果、蚕桑等,是英德市粮、油、菜、果大型农业产品基地。

矿产资源

浛洸镇矿产资源有铁、煤、硫铁,还有铅、锌、钾、长石方解石铝矾土、金、石英、硅、硫、大理石碳酸钙

资源状况

浛洸镇水电资资源丰富。全镇有水力发电站三座,总装机容量4250千瓦,常年发电正常,电力自给有余。设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确保全镇范围内,架设高压线路,做到村村通电,户户通电。

浛洸镇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铅、锌、石英石、正长石、方介石、铝凡土等矿产遍布全镇境内,储量大,开发前景好。鱼产坑、罗、七里峡、黄茅山、荷木洞、白米庄等地的铁矿正在开采中。铅、锌、钾长石、石英石、铝凡土等矿产还有待于开发。

浛洸镇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7度,年降雨量1870毫米,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86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27400亩,旱地31200亩;山地总面积72164亩,其中石山面积9214亩,宜林山地面积62950亩;鱼塘放养面积7773亩。浛洸盛产水稻、花生、甘蔗、玉米、蔬菜、柑果等,是英德市的粮、油、菜、果大型农业产品基地。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浛洸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把它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着力发展农村经济。1996年间,镇党委、政府引进台商在坪塘村委会办起了4000多亩的笋竹基地,今年这位台商又准备在河江渡投资400万元办笋竹加工厂;引进台商在麻坜、丰收一带种植8000多亩丰产林。现在全镇已办起了龙眼场、荸荠基地、蔬菜基地,去年冬佛山地区科技人员在浛洸观朗茶亭办起了“秋光”绿色生态实验场,种植台湾的优良果种。1998年,浛洸农业总产值达2.16亿元,农村人均收入2578元。

辖区内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资源丰富,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

供水,浛洸用水一来自浛洸自来水厂,该水取自地下水日供水可达2万M;目前水厂只发挥60%的效能,已满足整个镇区需要。二来自连江,到旱季,最小流量达300米/秒,且水质清洁,污染少。三、拟建新自来水厂,水源取自广东省石门自然保护区内的锦潭水库,库容2.5亿立方米。

供电,浛洸北部1KM处有110KW变电站一座,3.5万伏和1万伏高压从浛洸横空而过;周边有充足的电力供应,装机2.2万KW的架桥石电站和广东省第一高坝(123.5M)装机5.4万KW的锦潭水电站。电力足够供应当地使用,并有余电力;可提供1600~2000KV用电量;在此之前10年内不论是夏天,还是其他季节都未要求工厂停电;电费价格,工业用电根据用电量为0.51~0.53元/度,变电器容量10.KVA.月。

通讯,已具备先进的光纤和数字传输通讯网络,信号覆盖全园区,可随时通过电话、网络与世界各地保持畅通无阻的联系。

人力,随着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45分钟车程内有45万户籍人口,富余劳力8万多人。

消防,该镇有专职消防中队(队员均为武警消防警察),队员受过职业的训练和实践,接警5~10分钟可达现场处理突发案件。

土地,全镇耕地面积3440公顷,林地面积1.1万公顷。土地没有受到污染,基本上保持原生态。土地的使用期限:工业类40年,商住类50年,住宅70年。浛洸工业园项目区是英德市六大工业园之一,且有符合清远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的浛洸镇总体规划,可开发面积达3000多亩,已纳入国土部门的建设用地规划。

污水处理厂,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厂,但已有规划,当前对工厂的环保要求为:-、日常生活污水、经三级沉淀及发酵(即化粪池)后排到市政管网;二、工业废水要达到国家标准后,排到市政管网。

治安环境,我镇有警察60人(含交通警察、治安警察、森林警察和消防警察)及辅警30人,实行全天候执勤巡逻,治安稳定,秩序优良,真正使投资者经营上有获利感,生活上有舒适感,人身财产上有安全感。

