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壁公路,是在峭壁、悬崖和高峻大山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广义的挂壁公路还包括高俊型盘山公路(非普通型),因峭壁不限于悬崖,也包括高俊大山的峭壁。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可以方便施工,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极大地解决了山区交通出行难题。
中原地区境内的挂壁公路,主要位于南太行山地区及上党郡。较为有名的大概有7条,分别是陵川县的挂壁公路的“先驱”太行山锡崖沟挂壁公路、最惊险的隧道昆山挂壁公路,傍绝壁而生的陈家园挂壁公路;山西平顺最原始的挂壁公路虹梯关挂壁公路、通行条件最好的穽(jǐng)底挂壁公路;辉县市最硬的隧道郭亮挂壁公路、定线最难的回龙村挂壁公路。
典型挂壁公路
山西陵川县主要挂壁公路
锡崖沟挂壁公路
锡崖沟挂壁公路,是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部山区的一条著名公路,其全长7.5公里,由锡崖沟村的村民们历时近三十年,使用钢钎、铁凿等原始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该挂壁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不仅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在修建过程中,还有村民为此献出了生命。
锡崖沟村位于太行山山南麓晋豫两省交界处,四面被高山环绕,地势险要。历史上,锡崖沟人梦想修一条大路走出大山。1962年起,锡崖沟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修路历程。最初,村民们曾尝试过修建“驴路”(只有驴和青壮年能走的路)、“狼路”(修路未成功,却把山上的狼招引下来)和“羊窑”(打算挖隧道失败,洞穴严重缺氧只能养羊),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82年,锡崖沟人请来了工程师,制定了沿王莽岭山壁“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螺旋上升”的筑路方案。1991年6月28日,最终打通公路并正式竣工通车。
昆山挂壁公路
昆山挂壁公路,是陵川县东部山区昆山村的一条重要通道,全长7.5公里,其中隧道部分长达2500米。这条公路的建设始于1992年,当时山西省实施“村村通”工程,旨在解决昆山市村民的出行难题。由于昆山村位于王莽岭北面的山区,地形险要,三面环山,村民们之前只能通过一条盘山道与外界联系,这条盘山道被称为“友谊关”,是晋豫两省的分界线。
1995年4月,昆山村仍是山西省陵川县唯一不通机动车道的行政村。在中共山西省陵川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交通部门克服了测设难、资金难、施工难等重重困难修建该公路。在建设昆山挂壁公路的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首先,昆山村周边的山势极为陡峭,几乎都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这使得无法沿山势修建盘山公路,也无法将大型开山设备运上山。其次,太行山的山体大多为平面断层结构,无法使用炸药爆破,恐引发山体滑坡。由此,施工队只能采用原始的工具,如锤子科技和钢钎,从山顶吊到山腰进行人工开凿。
1995年4月,工程开工,昆山挂壁公路新建路段长7.5公里,其中隧道2500米,占新建路段的33.3%,公路全部分布在5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通过专业队伍和义务投工相结合的办法,昆山市村民积极义务投工新建路基5公里。整个昆山通路工程共完成投资助96万元,完成土石方量15.5万立方米,其中包括村民义务投工9000余工日,每工以10元计,折合人民币9万余元;集资15万元。最终,在1995年11月20日,昆山隧道和路基工程全线贯通,昆山公路路基竣工能够开通汽车,实现了“三通”计划。
陈家园挂壁公路
陈家园挂壁公路,是位于陵川县六泉乡的一条著名公路,因地处陈家园水库附近而得名。这条公路始建于1979年,是沁辉公路的一部分,连接了山西省陵川县与河南省辉县市。陈家园挂壁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需要克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进行作业,使用钢钎、铁锤等原始工具进行建造。
山西平顺县主要挂壁公路
虹梯关挂壁公路
虹梯关挂壁公路,是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东虹梯山上的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历史悠久,明正统年间置关,明清两代驻兵防守。公路四周千峰壁立,中通峭壁,仅有一线羊肠悬崖山径东通河南林州市,为林县通长治市的捷径。《平顺县志》记载,虹梯关的石梯初建县时由夏公筑,阶蹬迂回高七里,长短五十四盘,为晋豫往来孔道,县治正东之要隘。石梯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补修,民国2年(公元1913年)重修,现保存良好,公路由自然形成和人工垒砌相杂的陡峭石阶相结合。
70年代,张河人民凿通了虹梯关挂壁公路,从此古道交通功能基本上废止。此外,该挂壁公路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预计通车后,这条挂壁的旅游功能将会大大超过它的交通功能。
