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简王墓
潞简王墓(英文名:Tomb of Lujianwang)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及其妃子的陵墓,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潞简王墓由神道石刻仪仗、潞简王墓、次妃赵氏墓三部分组成,占地400亩,因其建筑风格完全仿照万历建在北京的定陵,故有“中原定陵”之称。潞简王墓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北郊十三公里处。
朱翊镠,是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坖朱载坖第四子,朱翊钧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唯一同母弟弟。4岁册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封藩于卫辉市,因其身份特殊,权倾一时,被当时的朝臣称为“诸藩之首”,万历皇帝称其为“诸藩观瞻”。潞简王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高僧真息以480两白银将其买下,将潞王墓改为佛殿,赵氏墓改为禅堂。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首领张宗禹率起义军十余万渡黄河东进至新乡市,所经过的地方焚烧抢掠,潞简王墓建筑群严重损毁。经过长期的战火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潞简王墓区地上木制建筑基本无存。从1953年至2005年,潞简王墓的次妃赵氏墓被豫北监狱所占用。2005年,新乡市人民政府投入资金超亿元,使河南省豫北监狱迁至新址,并对次妃墓进行整修。
1996年,潞简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潞简王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15日,潞简王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0年,潞简王墓第二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5年,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根据《御赐潞简王圹地》的记载,东边的潞简王朱翊镠的陵墓建成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赵姓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二十六日,西墓开始营造时间应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从潞简王墓建成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有专门负责守坟的人家进行看守。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真息僧人用480两银子,把潞简王和赵氏两座坟墓的殿堂房屋,以及四角石牌以内的土地都买下。在这之后,真息把潞简王的坟墓改成了佛殿,把赵次妃的坟墓改成了禅堂,在中门塑造了真武大帝神像,把门楼改成了供奉关帝圣君的地方,把这个庵阁取名为万圣庵。
根据《新乡县续志》的记载,在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领十多万人渡过河向东行进,所经过的地方焚烧抢掠非常严重。在这个时期,潞简王墓的建筑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后来,因为战火不断,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躲避兵祸和土匪的灾害,相继搬到了该墓园内居住。1948年,一群土匪在攻下墓园之后,烧毁墓区的建筑。1953年,潞简王墓被河南省劳改局占用。从1953年至2005年,次妃赵氏墓被豫北监狱所占用。1986年,潞简王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4月,潞简王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新乡市人民政府投入资金超亿元,促成河南省豫北监狱迁至新址,并对次妃墓进行整修。2006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将潞简王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7年,河南省人大通过并颁布了《潞简王墓保护管理条例》,使得潞简王墓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2010年,潞简王墓第二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单位。2015年,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潞简王墓位于新乡市北郊十三公里处。其是太行山余脉不死鸟山麓。东北与卫辉市搭界,南同新乡市郊区接壤,西连新乡县,西北与辉县市毗邻,距市中心10公里,郑州市99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浅山丘陵由北向南延伸呈舌状地带,坡降为0.01至0.015米,南部地势平坦,略向东南倾斜,坡降为0.0015至0.002米。海拔68.9至292.7米。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
