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冲锋枪
斯特林冲锋枪(Sterling submachine gun)是英国人乔治·威廉·帕切特于1942年设计出的一种冲锋枪,因为是在斯特林公司进行生产,故又称斯特林冲锋枪。斯特林冲锋枪是英国司登冲锋枪的继任者。它以更加简洁的设计、更加现代化的制造工艺、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赢得了士兵们的喜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事紧迫,英军不得不大量使用外观粗糙、性能也不可靠的司登冲锋枪,但他们一直认为这有损英军的威严形象,迫切要求开发一种外形能够与英军形象相符的冲锋枪;另一方面,二战后英国面临一系列小规模的殖民地冲突,客观上急需一种比战时司登冲锋枪更好的武器。1942年,斯特林公司首席设计师乔治·威廉·帕切特设计出了帕切特冲锋枪,并在空军部队进行了试装备且受到好评。1953年,帕切特冲锋枪经过一系列改进,定型为斯特林L2A1冲锋枪,商业名称是MK2,开始批量生产。英国宣布将其作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基本防御武器之一。1955年、1956年又推出改进型号L2A2和L2A3。
斯特林冲锋枪保留了司登冲锋枪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特点,同时减小了全枪的体积和重量。它的瞄准基线更长、射速更低,对提高射击精度有利;侧向安装的弹匣降低了火线高度,有利于减小卧姿射击时射手的暴露面积。另一方面,它的弹匣容弹量大,火力持续性好,而且发射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和更换都很方便。此后,这款冲锋枪又衍生出了L34A1微声冲锋枪和MK7冲锋枪等特殊型号。
斯特林冲锋枪在英国军队中一直服役到1990年代初,参加了著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它的总产量达50万支以上,除了英国使用外,还大量出口销售。它不仅销往大多数英联邦国家,还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以及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还获得了此枪的生产权。1994年,尽管英军用SA80突击步枪取代了斯特林冲锋枪,但仍有大量斯特林冲锋枪在全球服役。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斯特林冲锋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造的轻武器,但其设计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奠定。二战期间,因战事紧迫,英军不得不大量使用外观粗糙、性能也不可靠容易走火的司登冲锋枪,他们一直认为这有损英军的威严形象,迫切要求开发一种外形能够与英军形象相符的冲锋枪。另一方面,英国在二战后也面临着一系列小规模的殖民地冲突,军方认识到急需一种比战时司登冲锋枪更好的武器。
研制历程
早在1942年,英国枪械制造商就开始尝试设计替代武器。达根汉姆的斯特林军备公司首席设计师乔治·威廉·帕切特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对1940年研发的耐用却昂贵的兰彻斯特冲锋枪进行改造。帕切特致力于简化武器制造工艺,同时增加了新功能,取消了昂贵的木制枪托,采用了管状全金属可折叠枪托,重新设计了扳机机构和瞄准具,保留了侧装弹匣。
1942年9月,帕切特展示了他设计的“帕切特卡宾枪”,引起了英国陆军的关注。研制工作仍在继续,经过1943年到1944年的进一步试验,认定达到服役要求。1944年,英军第6空降师配备了100支帕切特卡宾枪,并在诺曼底登陆和阿纳姆战役中经过了检验。但是战争结束后,帕切特冲锋枪就停止使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军费的压缩以及人们对突击步枪研发的重视,帕切特冲锋枪的产量大幅减少。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英军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冲锋枪来弥补司登冲锋枪的不足。1945-1953年之间,英国举行了装备选型试验,斯特林冲锋枪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英国随后宣布将其作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基本防御武器之一。总产量达到50万支以上。
