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土豚

土豚

土豚(拉丁学名:Orycteropus afer,英文名:Aardvark),它生活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因为那里的白蚁和蚂蚁都很多。它主要产在非洲南部和中部。2014年,土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并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简称LC)。

土豚属哺乳纲管齿目土豚科,它的体长100~158厘米,尾长44~66厘米,体重50~70公斤,鼻吻部延长,口小,无门齿和犬齿,舌长约30厘米。土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它们长相奇特:成年土豚全身土灰色,毛发稀疏,猪鼻、驴耳、食蚁兽舌、袋鼠尾、四肢短粗,生有利爪。它们的繁殖力不强、防御力弱,除了具备超级的挖洞功能,看似没有其它优势。

土豚营穴居生活,昼伏夜出,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并躲避非洲的炎炎烈日和天敌,黄昏至清晨时分外出觅食、活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研究发现,土豚的食量很大,一夜可以吃掉50,000只白蚁。土豚是独居动物,只在交配季节才发现有成体在一起的情况。一雄可以配多雌。雌兽的妊娠期约7-9个月,每胎仅产1仔。刚出生的幼崽体裸无毛,仅有2公斤左右。

历史起源

土豚是一类稀少的奇特动物,进化历史超级长,其族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可能已经超过6000万年,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土豚遭遇天敌时,除去躲没什么别的防御本领,然而它们却也没有灭亡。

在整个动物演化史上,土豚科是个很弱的类群,发现的化石不多。而土豚至少已经存活了500万年,有人认为似乎从3500万年前开始至今,它们就没有多大变化了。

分类命名

从分类学上看,土豚没有同类。

土豚又称“非洲食蚁兽”,属哺乳纲管齿目土豚科。其英文名称ardvark来自于非洲语,即土猪。因为土豚有挖洞土居的习性而被叫做“洞穴猪”;此外,土豚喜食白蚁和蚂蚁,又被称为“非洲蚁熊”。

形态与特征

土豚属哺乳纲管齿目土豚科,它的体长100~158厘米,尾长44~66厘米,体重50~70公斤,鼻吻部延长,口小,无门齿和犬齿,舌长约30厘米。

土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它们长相奇特:成年土豚全身土灰色,毛发稀疏,猪鼻、驴耳、食蚁兽舌、袋鼠科尾、四肢短粗,生有利爪。它们的繁殖力不强、防御力弱,除了具备超级的挖洞功能,看似没有其它优势。

顺风长驴耳

土豚的耳朵又尖又长,就像一对驴耳,听力极佳,对它们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都有极大的帮助。它们将耳朵贴近地面,就可以探听到白蚁在地下或穴内活动时发出的细微声音。

灵敏长猪鼻

土豚长了一只比一般的猪鼻子还长的“猪鼻”,前端管状,里面沟壑纵横,布满感觉细胞,嗅觉非常灵敏。土豚依靠它们奇特的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就能锁定食物白蚁、土豚黄瓜(Cucumis humifructus)隐藏的位置。

尖利金刚爪

锋锐的趾爪搭配在粗壮的四肢上,使得土豚成为杰出的“掘地兽”,它挖地打洞的速度甚至可以超过10名使用镐锄的成年人。

非洲草原上的白蚁是非凡的建筑师,它们的蚁穴高有数米到十几米,坚硬异常。白蚁巢任你风吹雨打,都不会有丝毫损伤;即使刀砍斧剁也仅能留下浅浅痕迹。

但土豚对付白蚁巢则显得游刃有余,可以轻松打开自己的食品柜抓破蚁丘,却从来不对白蚁巢进行毁灭性的破坏。人们猜测,这种有节制的资源利用大概有利于白蚁巢的恢复,才不至于让土豚家族闹饥荒。

细长粘舌头

土豚的舌头,又细又长,伸缩自如,上面布满胶水般的粘液,是它们取食的利器。土豚把它的舌头往打开的蚁穴里边一伸,瞬间可以剿灭整个的白蚁军团,那些四散奔逃的白蚁一挨上它的舌头便再无逃脱的可能。

独门管状牙

土豚是一种奇特动物,而它们的牙齿格外的与众不同:成体仅有20颗牙齿,上下各2对前臼齿和3对臼齿。牙齿终生生长,齿的内部全为齿质,缺少正常的釉质和髓质。每颗牙齿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支平行的管状延长部,所以在咀嚼面上,呈现为多角形小管的集合体,它们也因此独列在哺乳动物的土豚科

土豚有着如此奇特的管状磨牙,却好像很少用它。土豚进食时一般把白蚁整个吞下,靠发达的肌胃磨碎食物。它们独特的牙齿装备的功能尚须开发。

粗长袋鼠尾

土豚的尾巴又粗又长,肌肉发达,很像袋鼠的尾巴。除了偶尔支撑身体站立、驱逐仙客来菌蝇之类,人们目前还没发现它们尾巴的其它功能。但是,这么健壮有力的装备,可能还有其它功能尚需挖掘。

分布范围

土豚生活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因为那里的白蚁和蚂蚁都很多。它主要产于非洲南部和中部。

