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传说
龙生九子传说,是中国古代传说,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但直到明代,龙族传说才真正兴盛起来九子形象独特,都不成龙,各有所好各具其能。也有"龙生九子不成龙"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兄弟性格各异。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关于龙的九子版本众多,其中朱厚照内阁首辅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所记载的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吻,以及明代大文豪杨慎在《升庵集》中记载的、螭吻、蒲牢、犴、饕餮、趴、眦、狻、椒图,最被世人认可。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来表示极多,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龙的九子中的“九”并不是只有九种,而是很多的泛指,在九子之外还能看到其他龙子。
传说起源
最早记载龙有九子的著作是汉代刘歆撰《西京杂记》。该书卷2《河决龙蛇喷沫》曰:"舞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人河,喷沫流波数十里。其中"九"言其多,并非实指。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上》曰:"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中国古代有以"三"表示多、以"九"表示极多的习俗。"龙有九子"是指龙子很多,后来演变为"龙生九子"的说法。
历史演变
最早记载龙有九子的著作是汉代刘歆撰《西京杂记》。该书卷2《河决龙蛇喷沫》曰:"舞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人河,喷沫流波数十里。”但直到明代,龙族传说才真正兴盛起来
明李东阳记载:"昔在弘治间,泰陵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因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询之罗编修记,现仅疏其五、六,云得于其师左参政赞者止此。又询于吏部刘员外绩,绩以故册来,册面备录此语,亦不知所从出。因据以复命,""泰陵"即朱祐樘朱樘。李东阳的答案是:"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走兽是其遗象(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屃(即赑炭--引者)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从中可以看出:龙之九子本来是没有名字的,朱祐樘派太监去小问李东阳,李东阳经过多方请教才凑满九子之数。他还对龙之九子为何有别于龙进行了解释,认为九子之所以未能发展为龙,是因为各自爱好不同。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李东阳所列九种龙子的名称大多为古代文献中怪兽的名称,人们不知道这些词的原意,用来命名某些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对于九种龙子的名称有不同说法,也有人所列龙子名称超过九种。显然,九种龙子之名是人们附会而成的。但是,从这以后,"龙生九子不成龙"就成为一条成语了,用来比喻兄弟性格各异。
明代李《戒庵老人漫笔》是较早提出龙生九子概念的书籍之一。与李东阳列出的龙之九子则有所不同:"晶质形似龟,好负重,今不石碑下龟跌是也。蠕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善头是也。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叫,今钟上钮是也。独轩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蚣夏性好水,故立于桥柱。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金貌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椒图。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性通灵不寝,故用警巡。"
后续明代学者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因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眺,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轩,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质即晶质,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墙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成语全解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引用此种说法。
