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区属遵义市,地处北纬27°20′18″—28°12′30″,东经107°15′36″—107°41′08″,东与遵义市凤冈县余庆县毗邻,西与遵义市播州区绥阳县接壤,南与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相连,北与遵义市正安县、凤冈县交界。地域南北狭长,最长距离96.50公里;东西最宽距离25.50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低,北部西河镇取笋坎最高,海拔1556米,南部石莲镇沿江渡最低,海拔460.80米,平均海拔900米。

2017年,湄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4亿元。

2013年9月,湄潭县荣获“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区)荣誉称号。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历史沿革

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天宝,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至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乾元元年(758年),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县(今凤冈绥阳场)。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朝,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区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县余庆县、瓮安、湄潭、安化四县。湄潭县正式成立,黄 家桂首任知县。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湄潭隶属贵州省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道废。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平越府。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

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后直属于省。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

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今属遵义市

2018年6月,中共遵义市五届五次全会决定,同意申报撤销湄潭县,设立市辖湄潭区。

行政区划

湄潭区12个镇及3个街道办事处:湄江街道、鱼泉街道、黄家坝街道、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西河镇、洗马镇新南镇、石莲镇、抄乐镇天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市的播州区汇川区隔江相望,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新舟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有银白(道安)高速公路和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公路两条高速公路过境湄潭县

气候

湄潭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的基本特征在清康熙《湄潭县志》就有所记载:“气候平和,虽寒不严,虽暑不酷,四时皆是夏,一雨变成秋。”

季风气候明显,环流影响显著。夏季,以来自南边海洋的夏季风为主,天气显得温暖湿润;冬季,以来自北边极地的冬季风为主,显得干燥寒冷;春秋两季为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过度季节,当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在县境附近,强弱相持的进退阶段,雨水相对集中,阴雨天气多。7月至8月,县境上空,常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东移的暖性高压的控制,易导致夏旱。

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年内气温变化比较平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热量和水分的有效性高,并与植物生长旺盛期大体一致,有利于林木的生长,林木生长旺盛期(5~9月),降雨量为年雨量的66.50%。

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明显。南部乌江河谷海拔500米以下为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6.50℃,年总积温6023℃,无霜期300天左右;中部湄江流域地区及其他海拔700-900米的低山平坝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4.8℃,年总积温5400℃。无霜期280—290天;东南部及北部海拔900-1000米的中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4℃,年总积温 5110℃,无霜期270~280天;南部及其他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下,年总积温在4900~C以下,无霜期260—270天。境内气温随平均海拔的变化,大体为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60℃,年总积温减少200℃。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湄潭县县的土地面积为185913.17公顷。共有耕地31.026万公顷;林地面积10186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79%,其中有林地86858.63公顷,森林覆盖率46.72%;园地4594公顷(其中茶园4200公顷),牧草地18083.81公顷;水域2318.39公顷。

生物资源

全县共有用材乔木30科60种;木本粮食林木2科4种;经济林木9科16种;水果林木4科14种;竹类12种;木本花5科10种;主要灌木23科47种;主要灰叶南蛇藤植物10科14种;古老原始树种1科1种;蕨类植物门6种;主要草本及其它植物33科82种。较珍贵的树种有银杏、黄杉、马挂木等,但分布稀少。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垂柏杉木王线杉、香樟、槭树毛白杨;有野生中药材558种,其中植物药529种,动物药18种,矿物药7种,菌类药材4种。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杜仲、黄柏、湘蕾金银花芍药、吴芋、泡参等。

矿产资源

湄潭县县矿产资源贫乏,已探明的矿种有关12种,但蕴藏量不丰富,品位低,矿点分散。主要矿产资源有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原煤、石灰岩、电石岩、磷矾矿、重晶石、高岭土等。其中硫铁矿主要分布在新南、天城和复兴等乡镇,多与煤矿伴生;储量693万吨,品级为一级。其中储量最大的是新南乡凉井村,已开采多年,主要是供应黄家坝化肥厂,用于生产过磷酸钙。本县原煤煤矿资源贫乏,探明储量672万吨,矿点分散,有50多个。煤层厚度0~25米,发热量800~4500大卡/公斤。储量较大的有凉井、茅坝、德隆、杨家坪、天合光能等矿点。

水资源

湄潭县县的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干流(乌江)1条,一级支流4条,二级支流9条,三级支流13条,四级支流5条。河流总长513.3公里,包括溪流在内的河系总长7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8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2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8条。境内河川径流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内径流变化大,均不能通航。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42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2.2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2600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少年径流量的两倍,5~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6.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湄潭区户籍总户数 15.41 万户,总人口 50.66 万人,同比减少 448 人。年末常住人口 38.2 万人,同比增加 900 人。

