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1932年2月23日—2014年12月3日),男,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91023号小行星4179正式命名为“陆埮星”。陆埮长期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特别是在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多个方面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模型,为中国伽玛射线暴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人物经历

1932年2月23日,陆埮出生于常熟市县(今常熟市)东市河。因为抗战时期,童年生活颇不安定,加之瘦弱多病,小学就断断续续读了上海普育小学、常熟义弄小学、大田岸小学和米业小学四所学校。1946年,毕业于常熟县米业小学,同年考入常熟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毕业。随后便离开家乡常熟,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书,1952年高中毕业。当年高考被选入留苏预备班,后因健康原因休学二年。1953年,由高等教育部免试选送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一年后调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1年,随化学防护系调往长春市,扩建为长春防化学院。

1969年,调往南京电讯仪器厂等单位工作。同年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周精玉结婚。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任教,1981年任教授,1982年起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其间于1979至1995年任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2003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起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进展》副主编,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及该学会第四届和第八届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起,成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1985至1992年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五届、六届理事,1995至2002年再任第八届、九届理事,并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四和第八两届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04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2006年,任南京大学星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2014年9月10日,陆埮因跌倒导致脑出血,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做手术后,仍昏迷未醒。至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12月7日上午在南京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陆埮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科研和教学。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最早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对于脉冲星辐射,提出了一个“代参数”新概念。陆埮主持研制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丰富和发展了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伽玛射线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成果

陆埮亲自领导学生一起创建了“南京伽玛射线暴科学研究团队”。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他开设了《宇宙学》《近代物理讲座》等课程,特别是他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非常高,已毕业的博士中有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1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1人被聘为万人计划,1人被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为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1人任国家天文台书记,1人任国家重大工程LAMOST望远镜的总经理。

作品

社会职务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陆老真的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术非常执着的人,陆埮却以工作室为家,这种对学术研究的专注与投入是很多年轻人无法做到的。(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任职陈静华评价)

三十年来,您和学生们一起在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日报评)

一个人的成功,不光要学问做得好,为人也要好。爱人者,人恒敬之。(2002年当代天体物理及相关物理前沿研讨会评)

陆埮是中国天文学界的奇异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为人正直、待人热情。(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纪顺俊评)

陆埮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他为人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物理学和天文学教育和科研事业,鞠躬尽,死而后已。他是中国科学界公认的良师益友。一生坚持把科学前沿知识传播给公众,引导青少年的科学兴趣,鼓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他的科普著作在年青学子中享有盛誉。陆埮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陆埮的逝世,是中国天文界、物理界、教育界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大损失。他的卓越成就、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将激励我们在落实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中,推动紫金山天文台的跨越发展。(中国科学院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