清代作家高士奇《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晶质,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蠕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善头是也;三日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独行,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日蚣峻,性好水,为避水之兽,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貌,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日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有的说法把蠕首、麒麟、朝天吼()、貔貅也列为龙子之一。
相关传说
典故一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花苍生,并赐其斩仙剑,以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前去相助。龙之九子各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它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帮助朱元璋奠定江山,之后又助先朱棣取得皇位。当它们完成使命准备返回天庭复命时,朱棣却想永远它们留在自己身边,继续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朱棣以修筑紫禁城为名,用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龙之九子,九子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无法镇住九子子,便对九子中的老大品质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见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身上:岂料,神功圣德碑乃为记载"真力龙天子"生前一世所行功德之用,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三界界神鬼,赑员用尽力气却寸步难行。其余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也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龙之力子,得到的却仅仅是九尊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收回斩仙剑脱离肉身返回天庭。朱棣后悔莫及,为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后来,"龙生九子"的传说慢慢流传开来。
典故二
当初刘基坐船往北追箭,快到北京的时候,水面突然起了波浪,从水下钻出来一只大王八。只见它把两只前脚往船帮上一搭,船就歪了一半。刘伯温急忙走出舱来,看见王八,一眼认出它是龙王变的,就问:“你找我有事吗?”龙王说:“你是要在这儿建京城吗?这儿是我的地盘儿,你占了它,给我什么好处?”刘伯温说:“等朱棣在这儿定了都,一定好好谢你。”龙王摇摇头说:“不行,你得讲清楚。你们要想在这儿建京城,必须把我的九个儿子、孙子在京城安排个职位。”刘基心想,让你的龙崽子占了京城,那把要当真龙天子的燕王往哪儿放啊?又一琢磨:不如先应下,到时候再说,就答应说:“好吧,到时候我一定安排。”龙王听了很高兴,就说:'哪我等修建完了城再找你。”然后一翻身钻进了河里,波浪也就平息了。刘伯温的船这才往北开来。北京城修完了,刘伯温把朱棣迎到了这里?燕王坐了龙廷,当了皇帝皇帝?这一天有人来报,说有个老头带着几个孩子来到皇宫门口,吵着要见刘伯温。刘伯温抬脚走出皇宫,一看是龙王带着九个儿孙在那里站着呢。一见刘基,龙王就问:“刘伯温,你答应过给我的儿孙安排职位,我现在带他们找你来了。”刘伯温呵呵笑着说:“我早就给你安排好了。”这刘伯温真厉害呀,他把龙子龙孙有的分派到华表上,有的分派到柱子上,有的分派到房檐上,有的分派到影壁上。安排完了,他一喝令:“你们都归位去吧。”九条小龙腾空而起,飞到被分派的地方,一个个都贴了上去。这一下,欢蹦乱跳的活龙都变成了石头刻的、砖瓦烧的、油漆画的死物件了0这可把龙王气坏了,就要跟刘伯温拼命。刘伯温把眼一瞪说:“我南征北战,打了多少仗,凭我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的本事还能怕你吗?”龙王心里盘算,要论打架还真不见得是他的对手,就气狠狠地说:“刘伯温你等着,我不让全城人都死光了,决不罢休。”说完他转身愤愤而走。
第二天早上,刘伯温刚刚起来,报事的差役就跑进来说:“禀报大人,今天大清早全城井里河里的水都干了,老百姓没水喝都乱营了。”刘伯温立刻掐指一算,知道这是龙王搅的鬼。他把军士们召集来,问:“谁敢去追龙王,把水夺回来?”队伍里站出一个大汉,两手一抱拳说:“我愿意去。”刘基吩咐他:“你出西直门一直往西追,追上那个推小车的,就用枪把左边的水包刺破,然后转身往回跑。我在西直门城楼上等着给你开城门。记住往回跑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看。”大汉答应着转身走了。这大汉是谁呀?他的名字叫高亮。高亮拿着长枪出了西直门,甩开大步往西追去?一口气跑出二十多里地,远远地看见火道边上停着辆小推车,离小推车不远的树下坐着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原来,龙王回去把事情说了一遍,龙婆心疼儿孙嚎啕大哭,催龙王快想办法报仇。龙王说:“咱们从这里把家搬走,把水也带走,让北京城没有一滴水,用不了几,天全城的人就得渴死,咱们的仇不就报了吗?”龙婆听了,觉得这个主意真不错,也就不哭了?第二天大清早,龙王和龙婆就忙活开了,他们把全城的水分装在两个水包里,又把水包捆在车上,推着水出了北京城。他们俩不停地走了两个时辰,感到有些累也有些热了。龙婆说:“歇息一下,落落汗再走吧。”于是龙王和龙婆就来到大树底下坐下。没多久高亮也赶到了。高亮悄悄地向筒车跑去,他怕龙王发现,不由得有些心慌?