民族

湄潭县境内有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等民族。

政治

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李

经济

综述

2017年,湄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12.0%。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02亿元,比2016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7.36亿元,比2016年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47.26亿元,比2016年增长 15.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2016年增长6.7%;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2.1%;金融业比2016年增长8.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7%、26.1%、45.2%。与2016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0.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6年上涨1.5%。

第一产业

2017 年,湄潭区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完成 47.9亿元,比2016年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30.3亿元,比2016年增长 7.6%;林业产值1.2亿元,比2016年增长7.9%;牧业产值12.3 亿元,比2016年增长 4.2%;渔业产值2.2亿元,比2016年增长 6.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亿元,比2016年增长9%。主要农作物面积有所减少。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53万公顷,比2016年减少0.21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4万公顷,比2016年增长0.07万公顷,烤烟种植面积0.32万公顷,比2016年减少8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3.24万吨,比2016年增加0.17万吨,比2016年增长0.7%。其中:夏粮产量4.11万吨,比2016年增长 5.9%;秋粮产量19.13万吨,比2016年减少0.3%。全年油料产量1.98万吨,比2016年增长4.2%;烤烟产量0.61万吨,比2016年减少1.5%。全年肉类总产量2.93万吨,比2016年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56万吨,比2016年增长3.2%;牛肉产量为 0.13 万吨,比2016年增长7.5%;羊肉产量 0.03 万吨,比2016年增长5.4%,全年水产品产量0.61万吨,比2016年增长 15.8%。

第二产业

2017年,湄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91.93亿元,比2016年增长13.8%;增加值实现28.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年增长13.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 9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7亿元,比2016年增长29.6%,亏损企业亏损额232万元。

2017 年底,湄潭区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家,累计实现总产值3.91亿元,比2016年下降 29.9%;实现增加值8.1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4%。

2017年,500 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93亿元,比2016年增长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16.42亿元,比2016年增长0.9%。人均500 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0682元。

第三产业

2017年,湄潭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2亿元,比2016年增长16.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33亿元,同比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12.0%。分行业看,批发业9.27 亿元,比2016年增长15.2%;零售业18.61亿元,比2016年增长19.0%;住宿业0.51亿元,比2016年增长25.4%;餐饮业5.63亿元,同比增长11.8%。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 6.7%。邮政电信业发展趋缓。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33亿元,比2016年下降11.7%。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98亿元,比2016年下降 13.9%;邮政业务收入0.34亿元,比2016年增长 3.0%。

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累计25.76亿元,比2016年增长47.9%;累计接待游客412.68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 42.8%。

全年财政总收入105833万元,比2016年增长 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65万元,比2016年增长 6.6%;本级税收收入33573万元,比2016年增长10.4%;非税收入12792万元,比2016年下降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2284万元,比2016年增长19.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948万元,比2016年下降11.1%,教育事业支出74424万元,比2016年增长 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5607 万元,比2016年增长 87.7%。

全年税收收入9.14亿元,比2016年增长10.9%,其中国税完成5.66亿元,比2016年增长70.5%;地税完成3.48亿元,比2016年下降 29.2%。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3.94亿元,比2016年增长7.0%,全部贷款余额137.75亿元,比2016年增长25.5%。

全年保险业务收入5745万元,比2016年增长 5.9%,其中:财险业务保费收入2805万元,比2016年增长 0.7%;人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940万元,比2016年增长 11.4%。保险业务支出1744万元,同比增长3.5%,其中:财产险赔付1624万元,与2016年持平;人身意外险赔付120万元,比2016年增长 100.0%。

2022年,湄潭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5亿元,比上年下降4.9%。批发业销售额增长7.6%,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5%,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6.4%,餐饮业营业额增长0.4%。

2022年,湄潭县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3.94亿元,比年初增加23.1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6.25亿元,增加22.1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9.94亿元,增加16.9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5.14亿元,增加5.07亿元。

2022年,湄潭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降25.5%。

2022年,湄潭县接待国内游客381.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82亿元,游客人均花费913.34元。

社会事业

科技

2022年,湄潭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848万元,比上年下降83.3%。

教育

2022年,湄潭县有各类学校共计186所,专任教师5333人,在校学生73784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19人,在校生2494人,毕业生820人。普通高中招生2927人,在校生8704人,毕业生2821人。初中招生5688人,在校生17301人,毕业生5689人。普通小学招生4703人,在校生30232人,毕业生5569人。特殊教育招生58人,特殊教育学生380人,毕业生116人。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4673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94%,初中适龄学生净入学率99.65%,小学、初中辍学率均为0,小学六年巩固率101.57%,初中三年巩固率99.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7.24%。

文化

截至2017年,湄潭区有文工团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体广场80个,农民文化家园2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7个,图书室20间。全年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网3680户;安装“户户通”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4200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3%。

卫生

截至2017 年,湄潭区有医院11个,卫生院13个,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3个。年末卫生机构人员数2376人,其中,执业医师613人,执业助理医师245人。年末病床位2120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25人和5.55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湄潭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2137元,比2016年增长 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9536 元,同比增长 8.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30.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3.6%。