生产历程
1953年,帕切特冲锋枪经过一系列改进,定型为斯特林L2A1冲锋枪,商业名称是MK2,由斯特林公司开始批量生产。1955年、1956年分别出现了两个改进型号L2A2和L2A3冲锋枪,主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
装备历程
1953年起,英军开始用斯特林冲锋枪来代替司登冲锋枪。到1956年,L2A3批量装备英军,司登冲锋枪被全部淘汰。斯特林系列冲锋枪参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在英国军队中一直服役到1990年代初。期间,它被大量出口销售,不仅销往大多数英联邦国家,还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以及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1994年,尽管英军用SA80突击步枪取代了斯特林冲锋枪,但仍有大量斯特林冲锋枪在全球服役。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斯特林冲锋枪是以反冲式后坐作用实现自动上膛操作,采用开放式枪机设计,它的零部件大量采用冲压件,同时广泛采用铆接、焊接工艺,只有少量零件需要机加工,在保持工艺性较好的同时,还减少了用料和生产工时,对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非常有利。斯特林冲锋枪可分为机匣组件、枪机组件、枪管组件、枪托组件、复进机组件、弹匣组件和发射机组件等部分。下面就以L2A3为重点,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冲锋枪的结构特点。
机匣组件
机匣是武器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所有的零件和部件均以机匣为本体,安装在其上面,从而构成一支完整的枪械。斯特林冲锋枪的机匣本体为空心圆管状,前口部焊接有枪管固定座,上面焊接有准星护圈和准星座,准星安装在准星座上,使用专门的工具可以进行左右移动。机匣口部右侧焊接有一个舌状突起,用来防止使用者在握持枪身前部时,手指滑出挡住枪口而发生意外。枪管固定座前部有一个向左侧偏心的凸台,称为刺刀环座,用来卡住刺刀环,因为该枪的枪托折叠后刚好在枪管下方,为了在枪托折叠状态下不影响刺刀的安装,“T”形刺刀座焊接在枪管轴线左侧的约45°方向的机匣护筒上,以此和刺刀环座配合来固定刺刀。斯特林冲锋枪配用的No.5刺刀,呈单刃匕首状,可以拆下单独使用。斯特林冲锋枪的护筒上开有很多圆孔,一方面可以减轻机匣质量,一方面握持时有一定防滑效果,同时也方便枪管周围的空气流通,有利于散热。
机匣中部右侧开有抛壳窗,抛壳窗前部也有一个舌状的安全突起。抛壳窗对应的另一侧机匣上焊接有方形弹匣座,弹匣座后部安装有弹匣卡笋按钮、弹匣卡笋簧、弹匣卡笋和抛壳挺。抛壳挺从抛壳窗一直插入弹匣卡笋座内,然后被自上而下的弹匣卡笋按钮穿过,由一个螺钉固定在弹匣卡笋座上,同时挡住弹匣卡笋簧,而弹匣卡笋本身自下方由螺纹与弹匣卡笋按钮旋在一起。其弹匣卡笋结构与后来的美国M16步枪基本相同。在抛壳口下方焊接有安装发射机和小握把组件的空心支架。小握把为整体黑色塑料件,通过底部的一个长螺钉拧在安装支架上。
在小握把后方的机匣体上,左右焊接有枪托座,枪托组件通过枪托座安装在机匣上,并且能自由旋转。在机匣右侧偏上的位置开有一条拉机柄槽,由于省略了拉机柄保险,所以拉机柄槽是笔直的,仅在最后端开有比拉机柄直径略大的一个分解孔,以便在分解枪机时取出拉机柄。机匣最尾端上部焊接有表尺座,两侧有半圆弧形表尺护翼,使用“L”形翻转表尺,觇孔式照门,照门上的两个觇孔分别对应100m和200m射程。机匣尾部焊接有枪尾盖帽结合座,以安装枪尾盖帽,枪尾盖帽为一整块圆钢切削而成,外形类似于碗状,内部均布加工有4个向内突起的突笋,刚好与结合座上的4个凹槽配合,用以固定枪尾盖帽。如要分解枪尾盖帽,则必须先压下盖帽卡笋,再向前推动枪尾盖帽,并旋转一个角度,使枪尾盖帽突笋从结合座上的4个凹槽中解脱出来。枪尾盖帽后端面上还加工有一个突起,中间钻有通孔,用于安装后背带环。