栖息环境

土豚生活在非洲的丘陵和半草原地区,栖息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稀树草原和森林环境中,适应能力很强。它们喜欢在广阔的草原上掘洞而居。

生活习性

穴居生活

土豚营穴居生活,昼伏夜出,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并躲避非洲的炎炎烈日和天敌,黄昏至清晨时分外出觅食、活动,它们很善于掘洞。两三个手持工具的人同时挖也未必赶得上一只土豚的掘洞速度。一只土豚往往拥有好几个巢穴,它们白天在里面休息,晚上出来活动。

土豚一般单独生活,领地意识弱。平时雌雄兽“单身分居”。雌兽心细而勤劳它们很会挖洞,各自有各自的“洞舍”修建的洞舍也比较讲究,九道十八弯,里面相当错综复杂。进去以后首先是一条弯曲的“过道”,七弯八拐,最末端才是一间宽大的“卧室”;而雄兽则有些懒惰,修起洞来马马虎虎,只求有个藏身之处就行。

土豚遗弃的洞穴常会被另一种奇怪的动物占据,那就是土狼。因为土狼不会自己挖掘土堡,所以只好等待土豚早日“喜迁新居”,它才住进土豚的“旧窝”。

饮食习惯

土豚属于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各种昆虫、小型啮齿类以及鸟卵,但它们最喜欢的、最主要的食物是白蚁和蚂蚁。研究发现,土豚的食量很大,一夜可以吃掉50,000只白蚁。采食时,土豚用它那粗壮的爪去捣毁蚁穴,然后再用它特有的长长的粘舌去舔食白蚁,有时也吃多汁植物,如野黄瓜裘。

土豚的鼻孔里有浓密的须毛,这一点非常特别,也非常有用,当土豚在挖蚁巢时它就像一层保护网将白蚁拒之“门”外。它的舌头既细又长,对白蚁而言,这可是一件绝对性的“杀伤”武器;如果土豚不幸被狮子抓到,它就会拼命地挖洞,想借此逃脱,但每次这种努力几乎总是徒劳的。

土豚有强壮的身体和短而粗壮的四肢,眼睛很小,但却有和猪一样的向前倾的鼻子。常在掘洞时,鼻子周围的毛会将扬起的尘土和小昆虫等杂物过滤出去。一般情况下,土豚吞食白蚁,不会对白蚁的土堡造成较大的损坏。

性格特点

土豚的胆子非常小,稍有风吹草动,它就会用尾巴和下肢支撑起身体,竖起耳朵聆听,闻声即逃入洞中。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当出洞觅食之前,总要先偷偷地探出一点头来左顾右盼,窥测一下外边的动静。当确信无任何危险时,才敢放心地走出洞外。雌兽到某个地方来回总是有规律的,而雄兽则是流浪式的。

生长繁殖

土豚是独居动物,只在交配季节才发现有成体在一起的情况。一雄可以配多雌。雌兽的妊娠期约7-9个月,每胎仅产1仔。刚出生的幼崽体裸无毛,仅有2公斤左右。土豚幼崽在母亲的地下洞穴中安全度过前两周,完全以母乳为食,之后就开始与它们的母亲一起,在夜晚的掩护下冒险觅食,三个月左右断奶,到六个月大时,便可以自己打洞为家,离开母亲独自生活了。土豚寿命一般在8-12年,2-3岁性成熟。

保护

2014年,土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并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简称LC)。土豚面临各种保护挑战,包括栖息地丧失、狩猎和道路杀戮。它们的数量在许多地区都在下降,保护工作对于保护这种独特而有趣的哺乳动物至关重要。

生态作用

在生态学上,土豚在维持环境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挖掘活动使土壤通气,改善排水并为其他生物创造宝贵的微栖息地。此外,它食蚁的行为有助于控制白蚁数量,这可以防止对农作物和植被的损害。

种间关系

土豚是蚂蚁、白蚁的天敌;蟒蛇和鬣狗科是土豚的天敌。

物种价值

土豚是非洲珍贵的特产,又是珍贵的观赏动物。

文化

土豚挖掘洞穴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它强有力的爪子和鼻子使它能够迅速消失在地表之下。在神话和传说中,这种消失在阴影中的能力赋予了这种生物一种神秘甚至超自然的气息。

除了它的地下技能之外,土豚的夜行习性也塑造了它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它在夜间的神秘游荡和独特的食蚁习惯激发了关于精灵和捣蛋鬼的故事。在一些传统中,土豚的出现被认为预示着季节的变化或警告即将发生的事件。

在许多非洲社会中,土豚被认为是力量、决心和适应能力的象征。它的韧性和足智多谋使它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动物,经常出现在传统艺术、音乐和文学中。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Aardvark.www.iucnredlist.org/.2025-03-08

这个活化石一直被追杀,但从未被灭绝!.上海自然博物馆.2024-03-27

Orycteropus afer (Pallas, 1766).catalogue of life.2025-03-08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Aardvark: Taxonomy, Biology, Ecology, And Folklore.www.animalsboss.net.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