穽底挂壁公路
平顺县穽底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四面环山,就像在一个井的底部,村子因此而得名。以前的穽底村没有到外界的公路,村民们要去县城都得步行走山路。为了彻底走出这个“井底”,穽底村的老百姓用了15年时间,硬是在山崖绝壁上打出了一条穽底挂壁公路。公路完全悬在半山腰,距山顶和沟底都有上百米,共有39个洞口。
河南省辉县主要挂壁公路
郭亮挂壁公路
郭亮挂壁公路,始建于1972年,该挂壁公路又称绝壁长廊,是中国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著名挂壁公路。1972年前,郭亮村因物资匮乏且下山通道仅为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绝壁天梯,村民生活极为不便。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村民们决心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随后,主要由郭亮村的13位青年村民组成的“十三勇士”凭借手工劳作在在119米高的绝壁中间打出一条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绝壁隧道,郭亮隧道外侧的35个天窗,当初是为了便于排碴,如今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建设过程中,他们共凿出2.6万立方米的石方,消耗了12吨钢钎和8磅重的4000个铁锤。在施工过程中,13个青壮年抡锤打钎爆破,炸出的石渣由全村的男女老少清理。修建时没有任何机械,从70岁的老人到孩童都有参与轮流上工地,村民们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25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同志的带领下和郭亮洞隧道村民并肩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将长江变为通途,1997年5月1日,该挂壁公路竣工通车。
万仙山绝壁长廊位于太行山腹地万仙山风景区,海拔1752米的原始村庄郭亮村,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的密林山中,距辉县市70公里。万仙山郭亮洞隧道又称“郭亮洞”,于1972年3月9日开工,1977年5月1日通车。其宽6米、高4米,长1300米,是在110米高、1250米长的绝壁横面上,以25度斜面凿出的人工隧道。建设过程中,共投工6万个,清理石渣2.4万立方米,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00个。当年,郭亮村共投资8万元凿洞,2001年又投资40万元进行了扩修。
回龙挂壁公路
回龙挂壁公路,是位于河南省辉县回龙村的一条公路,该挂壁公路穿越了太行山,连接了河南省与山西省。这条公路因其艰险的工程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被誉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
回龙挂壁公路的建设始于1997年,完工于2002年。公路全长约8公里,其中包括一条长约1000米的“S”型隧道,该隧道在山腹内蜿蜒盘旋,最大坡度达到30度,施工难度极大。在建设过程中,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带领村民,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项工程,他因带领村民修建回龙挂壁公路被誉为“现代愚公”,并被评为200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该挂壁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自力更生,用绳子将人一次次吊到山腰目测定位,确定施工洞口;用塑料水管测定坡度。
河南修武县主要挂壁公路
叠彩洞挂壁公路
河南省省修武县云台山镇一斗水村的叠彩洞挂壁公路,是连接山西省、河南两省的交通要道。上世纪60年代,一斗水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落,时任支部书记郭麦旺带领村民开始了艰苦的修路工程,通过努力,他们终于修通了一条便道,使得小汽车能够到达晋城市柳树口。
1969年,郭麦旺因其在修路工程中的贡献被选为赴京代表团成员,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归来后,他决定继续努力,开通一条通往修武县城的大道,以缩短绕道200多里的遥远路程。面对险峻的山岭和巨大的工程量,郭麦旺和村民们坚定信念,开始了开山挖洞的工程。他们邀请了被打成“三反分子”的工程师张白杨等人进行测量和设计,与村民一起在悬崖上作业。
1970年,郭麦旺带领30名精壮劳力开始了12号洞的施工,村民自发出资,甚至卖掉了村集体的牛羊以补充施工费用。三年后,长40米、宽6米、高7米的12号洞终于挖通。不幸的是,郭麦旺的二弟在施工中牺牲,郭麦旺本人也在施工中受伤。
1976年,国家交通部召开现场大会,副部长张文源称赞这一工程“中原地区少有,世界罕见”。
1977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和新乡地区公路总段批准了民办公助,正式进行了勘测设计,修陵公路全线开工。
1978年,大批开凿隧道物资调运困难时,原54军军长赵国宾闻讯后,立即抽调了一个营兵力,由副团长姜友全带队,开赴工地苦战18天,终于安全胜利地将影响物资调运的3800米险工路段开挖清理完毕。
