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权世(1929年6月-),广东梅县人,中国天体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太阳物理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太阳黑子和耀斑研究,其研究成果“短波通讯骚扰及太阳质子事件”为中国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提供了预报服务。
人物经历
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
1951~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
1958~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91年,退休。
科技成就
郭权世,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该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主任。毕业后即进入中科院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文台工作,主要任务为恢复和改进太阳分光镜,以目视观测太阳活动中最为壮观的现象——太阳耀斑。1955年成功改装太阳分光镜,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太阳耀斑观测,记录了有黑子观测史(300多年)以来最为强烈太阳活动周(第19周)峰年的耀斑资料。1958年调至紫金山天文台,继续从事太阳活动的研究,用当时较为先进的里奥(Lyot)型太阳色球镜,以快速方式连续记录太阳耀斑爆发的全过程,积累了大量可用于研究Hα耀斑全过程的胶卷,对其中的大活动区耀斑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1959年起,开展研究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此时已注意到小时量级的黑子群结构变化,可联系到耀斑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和上海刘行国际电台合作,共同探讨太阳活动对短波通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电台国际短波通讯中所发生的严重干扰直至完全中断,几乎均可联系到大耀斑的爆发和随后1~2天伴随而来的磁暴。随后又和新乡22所(电离层研究所)进行过类似的合作研究。此外还开展太阳服务工作,把全国各台站的黑子和色球观测综合成“太阳图”按月发布,供有关单位参考和使用。由于上述方面的长期研究和系统的资料积累,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人造卫星上天要求提供“短波通讯骚扰和太阳质子事件”预报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缩短了任务上马的时间。
随着21周峰年的到来,郭权世进一步研究黑子哲也活动和耀斑间的关系。利用20cm赤道仪,可以得到高分辨率(达1″)的黑子群在小时量级内的结构变化,来进一步解释耀斑的形成与发展。1985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参加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的“太阳极大任务”(SMM)研究组,它结合空间探测器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综合研究还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耀斑能量形成和释放过程”这一课题。在此期间,完成了题为“磁通量在1985年7月9日质子事件中起的作用”的研究报告。
1986年获美国天文学会以H.Chretien教授命名的国际合作研究奖金,于1987年往美国空间环境实验室(NOAA)以及捷克、匈牙利两国天文台进行短期的访问合作,主要探讨“太阳活动区演变过程”。
作为研究课题主要负责人,郭权世曾获得的奖项有:
(1)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第21周太阳峰年联测和资料分析”。
(2)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短波通讯骚扰及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此项成果又于1992年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郭权世曾经参加下列学会:国际天文学会、美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3篇。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
1.郭权世。太阳分光仪改装。天文学报,1955
2.张钰哲,郭权世.1954年6月30日日全食观测。天文学报,1956
3.郭权世。黑子相对数经验公式。天文学报,1963,11(1):60~62
4.郭权世。超前一个太阳自转周预报太阳活动的可有性。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75,3
5.郭权世。短期(几小时)预报太阳耀斑的可能性。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76,1
6.郭权世。预报太阳东边缘出现大活动区.Solar-Terrestrial.Prediction.Proceedings.5.I.,1979
7.郭权世,赵爱娣,陈协珍。关于耀斑起因的探讨。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81,3
8.郭权世,赵爱娣,陈协珍.1981年5月31日大耀斑的能源。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82,1
9.郭权世,陈协珍,赵爱娣。耀斑过程的光球瞬时现象.X.XⅣCOSPAR.Abstracts,1982,13
10.郭权世,赵爱娣,陈协珍。大双带耀斑与磁流浮现.Proceedings.of.Kunming.Workshop.on.solar.physics.and.Interplanetary.Travelling.Phenomena,Ⅶ,19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