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关大峡谷位于平顺县东部。峡谷两岸悬崖壁立,谷底清泉迸流,四季风景变化分明,气候温和宜人,景物奇妙繁多。沟谷两厢山岭高兀,河谷深幽,溪水长流,古树参天,各类畜兽飞跃。加之历史文物点缀其中,形成了风景优美、气象独特、自然绝妙的虹霓胜景。

建设背景

这里山峰最高、峡谷最深、瀑布连续、水急清澈、洞穴很多、植被茂盛、冬暖夏凉、特产丰富,历代名人路过这里都留有佳句诗篇。进入历史雄关虹梯关即进入关谷,仰视一线天,俯瞰万丈渊,入关必登梯,切莫回头看,雄险而壮观。关梯处于峡缝,台阶共143级,每级高25厘米,宽1—2米不等,其余为盘旋小道,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还有九拐十八盘,直到关口。关口为青石拱门,1808年重修,其高4米,宽3米,深4米,匾额嵌有楷书“虹梯关”。地势之险,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出得关来,滩面宽阔,河水长流,庄田依势筑造,错落有致;两岸奇松、异柏倒挂崖壁,大鸟盘旋于谷之上空,北国风光,尽收眼底。

此处溶洞甚多,较大的有梯后溶洞,上有瀑布,下有深潭,洞口常年不见日光,周围古树参天,枝繁叶茂。青苤兰岩大葫芦沟,一块滩面,四亩大小,泉水上涌,冬暖夏凉。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夏令却水冻结冰,实属人间奇迹。

文化活动

历史事件

峡谷内有人文景观明慧大师塔和虹梯关铭。塔在虹梯关虹霓村,建于公元932年,塔高七米,呈方形,单檐五迭四柱式,覆钵尖锥顶。塔身是金则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四边镌刻缠枝lace,洗练大方,庄重美观。碑滩村中有虹梯关铭,全碑199个字,每字半尺见方。此碑与《玉峡关铭》同时建造,都是叙述关隘之险阻以及陈卿起义之事,是研究历史和书法的实物资料。站在梯后,虹梯关“石崖攀天”,“盘回霄汉”的之字梯形古道,依稀可见。往西行便进入碾潭沟,这是虹梯河峡谷最为迷人的地方。这里青山隐隐,溪水悠悠,峰回路转,峡清谷幽。行2.5公里,便见有二十余米高断崖瀑布直坠潭底。攀崖而上便显示出一圆形嶂谷,周围凌峭险矗,怪石林立,有南、西、北三条窄谷集结。枯水期,只有南面崖上的飞瀑流空,恰似活泼少女飘飘洒洒。瀑水依崖石斜流,几经曲折,恣意迂回,忽隐忽现,虚虚实实,又像含情脉脉的少女,牵人情肠。雨季时,三条洪峰冲出二十余米高的断崖奔腾汇合,来势凶猛,满谷轰鸣,雾气空蒙,如狂徒撒泼。再攀上南崖的峡谷,处处溪潭,怪石嶙峋。那块谷底巨石形成的石潭,像一个光滑圆润的天然浴盆,潭碧如染,石光似滑,令人叫绝。越进谷越狭窄,仿佛置身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犹如一条飞舞的蛟龙,时而直插云际,时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间,隆起座座山梁,腾出道道沟壑,对中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上太行山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陉”可通。位于平顺县的虹梯关便是其中之一。素有“太行屏障,上党郡门户”之称谓。

虹梯关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臭水峧村东约10公里处,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衔接处,扼守着晋豫古道。据清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顺县志》记载:“虹梯关在张井里柏木都,县东北。二关(虹梯关、玉峡关)俱与河南林县接壤。嘉靖八年夏公建立,有碑铭。”另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晋豫古道碑记载:“自古长治市居天之脊,如黑云之在半天,而虹梯关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关在万山之巅,鸟道羊肠绵亘十数里,一夫当路万夫莫开,险莫其焉。”

晋豫古道开创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古道遗迹八里梯级盘旋山道今尚存。是当年晋豫之客商行旅往来的一条主要通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晋豫古道碑记载:“商旅往来几经过此者无不恻然动心,是何可以听其崎岖而不修之乎?因于同志之人相商计议,而四方募化,公捐布施……通共捐布施大钱壹佰肆拾壹仟伍佰文。”涉及彰德府(今安阳市)、潞安府(今长治市)、水治镇(安阳县属)、辛村镇壶关县属)、黄辗镇(长治市郊区)、平顺县沿途村镇等商号,捐资最多者四千文,少者几百文。据此至少可以看出在清乾隆时期这条古道是彰德府与潞安府之间主要的交通要道。当地年长者仍能回忆起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过往客商和驮队熙熙攘攘,沿途店铺林立的热闹景象。1968年由当地群众新修了一条长12公里绕过虹梯的“挂壁公路”。经虹梯关的晋豫古道只有在臭水峧村东的小梯岭至虹梯关一带可寻。由于长期废弃不用,两米余宽的古道被荒草湮灭,只有当年过往商旅捐资修的山神庙、观音堂、石板上的防滑遗迹依稀可见。

