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栎
巴东栎(学名:Quercus engleriana Seem.)是壳斗科栎属的植物,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褐色,条状开裂。小枝幼时被灰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片椭圆形、卵形、卵状披针形。雄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约7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雄蕊4-6。坚果长卵形,直径0.6-1厘米,高1-2厘米,无毛,柱座长2-3毫米,果脐突起,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分布于中国陕西、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区。木材坚重,可作桩木、农具、木滑轮等用材;树皮及壳斗可制胶。
形态特征
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褐色,条状开裂。小枝幼时被灰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片椭圆形、卵形、卵状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稀为浅心形,叶缘中部以上有锯齿,有时全缘,叶片幼时两面密被棕黄色短绒毛,后渐无毛或仅叶背脉腋有簇生毛,叶面中脉、侧脉平坦,有时凹陷,侧脉每边10-13条;叶柄长1-2厘米,幼时被绒毛,后渐无毛;托叶线形,长约1厘米,背面被黄色绒毛。
雄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约7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雄蕊4-6;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长1-3厘米。壳斗碗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0.8-1.2厘米,高4-7毫米;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中下部被灰褐色柔毛,顶端紫红色,无毛。坚果长卵形,直径0.6-1厘米,高1-2厘米,无毛,柱座长2-3毫米,果脐突起,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巴东栎分布较广,形态变异很大,小树冬季不落叶,大树在春季有一段落叶期;小树叶长圆形,有明显锯齿,老树叶卵状披针形,全缘。
生长环境
巴东栎耐荫,喜温凉潮气候和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丰富的酸性黄壤或黄棕壤,但也适应干燥瘠薄地,在山脊、山顶和悬崖壁上也能生长。生于海拔700-2700米的山坡、山谷疏林中,在中国四川金佛山海拔1900米处巴东栎在森林内占重要地位;在湖南省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坡、沟谷常绒落叶阔叶林中;在江西省贵溪市浪岗林区海拔500米以上,阴坡或半阴坡山地有散生分布;常与青稠、大叶冬青、红楠、黄丹木姜子、水青冈、毛红、钠葶木、枫香树等混生。
分布范围
巴东栎产陕西省、江西、福建省、河南省、湖北、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区。在湖南具体分布于桑植县、永顺县、张家界市、石门县、桃源县、沅陵县、怀化市、新宁县、绥宁县、通道等地。
繁殖方法
巴东栎的繁殖主要采用种子繁殖,坚果变黄褐色时可以采种。坚果采回后,应避免曝晒以免果皮裂口丧失发芽力。经过粒选或水选的种子,可用六氯环己烷拌种或用敌敌畏薰杀,也可用60℃温水浸泡10分钟,以杀死果内象鼻虫。种子处理后,混湿沙4-5倍,分层堆积贮藏于地容内或温室中,定期翻动检查,防止干沙和室温过高,直至果皮开裂或提前发芽;也可随采随播,发芽率更高。圃地应选择海拔较高,土壤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地方,阴坡或半阴坡为佳,注意水肥管理,苗期生长缓慢,2-3年方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在栽培巴东栎时,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的缓坡或山脊中下部,造林前应清除林地内的低价值林木,并局部清理非目的树种,保留部分价值较高的天然林木,有利于巴东栎幼树生长和防止水土流失。由于巴东栎树冠较窄,可适当密植,每亩200-250株为宜。在土壤浅薄、干燥的山脊、石质山地或岩石裸露的坡地可营造水源涵养林、防火林带,以发挥其生态效益。
主要价值
巴东栎木材坚重,气干密度0.722克/立方厘米,横断面生长轮可见,心材与边材区别不明显,心材宽,边材窄,木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地硬重,于燥易裂,但耐腐,韧度高,刨削面光滑,色纹美观,供作桩木、农具、木滑轮等用材;树皮及壳斗含单宁,可制栲胶。种子含淀粉,经去涩处理后,可制粉食用;也可用于酿酒与提制乙醇。其糟粕可做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