1979年,河南省交通厅领导检查开山进度,决定加强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修武县委副书记刘怀松被任命为开山修路总指挥,招募了更多的施工队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1983年10月1日,召开了直通一斗水村的通车剪彩会,国家计委、交通部、省交通厅、新乡地区交通局、公路总段等各级领导和省广播电视台记者扬洪池参加了会议,直通一斗水村的公路正式通车。
1986年1月16日,工程全部结束,并第一次正式通车到山西省境地界。整个叠彩洞挂壁公路工程历时20年,总投资达1.2亿元,开挖土石方、砌垒石楞130余万立方米。
1998年,修武县委、县政府决定,改造修陵路,扩建加固叠彩洞。时任县长魏丰收带领交通局长邱庆功多次到国家、省、市计划、交通等部门报计划,要项目,到北京和广州市等引进资金8900万元。
2001年至2003年,进行了全面上档升级为宽8米,高7.5米的扩建加固工程。二次扩建时,武警交通二总队、焦作驻军等解放军官兵奉命参加工程建设,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路面由沙砾升级为国标二级石基沥青油面。修(武)陵(川)公路从修武县云台山镇至陵川县夺火乡共有23个隧道,组成了修(武)陵(川)公路螺丝洞,也叫蛇形洞、叠彩洞。
台湾主要挂壁公路
燕子口挂壁公路
燕子口挂壁公路,位于台湾的中横公路上,是一条著名的景观公路。中横公路东起太鲁阁国家公园,西至东势,全长305公里,贯穿台湾险峻的中央山脉,连接东岸与西岸。燕子口挂壁公路的具体位置在靳珩桥与溪畔隧道之间,是太鲁阁峡谷的一段峭壁。这里以其山壁的雄峻和幽谷的萦绕而成为中横公路沿线的著名景点之一。
中横公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最初是日据时期开凿的理蕃道路。
1935年完成了从埔里镇、雾社经合欢山至太鲁阁、花莲县的道路,并命名为“合欢越道路”。
1956年7月7日,台湾省公路局成立了“横贯公路工程总处”,负责开路、规划、建造、铺路等工程事宜,开工典礼分别在东西端一起举行,由原行政长官俞鸿钧主持,当时负责兼代主委蒋经国也应邀参与。此工程动员了1万多位退伍老兵参加。中横公路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台风、地震等天候影响,曾发生过不少意外,导致工程充满挑战。
1960年5月9日,中横公路正式通车,整个工程历时3年9个月18天,花费4.3亿新台币,因工程意外及天气原因殉难的有212人,受伤者702人。
其他典型的盘山公路
双木挂壁公路
双木挂壁公路,位于恩施市新塘乡双木公路(双河到木栗园)扯根坡路段,全长4.4公里。2015年4月,双木挂壁公路的被摄影家拍摄后,新华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各大媒体纷纷刊发,被媒体评为中国最为奇特的八大盘山公路之一,因此声名鹊起。
1986年,乡亲们动手修建双河市到木栗园的公路,在修通两头12公里后,因扯根坡路段实在艰险被迫停工。直到1997年,恩施市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65万元,经过艰苦的开凿,双木公路才得以全线贯通。
天门山通天大道
天门山盘山公路,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的盘山公路。1998年,该盘山公路开始修建,2005年建成通车,耗时8年,共计花费近2亿人民币。整个工程艰苦,通天大道共计99道弯,全长10.77公里,海拔从200米急剧提升到1300米。被认为是“全国十大盘山公路之首”。
旧昆宜公路
旧昆宜公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号称是全世界弯道最密集的公路,该公路依着山梁而修建,短短的7公里公路,就有68道拐,其海拔有1800米,不到100米就有一道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
晴隆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6月,由江苏省阜宁中学工程师邹岳生领队测设,1936年9月竣工通车。
晴隆二十四道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还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至鸦关关口,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有24道弯,因此,称24道拐,是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典范。
2006年,国务院批准晴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列为第四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并入选“中原地区十大最美公路”。
2015年,晴隆二十四道拐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6年12月,晴隆二十四道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 为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之一。
2017年,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授予“贵州省汽车摩托车运动基地”称号。
特色与价值
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