生活配套,浛洸距英德市市区仅32KM,市区拥有三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酒店1家。我镇配套有全清远市镇级最好的小学浛洸二小(城镇区内有小学二所,小学生3000多人),有粤北镇级最好的医院(浛洸医院,2003年评为二级综合医院),有最具特色的高中(学生1500人)——英西中学(以艺术类领跑清远市),有初中浛洸初级中学,有20000M的文化广场和12000M的农贸综合市场,每天有300多车次公共汽车往返于广州、清远、英德和周边地区,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完备,以满足各方之需。镇区有商业路段6处,商户944户,镇内程控电话、银信、移动通信、工商、国税、地税、餐饮、旅业遍及城乡,信息、物流方便快捷,商贸发展活力倍增。

旅游休闲,我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正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早在公元前110年已是城邑所在地,有1520年县级以上建制史。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曾任县尉,文化历史可谓俯拾皆是。在园区40分钟范围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宝晶宫,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台,刺激精彩“暗河漂”——黄花漂流,“天苍苍,野茫茫”的江南唯一大草原——波罗百鸟堂,雄伟壮观广东第一高坝(123.5M)——“高峡出平湖”的锦潭水库,休闲养生温泉——梅仙湖温泉度假区等旅游景区,可为客商繁忙之余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

社会

教育

2000年,浛洸镇有中学3所。 

2019年,浛洸镇中考552人参加考试,78人上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分数线。 

医疗卫生

2000年,浛洸镇有卫生院一间。 

社会保障

2019年,浛洸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9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19万人;全镇农村低保户539户122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低保户164户554人,五保户280户283人,一般贫困户297户964人;退伍军人1276人,受国家优待金的优抚对象488人;在册孤儿10人,事实无人扶养儿童28人。全年发放发放低保保障金501.58万元、城乡待困人员补贴296.32万元、孤儿基础生活补助15.89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878人231.79万元、残疾人生活补贴514人101.77万元。 

环境整治

2019年,浛洸镇开展5次创文整治行动,整治镇区“六乱”(乱贴乱挂、乱排乱弃、乱摆乱卖、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冲乱撞)现象,开展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工作。在浴洗大道南北段、鹿城路、人民西路规划停车区域400多个,拆除户外违规广告600多个,清理镇区户外广告横幅200多条,派发拆除违规挡雨棚通知书400多份,依法拆除违规挡雨棚200多张,清除“牛皮癣”2900多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资环境逐步得以改善。为改善浛洸镇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镇政府在1998年投资近千万元,修建拓宽浛石、浛张、英龙等8条通往邻镇的公路,并完善镇区主要街道的路灯、下水道等设施,使浛洸镇初步呈现出绿树成荫、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的新面貌,为实现英德市次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该镇正加大力度,按英德市府批准的《总体规划》实施镇区建设,首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有:扩宽鹿城路、完善世花园、保民路生活小区的配套工程、新建日供水量达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等。同时加大镇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改善浛洸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

综述

2019年,浛洸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亿元,农业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0.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税收收入3158.91万元,比2018年增长12.1%。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1万元,比2018年增长9%。 

浛洸镇人民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他们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形成支柱产业。2002年,浛洸镇GDP为58061万元,比上年增长0.75%。其中农业生产总产值2415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0.10%;工业总产值2324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

浛洸镇的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纳税占全镇税收总额近40%,尤其是以私营制衣厂为主,现全镇有私营制衣厂52间。

2002年私营制衣厂年产值17420万元,比上年增长3.40%。“一业兴百业旺”制衣业有效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2年全镇第三产业产值达1066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8.40%。

浛洸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专项严打斗争,有效地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保证了浛洸的社会稳定,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法制的保证。

浛洸镇农业、工业发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

第三产业尤为发达,程控电话、移动通信遍及城乡,信息、物流方便快捷,全镇餐饮、旅业享用方便,近年内将建成两座四星级以上标准的旅游酒店。

第一产业

浛洸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蚕桑面积达3万亩,蔬菜面积达2.5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镇村组三级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2006年全镇农业产值为3.14亿元,比上年增长6.3%;3.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46元,较去年增长了8.1%。农业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浛洸境内有缫丝厂2间(年产500吨生丝),蔬菜流通大户5家,日榨2千吨的糖厂一间,拟投资5亿元扩建为日榨6千吨的甘化总厂。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蚕桑业,拟引资4亿元发展丝绸业。