2017 年,湄潭县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4.16万人,比2016年增长 48.7%;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3.33 万人,同比持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6.34万人,比2016年增长 3.6%。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11万人,比2016年增长14.1%。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73万人,比2016年增长 2.8%。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40.11万人,比2016年减少 9298人,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为450 元,参合率达98.98%。

2017年末,湄潭县共有1704人享受城镇低保,10988人享受农村低保,756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全年共保障城镇低保14734户次,22191人次,农村低保69347户次,141403人次。全年共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对象 568人次,临时救助 6280 户,救助流浪乞讨86人次,优抚对象3235人。

生态环境

截至2022年,湄潭县拥有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9173公顷,森林覆盖率66.0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9.8%,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80.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绿化面积6.54平方公里,覆盖率41.1%。湄潭县县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364天,优良天数为363天,轻度污染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33,比上年上升0.04,空气质量好于上年。

交通运输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新蒲新区仅40余公里、贵阳200余公里、重庆市300余公里,三处车程分别为30分钟、120分钟和150分钟。杭瑞高速、326国道、204省道及道安高速交汇于湄潭,已规划建设6个下匝口。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驻湄潭开始,到湄潭解放,湄潭这块土地就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热土上发生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战士,留下了红色歌谣、红色实物和红色故事……红九军团驻湄故事、天主教堂的红色标语、“一把七星刀”的故事、浙大地下党的抗战呐喊、湄潭暴动的号角,建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茶文化

湄潭区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已久,湄江和湄水河二河交流相汇,滋润沃土,让这片土地成为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宝地。4.3万亩茶海风光,是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湄潭县的茶业成为小县城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带动了小城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湄潭县人民的就业率,为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值得效仿的典范。

湄潭县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路途中也体会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特色,为接下来对红色沃土湄潭县更加深入了解打下了基础。

特色美食

湄潭米豆腐

湄潭米豆腐,色泽红亮,酸辣可口,清凉解署,荣获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称号!将米豆腐切成长5厘米的条或菱形的片放入盘内,将切好的麻辣脆、盐菜、酥黄豆、酥花生、葱花放于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红油香油花椒油酱油、醋、姜汁、蒜水等调料兑成汁,浇淋于米豆腐上即可。

油茶汤

油茶汤,油茶汤又称“干劲汤”,主要原料系茶叶、花生、黄豆、糯米、猪油。其味香甜可口,具有饱腹,提神等功能。同类美食有油茶稀饭、油茶汤圆等。

风景名胜

浙大西迁历史文化馆

浙大西迁历史文物陈列室,位于贵州省湄潭县义泉镇县文庙内,陈列室于1990年对外开放,由湄潭县文管所管理。湄潭文庙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时的办学地点之一。

1989年,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湄潭县文庙进行全面维修。1990年在维修后的大成殿及东西两庑举办浙大西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各种文物和资料500多件。展览分为“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求是群芳谱”、“今日求是园”、“湄杭情意深”6个部分。

象山茶文化公园

象山县茶文化公园,坐落于湄潭县城南滨路湄江东岸象山上,南面及西南紧靠象山;北临美丽的湄江及滨河景观带。象山,当地人称为打鼓坡,原是中央民国实验茶场茶叶基地。

整个景区共占地5000多亩,分为:茶文化度假酒店、茶博园、西安碑林博物馆、茶叶科普基地、游乐场、彩绘阶梯额、樱花大道等几个部分。其中茶博览园、游乐场、樱花大道、彩绘阶梯已建成投用,茶文化度假酒店及碑林正在规划建设中,整个景区以茶为引入点,与对面的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底蕴。该景区布局形式因地制宜,采取结合地势高差沿河布置景观,公园内的每个建筑都能共享到湄江独特的自然景观,是集茶文化旅游、茶树及樱花观赏、茶叶科普学习、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茶文化公园。

著名人物

邹卓群(1898--1986年),字人(仁)俊,湄潭县黄家坝塘头河人。1919年毕业于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曾任湄潭督学,中学教师,曾参加过北伐,任部队秘书,后专业为医。1953年当选为湄潭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6年任湄潭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58年调遵义医院中医科。其行医60余年,经验丰富,心德甚多,为贵州省名老中医。著有《邑县述闻》、《医海探骊》等。其长于诗文,善书法,与苟中一交往甚密,酬唱甚欢。先后被选为贵州省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贵州分会常务理事,遵义地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1986年病逝于湄潭。

肖勤,女,仡佬族,青年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贵州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现就职于遵义市湄潭县

参考资料

湄潭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湄潭县人民政府.2024-04-03

2022年湄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湄潭县人民政府.2024-04-03

湄潭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县域.2024-04-18

邹卓群.湄潭县人民政府.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