主要景观

虹梯关

虹梯关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嘉靖二十九年四月,新设平顺县虹梯、玉峡二关巡检司

现存为民国二年(1913)重修,青石拱券,面东北坐西南,外临悬崖,内依峭壁,通高4.5米,宽5余米,券高3.45米,宽2.5米,进深3余米。原有门开启,现存仍有拦腰挡门窝眼。虹梯关原名梯头,现仍有梯根、梯后,均是相对虹梯而言。

虹梯关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登临览胜。明户部郎中徐元祉有诗赞曰:

峨磴悬梯引路长,彩虹高挂卧龙岗

云根亘地蟠幽谷,月窟当天照上方。

樵子丁丁闻鸟语,牧儿款款转羊肠。

一时有儆殊无碑,便是丸泥也不妨。

清路帝简云:

太行山有遂谷,鸟道实摧车。

对月银河系近,登颠雁影斜。

清孟奇也曾赋诗云:

谁城此县化荒村,百雉雄盘傍石根。

头上奇峰擎柏翠,眼前仙阁动人尊。

东西远涧通商路,高下清泉浸月痕。

庙议数年劳圣主,钦名千古太行存。

虹梯关,居高临险。周围山环水绕,层林叠翠,风光秀美,令游人叹为观止。

虹梯关大峡谷,从虹梯关村至张家岩(包括一些支峡),全长22公里,面积170平方公里,高差约500米。两岸绝壁对峙,谷底清泉迸流。立于虹梯关上,群山在云雾氤中层峦叠峰,苍莽蜿蜒,气势恢弘,美不胜收。置身谷底,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奇松异柏倒挂崖壁,河谷中水流潺潺,崖畔泉眼点点。虹梯关虹霓村东的虹霓瀑布,如银练般飞泻而下。雨季时,满谷轰鸣,雾气空蒙,太阳光照下,形成道道彩虹,冬季时,满挂的冰瀑,晶莹剔透。虹霓大峡谷为一处集“雄、奇、险、秀、幽”的大自然杰作。著名作家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曾在这里选取拍摄外景。中科院平顺旅游规划专家组认为,虹霓大峡谷是太行山十大峡谷中惟一具有竞争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资源。目前,虹霓大峡谷正在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日,即可对外开放。

明惠大师塔

位于平顺县虹梯关乡虹梯关虹霓村,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记载:此地原有一座寺院名“海会院”,明惠大师曾是主持该院的高僧。海会院已不存,塔是明惠大师的灵骨舍利塔。该塔通体青石雕造,高6米,平面方形,单檐五迭四注式,覆钵尖锥顶。塔身正面辟门,门左右浮雕金刚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身姿活泼,神态逼真。四边刻缠枝lace,刀法流畅,庄重美观。塔身左右雕直假窗。背面嵌有后唐长兴三年(932)石碣一块,刻记唐乾符四年(877)他主持海会院时,突然有人报说:“保广要杀大师。师答曰:“吾久于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诛,偿宿债矣。”是年正月十八日大师果然被杀。事后由崇昭等奉潞州区节度使命,捧舍利为大师建塔。五代十国原构方形石塔为我国现存石塔所仅有,现保存基本完好,被《中国古代建筑史》引为典范之作。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虹梯关铭

位于平顺县虹梯关乡碑滩村,隔河与虹梯遥遥相望,明嘉靖八年(1529年)雕造,青石质,笏首,总高4.22米,碑身高2.72米,宽2.25米,厚0.3米,首题“虹梯关铭”,碑文楷书,14行,满行16字,夏言撰文并丹书。铭文如下:

“玉峡关西来百余里,近蚁尖寨,千峰壁立,中通峭峡,状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磴齿齿,盘回霄汉,望之若虹霓然。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故号虹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关焉,从而铭焉。

石崖攀天,仄磴千回。仰瞻失明,俯监蔽霾。铁壁勾连,中开。观者骇魄。亘如长虹,横绝天阶。彼昏者氓,肆其其喧。爰据培嵝,以抚震雷。卒于大刑,亦也之哀。太行山之阿,大洒之。关门佛严,维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经之营之,突焉崔嵬。侍臣夏鼐,以诏后来。”

1986年,虹梯关铭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豫古道碑,碑存虹梯关(梯头)西约2公里处,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子月十六日立,碑高1.89米,宽0.7米,青石质,笏首,额题“万古流芳”,无首题,无撰文、无丹书者。铭文如下:

