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象鼩类动物的统称。象鼩长着一个又长又灵活的嘴(或称吻)。由于所有的象鼩都因有较长的似大象的鼻子而得名,鼻子的触觉和嗅觉极为灵敏。听觉和视觉也不错。
象鼩体型娇小,同时又要不停活动,它们以捕食昆虫为生,属于象鼩目、象鼩科。这些小动物体长在17到58厘米,长着柔软的毛和一双大眼睛。它们生性活泼,动作敏捷。象鼩生活在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居住在草原、森林和多岩石地区。
2020年8月,时隔52年神秘象鼩重现非洲。
物种简介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
象鼩在外形上和生境等方面与真正的鼩鼱是相同的,曾被归为食虫类。然而它们解剖学的许多方面表明它们与兔型目动物穴兔和欧兔的亲缘关系更近些。
此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象鼩是刺猬和鼹鼠的近亲,但事实上象鼩并不是鼩,象鼩与它们的差异很大,因此专门给其设立一个科:象鼩科(Macroscelididae)。
2006年一支探险队前往当地进行考察,并成功地捕获5只巨型象鼩,不幸的是其中的一只已经被鸟吃掉一半。
2008年科学家在坦桑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十分特殊。它的体重为1.5磅(700克),与野兔差不多,比其他所有的象鼩物种都大四分之一。这项动物研究是由加利福尼亚州高等科学协会科学家加林·拉思本和意大利国家科学博物馆弗朗西斯科·拉维罗负责的,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月份出版的英国《动物学》杂志上。
2013年,进行的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将其列入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下,非洲兽总目下的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的非洲祖先。这个总目分类下成员繁杂,大象和鼩鼱都包含在内,除此之外还有海牛目和土豚(即非洲食蚁兽)。全世界一共生活着19种象鼩,它们彼此之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但都拥有长长的,非常灵敏的鼻子,这有利于象鼩寻找昆虫。
科学家们估计,到2013年为止,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
灰脸象尖鼠(Rhynchocyonudzungwensis)是126年来发现的第一个象鼩新种,体重仅有18盎司的灰脸森吉算得上是象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虽然它们与大象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并不是鼩。
仅在非洲生活的象鼩是“一夫一妻制”,早期科学家之所以将它们命名为象鼩,是因为它们长着长而柔韧的鼻子,与大象的鼻子很相似。
形态特征
象鼩后腿长、耳与眼都大、尾细长、外表像跳鼠科或更格卢鼠。连尾体长度为17~57公分(7~22)。毛柔软,呈浅黄到淡黑色,多数种有灰色眼环。活跃敏捷。初生幼仔体比较大,有毛,有可能已睁眼。
象鼩像有蹄动物般有大的犬齿及高冠的颊齿。它们的齿式是:上颚1~3.1.4.2;下颚3.1.4.2~3。
短耳象鼩(Macroscelidesproboscideus,即黑耳象鼩)吻很长。象鼩属(Elephantulus,有12种岩象鼩,或称长耳象鼩)和岩象鼩属(Petrodromus,有10种森林象鼩)分布广泛。
东非象鼩(Rhynchocyoncirnei)是最大的种,体长43~58公分(17~23吋),背部有褐色和淡白色花纹。象鼩的体型由10至30厘米不等,重50克以下至超500克都有。短耳象鼩平均大小为15厘米。所有象鼩都是四足行走的,有像鼠的尾巴,并较长的脚。虽然长鼻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扭曲来寻找食物。它们的寿命约为2~3岁。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象鼩并非高度群居的动物,很多都是一对生活的,共同保护领土。它们会用臭腺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东非象鼩属会在泥土挖像袋狸款式的细小圆锥穴,但其他的则会利用天然裂缝或以树叶筑巢。象鼩占据各种栖息地.从岩质的小山到草地、森林下的地面等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象鼩主要产于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
象鼩白天在其领域周围用其强壮的后腿和长尾像袋鼠一样跳跃寻食。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有些种类也以植物的芽、浆果和其他部分为食。
它们一般在地面下面筑巢,白天出来觅食。虽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40%时间在两个觅食地点之间奔跑,清除各种障碍物。
生长繁殖
雌性象鼩的妊娠期为45~60日,一年会生育几次,每胎约有1~3只幼鼩。幼鼩出生时相对的较发育健全,但仍会留在巢中几日才出外。
分布范围
象鼩广泛分布于非洲,占据着非常多样的栖息地。例如,跳鼩的分布地区就包括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也包括位于南非开普省的环境严酷的多刺疏林,而2个岩栖种——裸尾象鼩和岩象鼩一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非洲南部的岩质出露层和漂石地。象鼩属的大多数种类生活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巨大的大草原和稀树草原中。长鼻跳鼩属的3个体型大的种和四趾岩跳鼩的分布局限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低地森林与山区森林,以及与之相连的灌木丛。普通象鼩则发现于非洲最西北的半干旱山区栖息地,与其他所有的象目物种被撒哈拉沙漠分隔开。象鼩在非洲西部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说明。没有哪个地方的象鼩尤为常见,尽管它们高度陆栖,大部分在白天或夜间于地面上活动,却常常能躲过人们的视线,因为它们行动迅速而又行踪诡秘 。
亚种分化
以往象鼩都是与鼩鼱及刺分类在食虫类之下,是有蹄动物的远亲。但分子证据显示象鼩应与马岛蝟科、金毛鼹科及以往被认为是有蹄类的野兔、海牛目、土豚及象归入非洲兽总目中。
一些象鼩的化石亦被发掘出来,都是从非洲发现的。如Myohyrax很像野兔,而其他的如Mylomygale则很像啮齿目。这些不寻常的形态都于更新世前灭绝了。
象鼩共有4个属及16个物种,当中有两属是单型的。其分类如下:
• 象鼩属(Elephantulus)
• 短鼻象鼩(E.brachyrhynchus)
• 埃氏象鼩(E.edwardii)
• 褐足象鼩(E.fuscipes)
• 赞河象鼩(E.fuscus)
• 沙地象鼩(E.intufi)
• 裸尾象鼩(E.myurus)
• 里氏象鼩(E.revoili)
• 北非象鼩(E.rozeti)
• 赤象鼩(E.rufescens)
• 岩象鼩(E.rupestris)
• 巨泡象鼩属(Macroscelides)
• 短耳象鼩(M.proboscideus)
• 岩象鼩属(Petrodromus)
• 四趾岩象鼩(P.tetradactylus)
• 东非象鼩属(Rhynchocyon)
• 金臀象鼻鼩(R.chrysopygus)
• 东非象鼩(R.cirnei)
• 黑象鼩(R.petersi)
• 灰脸象鼩(R.udzungwensis)
• 巨型象鼩
最新情况
2020年8月,时隔52年神秘象鼩重现非洲。
参考资料
鼩鼱VS象鼩.新浪微博.2023-11-23
时隔52年 神秘象鼩重现非洲.中新网.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