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副教授、主任医师,拥有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党员。目前担任神经外科门急诊主任,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现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师从全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吴庆华教授。
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
2004年,赴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进修,师从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前任主席Samii教授,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接触到前沿的神经外科理念和技术。
2009年,正式投身脊柱脊髓领域的工作,师从全国著名神经脊柱专家菅凤增教授。
2012年,前往美国北美脊柱中心,学习MISS脊柱微创手术。此后,该技术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他个人在北京市使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数量和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2014年,赴美国波士顿医疗中心,学习OLIF方式治疗脊柱退行性侧弯。并且积极参加全国12次脊柱脊髓会议,负责大会发言、教学和培训工作,为行业交流和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力量。
科研经历
他曾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负责具体操作、病例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
参与了北京市科委的——转基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血管内区域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实验研究中,在导师凌锋教授的指导下,主要负责动脉内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在此课题中,成功改良了MCAO模型,发明了用于动脉内亚低温灌注的栓子,摸索出动脉内亚低温脑保护的最佳温度(10摄氏度),为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的建立贡献了力量。其博士答辩论文《动脉内局部低温的脑保护研究》获2005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5年,与中心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合作,负责和参与了三项院级课题,包括低氧预适应脑保护与修复,参与标书撰写和部分协调工作。同年还负责完成院级课题——远程后适应脑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目前已结题)。
2007年,主要参与设计和实施“症状性大脑中颈动脉狭窄的前瞻性研究:血管内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关于大脑中动脉的前瞻性研究。在工作中,他注重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组织、基础试验的设计、临床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开展和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8年度,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资助。
2009年,获得重点实验室横向课题一项(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年,获得基础-临床课题。
2012年,承担中华医学会课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浩工作方向: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脊柱脊髓疾病。
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治疗。
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负责具体操作、病例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
北京市科委-转基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博士答辩论文《动脉内局部低温的脑保护研究》获2005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5年同中心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合作,负责和参与了三项院级课题,进行了低氧预适应脑保护与修复,参与标书撰写和部分协调工作。同年还负责完成院级课题——远程后适应脑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2007年参与设计和实施“症状性大脑中颈动脉狭窄的前瞻性研究:血管内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吴浩.中日友好医院.2024-01-05
吴浩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网.2018-01-10
吴浩.脑医汇.2024-08-10
他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手术量最大的医生,还能兼顾做科普.腾讯网.2024-08-10
吴浩.中国知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