建筑布局
潞简王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整个两周王陵由神道石刻仪仗、潞简王墓、次妃赵氏墓三部分组成,占地400亩,因其建筑风格完全仿照万历建在北京的定陵,故有“中原定陵”之称。其整体建筑用材除极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部采用青石和白石。
墓区南端是刻有“潞藩佳城”楷书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书。石坊以北是长189.5米的神道,两旁排列石人、石兽15对。神道以北有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孔券御河桥。再北是潞简王墓城垣正门,佳城外墙南北长324米,东西宽147米,城墙高达6米。城内由南到北有3个院落,第一院落从“维岳降灵”石坊至棱恩门;自棱恩门北至享殿基台构成第二院落,自享殿基台后面的石坊,明楼至至坟园的最后部分“宝城”为第三院落。在三层院落之间.东西横向有内城墙二道相隔。圆立式的“宝城”在第三个院落的墓碑和五供的后面。“宝城”通高9.35米,周长70米,内有石阶可登临立顶。“宝城”下为定陵地下宫殿,即安放潞简王朱翊鏐棺椁的地方,距地面3.8米。地宫总面积达18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组成,全部为石结构的拱券式。潞简王的棺椁安放在后殿。
主要建筑
潞藩佳城石坊
石坊方柱四面镌刻着二龙戏珠浮雕,石坊两侧分立方形华表一对,华表四面均饰高浮雕巨幅云龙宝珠图案。
石刻仪仗群
潞简王墓石刻仪仗群,共设石兽十四种。两旁排列石人2对、石兽14对,均采用整块青石雕成,有文臣、控马官、獬豸、狻猊、麒麟、骆驼、象、羊、马及多种怪兽。
外门
外门有三道拱门,青石墙顶雕冰盘檐,其上承托单檐绿琉璃歇山顶,造型平实凝重。门前有连面大礓䃰,门两侧连接高大的青石墙,墙顶覆绿琉璃瓦。墙两端北折,以青条石围合成潞简王墓平面呈纵长方形的三进院落。进外门后北行约18.2米至中轴线上第二座牌坊,牌坊三间三楼四柱,其明间绦环板上题刻“维岳降灵”四字。牌坊两翼接青石墙,石墙末端北析接第一、二进院落间隔墙,将第一进院落又分隔成里外两院。从牌坊穿里院抵中门。
中门
第一、二进间隔墙中间开中门,门已被毁,其遗迹面阔约20米,进深约8米。
享堂建筑组群
入中门后为第二进院为享堂建筑组群,享堂在院落后部正中,仅残存高约1米的倒凸字形台基,台基面阔33.3米,深15.6米。台基上残存29个柱础,享堂明间后檐开后门并延出垂带踏跺。享堂前面月台,面阔16米,进深10.6米,月台石须弥座上四周原有白色石雕栏。月台前面两侧各置一石神帛炉。月台前面正中有丹陛和两侧抄手踏跺,踏跺抱鼓石外侧各置一蹲狮,狮置于须弥座上,通高约2.7米,月台前之东西两侧各立一石碑亭。两石碑亭之南,各置厢房,已塌毁。享堂和厢房之南,在中轴线上与享堂相对,置四对石碑亭,碑亭外侧各立一石望柱火焰牌坊与第三进院落享堂后门之北,于第二、三进院落青石隔墙中间置石雕两柱冲天式火焰牌坊,牌坊两翼连缀石雕照壁。过火焰牌坊有石祭台,祭台下置石五供。五供之北有明楼,已毁,仅存石碑。碑立于约三丈见方石台基的中央,龙首铜像方趺。碑篆额“皇明”,碑身正面镌刻径尺楷书“敕封朱翊镠之墓”,背面为朱翊镠生辰。
祭碑群
截至2016年10月,在潞简王墓陵碑刻中存有八通祭碑,另外两通已毁,仅有碑趺尚存。这些祭碑均为龙首方趺,列于享殿东、西两侧的祭碑较为高大,通高5.5米,分别是朱翊钧所立和东宫所立;其他祭碑则平行排列于享殿前,通高3.83米,配有1.2米高青石精雕而成的屋脊式碑楼。
明神宗御祭碑
明神宗御祭碑位于潞简王墓享殿拜台东侧15.8米处。其碑阳刻曰:“维万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皇帝遣伏羌伯毛国器,行人司行人邓秉修,赐祭朱翊镠文曰:惟王国之懿亲,屏翰是赖。宜膺备嘏,胡遽长终?讣音来闻,良切伤悼。特兹遣祭,用表亲情。仍命有司,为茔葬域。灵其如在,尚克歆承。”
明熹宗御祭碑
明熹宗御祭碑的碑位列潞简王墓祭碑群第三,其碑阳刻曰:“维天启七年丁卯七月乙丑朔越十一日乙亥,皇帝遣承奉正宁济时,赐祭潞王生母次妃杨氏文曰:惟尔毓德名门,傧于藩服,终温且惠,宜寿而康,胡遽弃捐,殊深悯悼,如仪遣祭,尚克歆承。”
圆形宝城
明楼之北为圆形宝城,墓冢宝顶呈圆丘式,通高6米,周长140米,宝城墙体白石条砌筑,墙顶出挑冰盘檐和瓦垄,南面居中开拱门。拱门的角柱、券脸、槛框、门前垂带踏跺均青石构造,造型浑朴简洁。拱门内侧有旋转踏跺以登宝顶,宝顶周边填筑到与宝城墙顶相平。
西配殿
西配殿为潞藩与明代藩王研究展览馆。
墓室
墓室是安放朱翊镠及其妃子棺椁的地方,距地面4米,总面积180平方米,由甬道、中庭、主墓室和左右侧室组成,并且全部为青条石筑成的拱券式无梁殿建筑。
内碑廊
潞简王墓城区内碑廊内墙嵌置着二世潞王朱常淓草书唐诗336首,每块石刻上还刻有各种形体、书体的印章,多则五枚,少则二枚。
次妃赵氏墓
次妃墓建于1570年至1611年,建筑布局与潞简王东墓园基本相同,内有牌坊、棱恩门、棱恩殿以及棂星门等建筑,四周亦筑有高大的青石城墙,两周王陵呈马蹄形,后园前方,南北约长258米,东西宽136米,园内横向有两道内城墙相隔,竖向有一道内墙相隔,使园内建筑群成为园中之园。从1953年至2005年,次妃赵氏墓一直被豫北监狱所占用,直到2005年12月6日豫北监狱搬迁,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次妃赵氏墓,是中原地区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唯一一处藩王为次妃修建的陵墓。次妃墓建在潞王生前,无论它的用材、建筑形式和质量以及各种装饰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都要超出潞简王墓。
价值影响