太行山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也成为一条重要的旅游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锡崖沟挂壁公路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编入《中原地区公路谱》,并被评为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这条路的建设,不仅是锡崖沟人改变命运的壮举,也是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促进旅游业发展
昆山市挂壁公路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昆山村民的出行问题,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当地政府投资对昆山挂壁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其成为一条旅游公路。这次改造包括对原有的隧道进行人工排险、砌筑防护墙、加固边墙、洞顶喷浆等安全措施,使得昆山挂壁公路成为了一道既惊险又相对安全的旅游风景线。
改善经济发展
陈家园挂壁公路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一项工程奇迹。这条公路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也为太行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了积极影响。该公路以其险峻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一侧是坚硬的山体,另一侧则是清澈见底的水库,该公路附近的风景迷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公路一侧的陈家园水库,水面清澈,周围山峦起伏。游客们在驾车穿越这条挂壁公路时,可以欣赏到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体验到别样的驾驶乐趣。
成为知名影视村
郭亮洞隧道挂壁公路外侧设有35个天窗,这些天窗不仅作为观景台,还兼具通风和透光的功能。名古屋市电视台摄影师来访时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如今,郭亮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影视制作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发旅游项目以来,郭亮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此外,郭亮村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天梯、长白山天池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自然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郭亮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
在30年间里,年年都有影视剧组来此拍摄外景,郭亮先后接待过来自海内外百余家摄影组,从1976年名古屋市电视台开拍的《开拓太行山的人们》至今,已有《双雄会》《红姑寨恩仇记》《石头世界》《倒霉大叔的婚事》《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60余部电影视片在这里拍摄。郭亮村80%的村民都曾扮演过影视片中的群众角色,当过演员。特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晋为拍摄电影《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长住数月之久,把郭亮村化为影片《清凉寺钟声》里的乳泉村搬上了银幕,并称郭亮村为“太行山明珠”,从而打开了郭亮的影视大门,郭亮村就成了中国山村最早的影视村。郭亮村农家收藏着道具、图片、资料。谢晋、于本正等在郭亮长住数月,并贸下墨宝。村里还保存着谢晋居住的房子和用过的物品。在农家留宿,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摄的影视剧光碟,可听乡亲们讲述导演、演员和拍摄中的趣闻。
万仙山拍摄过的影视片有《开拓太行山的人们》《回声》《双雄会》《悬崖上的村庄》《绝壁人家》《主角》《石头世界》《倒霉大叔的婚事》《红姑寨恩仇记》《清凉寺钟声》《杨家小院弯弯事》《走出地平线》《金戈铁马》《天伦》《红剪花》《岗九醒酒》《山乡秋红》《请戏》《战争角落》《高路入云》《叔嫂情》《举起手来!》《天高地厚》《好爹好娘》《信天游》《太行新乡之旅》《英雄年少万仙山》《罗姐寨食人蚁危机》《遍地阳光》《花木兰》《绝壁天路》。
参考资料
中国挂壁公路有多牛?外媒:“怪不得中国人能建起长城!”.微信公众平台.2024-10-15
China’s hand-chiseled hanging wall highway astonishes global travelers.CGTN.2024-10-15
中国挂壁公路.晋城党史网.2024-10-15
这条中国公路让外国网友感叹:难怪他们能建起长城!.百家号.2024-10-15
中国最美公路 | 挂壁公路,深山中开凿的绝壁长廊.微信公众平台.2024-10-15
一条奇险公路的奇特效应.恩施州人民政府.2024-10-15
让孙红雷吓晕、川藏线老司机绕晕耗资2亿的通天大道,谁敢去挑战.新浪网.2024-10-15
这是云南最惊悚的公路!.微信公众平台.2024-10-15
晴隆二十四道拐简介.晴隆县人民政府.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