浛洸镇盛产水稻、花生、甘蔗、玉米、蔬菜、柑果、蚕桑等,是英德市粮、油、菜、果大型农业产品基地。

第二产业

2019年末,浛洸镇辖区有工业企业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 

在稳步推进制衣业(现浛洸有58家制衣厂)发展的基础上,浛洸镇立足自身找优势,立足自身找突破,围绕工业兴镇目标,狠抓招商引资。2002年以来,浛洸共引进利用外资16.5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涉及水电、水泥、蚕桑、笋竹、城镇开发与建设等不同行业。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第三产业总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084万元。

现有工业为制衣企业58家,熟练工人7000多人,缫丝厂2家,年产生丝350吨;日榨甘蔗2000吨的糖厂1家及其它轻工企业。目前,我镇工业企业正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三产业

2019年末,浛洸镇辖区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3家。

交通

浛洸镇水陆交通运输极其方便。连江(又名小北江)流经浛洸镇,常年水位在27.8米以上,通航能力可容100吨级的船只上航至阳山县连州市,下航至清远市广州市等地。省道1911线、1952线贯穿全镇,东行35公里可与京广铁路、银英公路沟通,南行60公里可接北京—香港公路,可通广州、湖南省等地,西通“三连一阳”。

浛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25分钟到英德市市区,120分钟到广州市中心,100分钟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150分钟到南沙港,已融入珠三角“150分钟经济圈”范围。

公路——省道S347、S348线呈“T”字形贯穿全境,沿S347线经英德到广州仅有2小时车程,沿S348线经九龙连接省道107线和清连高速。规划建设的汕头-昆明高速公路途经浛洸并设有一出口。拟建的樟贺高速(广东省“五横九纵”的第一横)从浛洸北端经过(呈东西走向),及京珠高速复线(又叫广乐高速)从浛洸东边经过(呈南北走向),复线分流线从浛洸镇区经过(东西向),该线通车后,到白云国际新机场70分钟。南距清连高速(现正由一级改高速)28KM(车时30分钟)。镇内乡村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铁路——东距武广客运专线28KM,车时20分钟(武广建成后,从英德站上车到武汉210分钟),距离在建的冬瓜铺铁路石化物流中心(年发货能力达800万吨)50KM。

水运——水路上航直达阳山县连州市等地,下航可达清远市广州市、珠三角地区。在连江之滨,拟建年吞吐量150万吨的港口,航道全年可通航300吨货船,现已开通珠三角的货运航线。

文化

方言

浛洸镇通行粤语(清远话)、客家话、潮州话

文物古迹

浛洸镇历史文化悠久,有如始建于唐朝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舍利塔、浛洸故城遗址、古墓葬群,始建于唐代的五婆城,始建于明代的万岁桥,始建成于清代的广州会馆,重修于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城楼和观音堂,还有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抗日军民合作站,以及百年以上的古街道、20多间老字号的古商铺等。

浛洭故城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市浛洸镇西约500米处的台地上。台地明显高出四周数米,其东北角约800米是舍利塔;西南约1000米是架桥石大桥,南临约200米为连江(古洭水),西侧有一个叫“城仔”(原古时监狱)的村庄,东、西、北三面有宽约10米的护城河,南面是万岁桥街(原叫狱前街),由一座石拱桥过“东护城河”通往街市。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

米芾(1050—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北宋著名书法家和画家。官至礼部员外郎。北宋熙宁年间,因其母侍奉宣、仁的恩泽补浛洸县尉。为人风韵潇洒,志趣高洁,游题几秋遍尽山水胜地。在任两年,政事简举,德教风行。浛洸人民为了纪念他的政绩,在他居住地址,建祠(已不存在)祀奉,以示崇敬。

