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矶(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多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松散的小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形态特征

雄鸟整个头、颈,上背和肩辉蓝色或灰蓝色,下背和腰白色或多或少沾蓝色,翅上小覆羽与背同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除初级飞羽外,大都具白色端斑,较长的尾上覆羽棕栗色,其余尾上覆羽灰蓝色,中央一对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基部棕栗色,其余尾羽棕栗色、胸、腹至尾下覆羽棕色。

雌鸟自头顶至腰灰褐色或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在上体形成鳞状斑。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尾上覆羽棕栗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基部棕栗色,外侧尾羽棕栗色。颏、喉污灰白色,喉两侧具暗褐色次端斑,其余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色、具暗褐色鳞状次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褐色。

分布范围

世界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法国格鲁吉亚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欧洲俄罗斯、中亚俄罗斯、东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非繁殖地):南苏丹

存在(通道):巴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存在(居住地):阿尔及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海峡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朗肯尼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阿曼、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突尼斯乌干达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灭绝:德国

游荡:比利时贝宁科特迪瓦丹麦芬兰爱尔兰日本、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缅甸荷兰尼日尔挪威、卢旺达、塞舌尔瑞典、多哥、英国赞比亚

中国

在中国繁殖于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林区、中部乌拉特旗、鄂尔多斯市,宁夏.甘肃省北部海原县青海省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西部天山、喀什、阿克苏市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皮山县和北部准噶尔盆地,偶见于江苏镇江。

近种区别

相似种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us)雄鸟腰不为白色,雌鸟和雄鸟尾上覆羽和尾均不为棕栗色。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生活习性

行为:多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地栖性,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既能在地上慢步行走,也能跳跃和疾速奔跑,有时也栖于石头上或灌丛上,慢慢地上下摆动着尾,当发现活动的昆虫时,才飞去捕食。鸣声清脆、婉转。有时与其他鸟混群。炫耀时雄鸟尾羽展开振翅飞行,下落时两翼及尾展开轻滑而下。

叫声:包括清晰的“diu-a-chak”及似伯劳的轻柔串音“ks-chrrr”。鸣声似蓝矶鸫,但较轻柔而流畅。

迁徙: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3-4月迁来中国繁殖,10-11月迁走。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山岩岩壁缝隙间和岩石间。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用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垫有须根和细草茎,有时也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结构较粗糙,隐蔽甚好。每窝产卵通常4-6枚。卵淡蓝色或蓝绿色、偶尔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3-30毫米×17-21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88900-283000对,相当于178000-566000只成熟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20%,因此对全球种群数量的初步估计是89万-28.3万个成熟个体,但这一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2024-02-07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