“自古上党天下脊,如黑云之在半天,而虹梯之关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旧属平顺要地。前明嘉靖年间,夏言平陈寇,于玉峡关并建。然后国朝太平日久,裁去平顺而属潞城区,关在万山之巅,鸟道羊肠,绵亘十数里,一夫当路,万夫莫开,险莫其焉。商旅往来,几经过此者无不恻然动心。是何可以听其崎岖而不修葺之乎?因于同志之人相商计议,而四方莫化,公捐布施,上自小梯岭起,下至虹底村,仄者阔善好施之功,爰敕之石铭,以垂永久云尔。通共捐布施大钱壹佰肆拾壹仟伍佰文,尽数化完。”

芦芽村千年古松

芦芽村千年古松,当地人称第一松,位于平顺县古村落芦芽村的后山上,系虹梯关大峡谷旅游景区一著名景观。树种是华北黄土高原贫瘠的山梁上独有的白皮松,树干高达60余米,胸径达6米多;树枝细长,斜展,形成伞形树冠;树皮光滑,灰绿白相间,形态成不规则的薄块片,淡褐灰色或肉白色。皮老后,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一旦脱落,就露出淡黄绿色或白色的新皮,表面光滑,白褐相间,斑驳沧感。可谓天生的迷彩中的迷彩。

树干更像是一条巨龙,昂首向天,那鳞状极像是龙鳞,那深入地下的树根就像一只只巨大的龙爪。

细细品位,从它的生境来做思考,便可以寻觅到地质年代,人文环境变迁的沧桑。

第一松占据了芦芽村后的一座山头,可谓占山为王。

山岗的土质为风化的砂岩土。树大,根大,根也深。由于长时间的雨水风霜侵蚀,地表的土慢慢流失,地下的根便裸露出来,裸露出的根见到阳光,便和树的颜色浑然一体了。

树旁,村民建立了一个小庙,或许是祈祷树神的护佑吧。千年老树化成神,护佑一方百姓众生。

或许正是由于神树的护佑吧,芦芽村每年皆有学子考入省城或其他地方读大学,芦芽村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第一松的树龄,无人知晓,现也无人去做考就。

古树在芦芽村长了多久,是先有村还是先有树,道理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也就谁也不知了。据说建村前就有,村人把它当做神树,树旁供奉着树神。

传说,战争年代,有部队驻扎在这里,做饭没了柴烧,便要拿斧头砍树。村人得知,坚决制止,共同请求,你要什么柴,你要多少柴,给我们说,我们捐,千万别砍这棵树。

后来一个将军途径太行山,路过此地,看到这么多一颗松树,回想多年抗战,实属不易,悻然感叹,脱口而出:高原第一松。当地人从此就把这颗松树称为第一松了。

虹霓峡

虹梯古道,太行山脊,放眼东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古关道已被现代盘山公路取代。古道中部,有一小庙坐落坐落在巨大石台之上。碑文清晰可见,小庙东面密洞,房屋错落,石墙,杵磨,石磨,条石砌坝的田地,昭示着曾经的民俗乡景,似在向人讲述着历史。往前,当地民俗音乐讲的“三里桥、五里庙、二十里大街道”就在眼前,右边是蜿蜒的绝壁峡谷,左边是亦陡亦缓的连绵山峰,往远望去,山峰壁立姿态万方,石狮孙悟空,人面景观连绵不绝,煞是壮观。

山上有一开阔地,高台上耸立乾隆庚戌年的石碑载,“自古长治市居天下脊,如黑云之在半天,而虹梯之关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嘉庆年间夏言平陈寇于玉峡关,并建……关在万山之巅,鸟道羊肠,绵亘十数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莫甚蔫。往来商旅,无不侧然心动。

再东行,白色的山壁就像舞台上列队亮相的玉女模特定格凹凸出美丽的线条,纤巧挺拔,山峰碧绿的柏树火红的欧黄栌更将她装饰的婀娜多姿,饶行不远的对岸峡谷东南方向是一宽20余米的豁口,视线所及是宽阔的湖池,湖的右侧是太行山的“脚跟”——梯后村,民风淳朴,怡然自得。古道由东往西不远是虹梯关的关门,上方石匾“虹梯关”北侧石壁“万古虹梯”映入眼睑。关门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米便是左转右回千仞绝壁的之字道,关门一侧是几百米高的石壁,一侧是无底深渊,走过曲折狭小山口,贴山崖平行百米险道逼入俗称“紧十八盘,慢十八盘,不紧不慢又十八盘”的梯道,石块砌成宽约3米呈“乡”形通至谷底,上关民俗音乐“七里梯,五里站,小梯沟二里半”的便是直插云霄的古关道,蔚为壮观,此景列为中国十大古关之一。

其他景点

著名景点还有:通天大峡谷、虹霓大峡谷、虹霓古村落、仙人峰、碑滩村明清水磨坊、梯后小学堂、芦芽村第一松等。

评价

游人对虹梯关风景的评价:南路张家界市,北录虹梯关。

参考资料

晋冀鲁豫穿越记.百家号.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