莫雄(1891—1988)字志昂,又名莫寅,祖籍英德望埠莨新。其祖辈于光绪初离乡别井,迁居浛洸谋生,出身贫苦,以泥水编织为业。其父与浛洸江氏女结婚,1891年生莫雄。6岁丧母。其父续弦,取浛洸卢氏女为继室。英9岁入私塾,12岁便给人放牛割草,当学徒做杂工。13风度时便远离浛洸父母到广州市石室教堂当小伙夫,16岁加入同盟会,深受孙中山思想和人格感召,17岁当兵,跟随孙中山闹革命。在民国期间的数十年戎马生洭中,转战宁、泸、赣、闽、滇、黔、粤各地,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从士兵到将军,历任连、营、团、旅、保安司令、师长等职。1925年8月任粤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中将师长。莫雄曾经把中国国民党高层军官会议部署第五次“围剿”的绝密情报送给中共中央;他在贵州毕节市任专员时曾掩护长征途中的红军二、六军团顺利通过毕节,因此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罪嫌关押在南京军法处监狱,幸得杨永泰陈诚张发奎等人营救出狱。莫还不止一次冒着风险掩护中共党员的地下活动,释放了数百名关押在南雄监狱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尽管莫雄要担当很大的风险,但由于他在国民党上层结交甚广,才多次得以化险为夷。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得知莫雄寓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时,便立即派李学林持亲笔信赴香港邀请莫雄回广州工作。建国后,莫雄历任广东省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常务委员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2月12日,莫雄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广州去世,终年89岁。主要著作《莫雄回忆录》。

邝达(1914—1942),原名育民,又名广村太郎,祖籍广东开平县单口,出生在浛洸会馆巷。1934年,考入东北鹰庸大学(该校后迁北平市,改名为东北大学)。大学期间去日本学习。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秋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年10月,为了配合做好莫雄的统战工作,被派回英德。1939年夏任中共西乡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英德县委宣传统战部长。1939年底,通过其父与莫雄的世交关系进入国民党北江挺进纵队,任少校政治大队长。在浛洸、西牛、水边、连江口、黎溪一带开展抗日宣传。1940年10月,撤出“北挺”,任南(海)、三(水)、番(禺)沦陷区工作委员会武装委员。1941年秋,被派往东江部队,因交通联系未搞好,与巫大杰暂到新兴县勒竹山区一所小学教书。1942年暑假被害,时年28岁。

张经机(1878—1943),字蔚周,科兆村人。世袭豪门,在连江有势力,在豪绅中有威望。中共组织的统战对象。1940年初,莫雄组建北江挺进纵队,总部设在英德浛洸。张任副司令,接受进步思想。其女儿张翠珍(中共党员)利用其父亲的关系,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李学林(1923—1988),祖籍清远新洲,出生于浛洸鱼咀墟。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利用其叔叔李韶光(中国国民党“挺二”第一大队长)的关系,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莫雄出资在浛洸鱼咀开设义和店,其任经理。义和店实质是中共北江组织的机关,为革命筹措大量的活动经费。后到东江纵队解放战争后期在英西地区活动。1949年11月初,中共华南分局派其带着分局书记叶剑英的亲笔信和黄松坚、何俊才、林名勋、黄桐华等人的亲笔信赴香港特别行政区邀请莫雄回内地工作。历任韶关市贸易公司经理、广州市工商建设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市工商联副秘书长等职。著有《我党的老朋友莫雄先生》、《为我党服务的“义和店”和“昌兴公司”》等。

熊水新(1979—1990),先锋村委会洋坑村人。生前是新联小学三年级学生、少先队员。1990年6月8日因救落水儿童献出宝贵生命,年仅11岁。同年6月15日共青团英德县委、县教育局追认他为“英雄少年”;同年8月10日中共英德县委、县人民政府,9月16日中共清远市委分别追认他为“赖宁式的好少年”;1991年9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92年6月8日,中共英德县委、县人民政府把用汉白玉雕刻的熊水新半身像安放在新联小学校园,供人们瞻仰。

获得荣誉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浛洸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参考资料

统计数据_英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英德市人民政府网.2021-06-28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