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科考站指的是各个国家设立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从20世纪中叶起,以《南极条约》的签署为标志,人们对南极地区的探索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

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了“南极条约”。经所有缔约国政府批准以后,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起生效。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伍,建立南极长城站是头号任务。经过日夜奋战,长城站很快就耸立在乔治王岛。此后,一个个中国坐标相继亮起:1989年2月,中山站建成;2009年2月,昆仑站开站;2014年2月,泰山站落成。2024年2月7日,南十字座造型的中国南极洲秦岭站开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对南极的考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有效体现。

产生背景

国际上将南纬60度以南的区域称之为南极,包括南极洲大陆和南纬60度以南的南冰洋区域。南极洲为冰雪覆盖的白色寒冷荒凉的大陆,平均海拔2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星罗旗布,面积共约1400平方公里,但只有不到5%的基岩出露,素有“世界寒极”“世界风级”之称。但是,按照年降水量标准,南极大陆撒哈拉沙漠同样干燥,因此又称“白色沙漠”。对南极洲的考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有效体现。

人类对这个冰冷、神秘又危险的区域的探索已历经一个多世纪。从20世纪中叶起,以《南极条约》的签署为标志,人们对南极地区的探索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

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挪威新西兰南非英国、美国和苏联)的政府代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订了“南极条约”。经所有缔约国政府批准以后,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起生效。

1983年5月9日,中国决定参加南极条约,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加入《南极条约》的那一年,中国首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第十二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但因为只有独立组织开展过南极考察,并在南极建立常年科考站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相关决策商议。时任国家南极洲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琨发誓:“不在南极建成中国自己的考察站,今后中再也不参加这样的会议!”

发展历史

长城站

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进行南冰洋南极大陆科学考察。1985年2月,中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建立起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长城站以世界著名的中国长城而命名。它位于西南极洲,在乔治王岛的南端。乔治王岛总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最为密集的抵御。这里分布着9个国家的考察站。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科学委员会和南极局局长理事会成员。

中国南极洲考察站站区面积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经过多次扩建,这里有建筑20多座,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应该说,这里的设施是比较完善的。包括有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和科研栋等7个主体建筑。

中山站

长城站是中国具有开创意义的南极科考首站,但还没有进入地理意义上的南极圈。南极圈是66度33分以南的区域,只有在极圈内才能看到极光,并观测到极昼极夜。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地区,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7分的地方,中山站建成了。中山站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它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上,这里比长城站的温度要低,在中山站附近有澳大利亚和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截至2005年,中山站有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中山站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标志——京剧脸谱。曲探宙说,曾有一位新华图片社的记者来到中山站,提议在中山站的储油罐上留下一些中国的印记。于是,5位科考队员的照片被选作原型进行加工,做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画在了储油罐上。

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南极洲考察工作逐渐转入了以科研为中心,中们一方面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南极研究强国之林,另一方面,广泛地进行 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南极考察计划。

昆仑站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05年初,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南极内陆考察队第一次抵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南极考察区域实现了由南极洲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洲内陆腹地的拓展。

2008年初,中国第24次南极洲考察队内陆冰盖队再次登顶冰穹A,在南纬80度22分,东经77度22分测得南极冰盖最高点高程为4093米,完成了昆仑站建设的勘测选址工作。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考察队抵达过这个区域,中国开辟了人类探索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先河。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在冰穹A地区完成“昆仑站”一期建设任务,并将一座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华鼎——“天鼎”放置在该站区。

泰山站

2014年1月3日,中国第四个南极洲科考站,也是第二个南极内陆冰盖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昆仑站建设时进行了全国征名。昆仑山脉是完全位于中国内陆的最高山脉,象征着“制高点”,第三个科考站因而得名“昆仑站”。而“泰山”则在全国征名中排名第二,当建设第四个科考站时,就选取“泰山”命名科考站了。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曲探宙表示,中山站长城站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距离遥远,物资运输十分困难。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距中山站522公里,距昆仑站600多公里,是一座中继站,对进一步保障南极洲内陆冰盖地区的科考有重要作用,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南极大陆的气候变化、冰川变化,以及对南极大陆的遥感测绘学有重要作用。

秦岭站

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市启航,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本次考察重点实施3船(“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和“天惠”轮货船)、5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员海南极半岛临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考察。

2024年2月7日,南十字座造型的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从体现时代特点、采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到体现南极地形特征、采用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结合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也是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中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秦岭站采用了降低能耗的规划设计、两翼的度夏宿舍在冬季人少时可以关闭,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建筑内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比例达到60%,不仅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也能减少对南极洲环境的影响。

建设意义

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

各国考察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第40次南极考察丨秦岭站,崛起于冰原——写在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之际.新华网.2024-08-15

背景资料:中国人在南极.新浪科技.2024-08-15

从无到强 中国南极科考站将进入“五朵金花”时代.中国科普网.2024-08-15

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科技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4-08-15

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正式开站!建设过程经历了啥?.澎湃新闻.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