到了水车旁不问青红皂白,用枪使劲地朝一个水包扎去,拔出枪后他转身就跑。这下可坏事了,被扎破的是右边的水包。车上有两个水包,左边装的是甜水,右边装的是苦水。后来北京城里苦水井多,据说就是因为高亮扎错了水包的缘故0那么左边的那个水包呢,后来变成了玉泉山,打那里流出的水甜丝丝的,可好喝呢!再说龙王正在树下歇息,猛听得水响,抬头看见高亮扎破了水包撒腿往回跑,气得破口大骂道:“好小子,看我不淹死你!”龙王把手一挥,就从水包里涌出翻滚的大浪,朝着高亮冲去。高亮听到身后隆隆的响声像打雷似的,可吓坏了,他头也不敢回,拼命地奔跑。跑着跑着,远远地可以看见西直门了,这时高亮的心才踏实下来。他想:我后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回头看一眼大概不会出什么事吧。于是他转过头去。这么一来,他的脚步不由得变慢了。就见身后三丈高的水浪铺天盖地冲来,一下把他淹没了。高亮没有听刘基的话,葬身在大水之电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被淹死的地方修了座桥,起名叫高亮桥。
龙的九子
老大囚牛,明人李东阳《记龙生九子》说:“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它的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欢音乐,因而它的塑像蹲立于琴头。常说的“龙头胡琴”,胡琴头部的小怪兽就是它。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等乐器上也有囚牛的造型。
老二睚眦(yá z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之一。在目前传说版本流传最广的《中国吉祥图说》中,为龙之次子。龙首铜像豺身,相传为龙和豺所生。其嗜杀喜斗,性格刚烈,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被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兵器的强大威力。
老三嘲风,《坚瓠集》曰:“三曰嘲风,性好险,殿角走兽是。”老三平生好险,殿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脊兽也是一种等级符号,只有达官贵人的建筑才能有,而且从兽的数量还可以看出建筑的等级以及主人的身份,如等级最高的太和殿垂脊上骑凤仙人后面有十个兽,是最全的。它们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鱼、狻猊、獬豸、斗牛和行什。在这些脊兽之后,离它们不远,还有一个“小怪兽”就是“嘲风”。
四子蒲牢,又名徒劳,形状像盘曲的龙。三国薛综《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目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是说海中有大鱼叫作鲸,海边有兽即蒲牢,蒲牢非常害怕鲸,只要鲸一攻击,蒲牢就大声吼叫。于是人们根据蒲牢的生性,制作能发出大声响的钟时,就铸造蒲牢的塑像在上面,而把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就能发出洪亮的声音了。古代的钟上几乎都有蒲牢的造型,故而蒲牢成为钟的别名。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名金猊、灵猊,形如狮,是人们最早对狮子的称呼。它喜欢烟,喜欢坐姿,它的塑像往往倚立于香炉之上,随之吞烟吐雾。五台山有座“五爷庙”,里面供奉的据说就是狻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位“老五”,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六子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喜欢负重。传说它曾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帮助大禹治水,而治水成功后,大禹怕它继续四处破坏,就把记功的石碑让它驮着。古代一些石碑的基座往往都是赑屃。因为传说是龙子,所以明清时期的赑屃往往是龟身而龙头,故宫太和殿的铜龟也是这样的造型,但实际上早期的赑屃就是一只大乌龟,流传下来的宋代实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七子狴犴(bì àn),又名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好讼。古时牢狱的大门上,一般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俗称“虎头牢”。除了监狱大门,官衙大堂两侧,也都有它。衙门里的“肃静”“回避”牌上端的怪兽就是狴犴,它虎视眈,维护公堂的肃穆。
八子负屃,像龙,传说它爱好书法文章,经常盘绕在石碑头顶,甘愿衬托石碑上的传世墨宝。
老九螭吻,又名尾、鸱吻、好望等,形象为长有鱼尾的龙,生性喜欢站在高处眺望,可以降雨,所以常把它雕刻在房屋的屋脊处,据说有镇宅、灭火的功效。
其他版本
根据诸家所述综合推断,蒲牢与徒牢同一,狴犴与宪章同一,鸱尾与蚩吻、鸱吻、螭吻、鱼、蚩尾同一,赑屃与屃赑、龟跌、屃、鳌、霸下同一,睚眦与蟋蜴、守宫、蜓同一,狻猊与金猊、狻同一,嘲风与切蛥同一,螭虎与螭龙、螭同一。
参考资料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中国国家地理网.2022-10-15
孔庙石碑上的龙文化.中国新闻网.2023-12-24
“龙之九子”各有事业 老大“囚牛”好音乐(图).中国新闻网.2023-12-24
龙有九个儿子,都是和谁生的.山东弘正传统文化研究院.2023-10-24
龙生九子:龙真的只有九个儿子吗?丨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