枪机组件
枪机组件是完成自动循环过程的核心部件。斯特林冲锋枪的枪机组件由枪机本体、抽壳钩、抽壳钩顶销、抽壳钩簧、抽壳钩轴和拉机柄组成。枪机体为圆柱形,后部空心,前部加工有弹底窝和击针。由于是左侧供弹,所以推弹突起位于枪机的左侧,右侧加工有抽壳钩槽以及容纳抽壳钩簧与抽壳钩顶销的孔。
枪机体表面还加工有4条螺旋条状凸筋,一方面可以减小枪机与机匣内部的接触面,另一方面还能刮除机匣内壁的污物,使污物可以在两条凸筋间的空隙暂时存纳起来,不至于妨碍枪机动作的可靠性。枪机中部右上方约45°位置开有拉机柄安装孔,拉机柄插入枪机内部的部分为圆柱形。拉机柄头部为带倒角的斜面,以方便插入,外露部分则为带弧度的圆柱形,从根部向尖部渐细。拉机柄中部带有一圈环槽,刚好卡在机匣的拉机柄槽内,只有当枪机拉至最后方、对正分解孔时,才能取出拉机柄。
枪管组件
斯特林冲锋枪的枪管为圆柱状,弹膛部位较粗,外缘直径与机匣内径相同,枪管口部外缘也与机匣内径相同,左右各有一个螺纹孔。该枪的枪管固定方式非常特别,即枪管尾部靠弹膛外缘定位;枪管口部插入枪管固定座,利用两个内六角螺钉将枪管固定住。这种固定方式零件虽多,但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也没有一般冲锋枪上常见的要求较高的节套的加工和装配问题,装配和拆换枪管都比较方便。需要更换枪管时,先要分解冲锋枪,取出枪机和复进机,并取下抛壳挺,松开枪口的两个螺钉后,枪管即可从机匣尾部取出。
枪托组件
枪托组件是斯特林冲锋枪最有特色的组件之一,因为在设计时考虑到枪托展开后必须保持牢固和稳定性,其结构远比一般冲锋枪的折叠枪托复杂。整个组件由枪托杆、枪托底板和枪托支撑杆以及一些销钉、转轴和弹簧等组成,枪托展开后成稳定的空心三角形状。枪托杆为枪托组件的主体,由钢板冲压折弯而成,前半部分分成较宽的左右两个支撑臂,连接到握把后方的机匣位置。为了减轻质量,在枪托杆顶面上开有9个圆孔。
打开枪托时,枪托左右支撑臂内的突笋会将枪尾盖帽略向前推,枪托展开到位后,枪尾盖帽没有了枪托左右支撑臂内的突笋限制,被复进簧推向后,上面两侧的“U”形卡槽卡住枪托左右支撑臂内的突笋,从而将枪托牢牢地固定住。这样当需要折回枪托时,必须先将枪尾盖帽先推向前,然后向下旋转枪托,才能将枪托收起。由于枪托底板也能折叠,并且水平叠放到枪托杆上,所以该枪在打开和折叠枪托时,还要多出一个相应的步骤。
枪托底板上部可以在枪托杆上滑动,下部与圆柱形枪托支撑杆用一个销子连接起来,可以转动,而支撑杆与枪托杆也用销子连接,也可以转动。当枪托完全折叠好后,呈一直线状置于枪管下方的机匣下面。
需要打开枪托时,先推动枪托支撑杆上的卡笋,解脱与机匣的扣合,然后旋转到后方到位,接着滑动枪托底板到竖直位置并锁定住,即可完成打开过程。折叠时则需要先将枪托底板向上方滑动随后转动到水平位置,接着再重复前面介绍的折叠枪托杆的过程,将枪托旋转到机匣下方并固定住。
复进机组件
复进机组件由复进簧、缓冲簧、缓冲簧帽和缓冲簧柱组成。复进簧为单股钢丝螺旋簧,外径与机匣内径相同,因此不再需要专门的导杆进行引导。复进簧套在缓冲簧帽的外面,缓冲簧帽里面是缓冲簧,而缓冲簧套在缓冲簧柱的尾端,缓冲簧柱前端安装在枪机尾部的孔内,并被拉机柄固定位。
弹匣组件
斯特林冲锋枪上的弹匣组件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部件。该弹匣采用双排双进的弧形弹匣,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底板、弹匣底板和固定簧片及簧片销钉组成。标准型弹匣可容纳34发枪弹,比一般冲锋枪容弹量稍大。此外还有15发和10发两种小容弹量弹匣可供选用,小容量弹匣主要供给警察部队,以便于在狭窄环境下使用,结构与标准型弹匣没有区别。
该弹匣组件的弹匣体与其他弧形弹匣有明显区别,是由左右两片和前后支撑板共4个零件点焊而成,弹匣的前部呈凹槽状。其弹匣插槽为直线槽,所以在弹匣抱弹口下部的弹匣体前部有向内的切口,而弹匣体后部多出一个定位突起,这样就能让弧形弹匣可靠地插入直型弹匣座。弹匣后部点焊的定位突起上还用销钉固定有固定簧片,用来增加弹匣与弹匣座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弹匣卡笋意外解脱时弹匣意外脱落。
该弹匣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在抱弹口前部由弹匣体前支撑板冲压成簸箕形导弹斜面,使弹匣中的左右两排枪弹都能向弹膛中心规正,这主要是因为斯特林冲锋枪枪管后端没有节套,无法加工出导弹斜面。但由于弹匣前部两侧有弹匣左右板和前支撑板的折弯焊接部位,刚好形成两条突起,使用起来手感不够舒适。
发射机组件
发射机组件包括扳机护圈和发射机部件等,为一个整体。快慢机手柄在握把左侧,如果使用者右手握住小握把,则右手大拇指可以很方便地对其进行操作。
发射机部件是全枪零件比较多的一个组件,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形成了一个独立零件,维护或更换都比较简单。发射机部件主要由发射机盒、扳机护圈、扳机、阻铁连杆、阻铁、单发杆和快慢机手柄以及销子和各种弹簧组成。阻铁装在带弹簧的阻铁连杆之上。单发杆为“¬”形,其两个臂的结合位置有孔,用一个销轴与阻铁连杆连接。快慢机轴上有一个突起的内臂,起到限制单发杆下端运动的作用。板机轴位于扳机顶部,扳机上有一突齿向上顶着阻铁连杆,扣压扳机后,阻铁连杆前端上抬,使阻铁旋转释放枪机,实现击发。
分解结合
斯特林冲锋枪分解结合过程比较简单,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按压弹匣卡笋取下弹匣,拉拉机柄向后检查弹膛有无枪弹;若枪托在打开位置需要先将枪托折回,然后按压机匣后下方的枪尾盖帽卡笋到位,同时用另一只手向枪口方向推动枪尾盖帽到位,随后逆时针旋转到位,接着缓缓放松,即可取下枪尾盖帽;拉拉机柄向后直至分解孔处,抽出拉机柄,取下复进簧,然后扣动扳机,取下枪机,并从枪机上依次取下缓冲簧帽、缓冲簧和缓冲簧柱。野外条件下,一般分解到此即可。若要进一步分解发射机和小握把,可以再按以下步骤进行:用弹壳底缘或平头起子卡入小握把右侧的发射机固定销,并转动固定销,使上边的槽对正小握把右侧上方的Free字样;用弹尖或拉机柄尖自右向左顶出发射机固定销;扣压扳机,并拉动扳机护圈向后,使发射机组件与机匣底部的定位突起脱离,并向下转动即可取下发射机组件;用螺丝刀拧下握把底部的固定螺钉,向下可抽出小握把。
工作原理
斯特林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前冲击发。它使用高级火帽点火系统,子弹在枪栓前移过程中就击发,几微秒后子弹进入弹膛,几乎与此同时,发射药爆炸产生的压力通过空弹壳来制动,这一压力克服弹簧的弹力和枪栓的惯性,使枪栓在先停下之后克服回复簧弹力而后移。通过这种方式,多余的回复力减至极限。需要清空弹膛时,可以用位于套筒座上的棘针将空弹壳退回。
单发发射过程
先将快慢机扳手逆时针扳至红色的“1”或“R”位置,此时快慢机轴内侧臂位于单发杆的下方。拉动拉机柄向后,直至被阻铁挂住,全枪进入待发状态。瞄准完毕,扣动扳机即可射击。当扣动扳机时,扳机上的凸齿推动阻铁连杆顺时针旋转,同时阻铁下降,直至释放枪机,枪机在复进簧的推动下向前运动,通过弹匣时,推弹突起推出一发枪弹进入弹膛,当抽壳钩卡住弹壳的抽壳钩槽时,枪机前端弹底窝中心的固定击针就接触到了枪弹的底火。由于弹壳与弹膛之间有摩擦力,故枪弹入膛的速度减慢,而枪机继续复进,在枪弹未完全进膛的时候,击针就击发枪弹。击发后,枪机继续挤压弹壳约0.5mm的行程后,此时弹膛的膛压才达到峰值。随后枪机迅速停止前进,被作用在弹壳底部的压力推动向后运动,当膛压达到安全值时,枪机压缩复进簧开始后坐行程,完成抽壳、抛壳动作。之后枪机继续后坐,直至枪机尾部的缓冲簧帽撞击到枪尾盖帽,随后枪机压缩缓冲簧逐渐减速并停止运动。而在扣动扳机、阻铁头下降解脱枪机的同时,单发杆下端受到快慢机轴内臂的反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单发杆前端离开阻铁的凸肩,所以阻铁重新上抬将复进中的枪机阻挡在待发位置。此时松开板机后,阻铁连杆后端上抬,带动单发杆前端重新抵在阻铁的凸肩上,单发发射过程结束。如果此时再次扣动扳机,便会重复上面的动作,继续发射下一发枪弹。
连发发射过程
先将快慢机扳手逆时针扳至红色的“34”或“A”位置,此时快慢机轴向前转动,内臂与单发杆下端解脱。如果此时扣动扳机,扳机上的突起会带动阻铁连杆前端向上转动,于是阻铁头下降,与枪机的待发卡槽脱离,枪机被复进簧推动,重复前面自动循环过程。如果一直扣压扳机,单发杠杆会一直控制着阻铁使其无法上抬,则上述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弹匣内枪弹打完,实现连发发射。若中途松开扳机,复进的枪机会被阻铁重新挂住,形成待发状态。
保险过程
将快慢机扳手逆时针扳至“SAFE”或“S”位置,此时快慢机轴臂向后旋转到单发杆下端,并且牢牢抵住单发杆。这样阻铁便无法下降,枪机被一直挂在后方。若枪机在前方时装定保险,阻铁就一直卡在枪机的后卡槽中,使枪机不能后退,防止跌落时枪机自动推弹上膛造成意外走火。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1953年,斯特林冲锋枪L2A1开始批量生产和列装英军。1955年、1956年分别出现了两个改进型号L2A2和L2A3冲锋枪,主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斯特林冲锋枪一直是英国军火库中备受推崇的武器。
斯特林冲锋枪在英国之外使用也比较普遍,其中又以L2A3的使用最为广泛,大约有60多个国家购置过这种冲锋枪,如加拿大、新西兰、马来西亚、加纳、印度、利比亚、尼日利亚、突尼斯和波斯湾部分阿拉伯国家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还获得了此枪的生产权。其中加拿大的仿制品称为C1冲锋枪,是于1958年在L2A3冲锋枪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进而成的。如今,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地区,仍在装备和使用斯特林冲锋枪,用途非常广泛。
应用评价
斯特林冲锋枪在枪身设计、制造质量和战术性能等方面非常出色,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英国军火库中备受推崇的武器。——《世界经典轻武器大揭秘》评
总体来说,斯特林冲锋枪的设计是很成功的,但它也是有缺点的。该枪的主要缺点是采用左侧的水平弹匣供弹,使得该枪的径向尺寸增大,携带行军多有不便,同时影响到全枪的左右平衡性,并且会随着弹匣内枪弹的数量不同而随时有变化,这点需要射手较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世界轻武器大全 下 冲锋枪、机枪、霰弹、榴弹发射器、火箭筒》评
衍生型号
L34A1微声冲锋枪
1967年,在标准型L2A3冲锋枪基础上改进而来的L34A1微声冲锋枪替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司登MK2S微声冲锋枪。L34A1在枪管前部加装了整体式消声器,消声器一般是不可分解的。该枪在枪管外围均布有72个泄压孔,外面还套有两个开有不同孔径小孔的隔离套,发射药燃气经过泄压孔和隔离套小孔两次泄压后,压力大大降低,再进入消声器前部安装的多个螺旋片状消声碗内,火药燃气发生回旋和相互碰撞,会进一步降低从枪口喷出的燃气压力,以此达到消声和消焰的目的。L34A1冲锋枪主要装备英国特种部队。
MK7冲锋枪
MK7冲锋枪是斯特林冲锋枪的紧凑枪型(准手枪),枪管缩短,没有枪托,安装前握把,采用10发或15发短弹匣。这是针对执行秘密行动需要隐蔽火力而专门设计的。
相关文化
影视文化
美国电影《星球大战:新希望》中,帝国冲锋队爆能枪是原版星球大战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之一,它不仅分配给帝国冲锋队,还被电影中的主角卢克·天行者、韩·苏罗和莉亚·欧嘉纳·索罗使用。该道具是以斯特林冲锋枪为原型设计的:它在枪管上增加了一个握把,在定制的瞄准镜导轨上安装老式1942型M38方位瞄准镜(以及其他类似的老式军用坦克瞄准镜),侧面安装亨斯特勒公司工业计数器盒,在弹匣井顶部安装两个小圆筒(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圆筒和亨斯特勒计数器盒之间连接了盘绕的电线)。此外,34发斯特林弹匣也大幅缩短。
游戏武器
参考资料
“管子工”的继承者——英国斯特林9mm系列冲锋枪(上).中国知网.2025-03-28
斯特林冲锋枪.新京报网.2025-03-27
“管子工”的继承者——英国斯特林9mm系列冲锋枪[下].中国知网.2025-03-28
帝国爆能科技 E-11 爆能枪.www.originalprop.com.2025-03-31
CF斯特林冲锋枪武器评测 斯特林冲锋属性价格介绍.新浪游戏.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