潞简王墓由神道、潞王墓和次妃赵氏墓组成,总面积达400余亩,潞简王墓对于研究明代后期地方藩王的陵寝形制以及当时的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潞简王墓城门高10米、面阔21米,为规模宏大的无梁殿建筑,为历代帝王陵寝建筑所罕见,墓区内分布的华表、祭碑群,墓碑高大,石雕五供、焚帛炉及各种石建筑上的雕刻,代表了明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潞王简墓石刻仪仗群,共设石兽14种,不但远远超过了明孝陵、明长陵石兽6种的规制,同时也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寝陵镇墓瑞兽的大集中,为潞王陵所独创、独有。
开发与保护
2007年9月27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河南省新乡潞简王墓保护管理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6年12月16日,新乡凤泉区文物主管部门制定了潞简王墓遗址保护区内环境整治、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展示展览功能提升工程这三方面的建设方案。整个方案包括规划实施潞简王墓所在地村庄的搬迁后周边环境的绿化整治;完善安全防范、消防设施,改建保护区道路设施;建设一座展览馆,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展览方式相结合加强综合展览陈列功能,同时使其具备陵墓研究和资料信息收藏功能。
潞简王墓历经诸多变故。原地面上的木结构建筑群,如陵恩殿、棱恩门、配殿、明楼以及众多附属房屋,均已消逝不见。墓室内,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包括金银铜瓷器具、珠宝玉翠饰品以及精美的织锦刺绣等,遭到洗劫,抢夺一空。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大型文化遗产,陆续拔出专款对潞王陵墓进行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营造了园林。
陵墓主人
朱翊镠,是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坖朱载第四子,朱翊钧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唯一同母弟弟。4岁册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封藩于卫辉市,因其身份特殊,权倾一时,被当时的朝臣称为“诸藩之首”,万历皇帝称其为“诸藩观瞻”。万历四十二年去世,次年葬于新乡市。
赵姓是朱翊镠生前疼爱妃子。赵氏比潞王小两岁,但比潞王早死了十三年。
相关文化
古人作诗赞:古殿空山裹,名玉有旧茔,秦始皇陵和汉寝,不及此幽情。
相关争议
神道石兽群14对石像雕琢精细,栩栩如生,后9对分别为獬豸、石绵羊、石虎、狻猊、麒麟、骆驼、大象、石马等,前5对却难以进行动物分类,尚无名字。5对石兽究竟为何种动物像不得而知。潞王陵建筑石雕中以龙的浮雕最多,牌坊、陛石、白玉栏杆、华表等全为高浮雕龙图,整个两周王陵建筑中雕塑了多少条龙,没有人能查得清数目,此乃谜二。陵恩殿为供奉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从遗址的柱础可看出其规模之宏大。这一建筑是后期被毁还是当时就没有建成,各有其证。柱础上石槽未刻完是没建成的例证,砌墙的痕迹又是建成被毁的证据,前后矛盾,此乃谜三。潞简王墓的陵墓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三开间的石牌坊。从外观上初步观察,这座石牌坊显得较为低矮,且在比例上略感刻板。其细节之处会发现整个牌坊周身布满浮雕龙纹,这些龙纹雕刻精美。牌坊两侧的立柱之上,龙纹采用高浮雕的形式进行雕琢,龙的形态栩栩如生。在明清时期的帝陵建筑布局中,望柱与牌坊在空间顺序上通常是相互错开设置的。但在潞简王墓中,望柱与牌坊却呈现出并列而立的独特布局,二者在风格上和谐统一,别具一格。走进陵内,在成排的碑刻旁边,还存在着一对与牌坊立柱类似的立柱。值得注意的是,这对立柱仅有三面进行了雕刻,而另一面则较为粗糙,呈现出“半成品”的状态。至于这一现象的成因,究竟是由于工程中途中断,还是出于某种有意的设计安排,目前并无确切定论,史书对于这段历史也未曾留下相关记载。这种独特的“半成品”状态,在形成一种缺陷美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究竟是设计原形,还是因其他原因而留下的痕迹的诸多猜测,此为潞简王墓的第四大谜团。依据明朝王陵的建筑规制,石雕五供应当被放置在石供案之上。然而,在潞简王墓中,由于五供的体形极为巨大,与石供案在比例上严重失调,最终五供被摆放在了石供案的前方。这种不符合规制的摆放方式,究竟是当初设计环节出现了差错,还是存在着其他不为人知的特殊原因,至今尚无明确的答案,此为潞简王墓的第五大谜团。
参考资料
河南文物之窗丨潞简王墓博物馆.河南省文物局.2025-02-18
明潞简王墓碑刻初探.中国文物报.2025-02-18
谁是明朝潞王陵的盗墓者?.新乡日报.2025-02-18
尘封400余年的明潞王次妃墓“十一”向游客开放.央广网.2025-02-18
河南文物之窗 |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潞王陵.河南省文物局.2025-02-18
中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新闻网.2025-02-18
历经沧桑潞王陵.映象网.2025-02-18
概述.概述.2025-02-18
自然地理.凤泉党政信息网.2025-02-18
潞简王墓.潞简王墓.2025-02-18
潞简王墓.潞简王墓.2025-02-18
《风雨潞王陵》(上)王室陵园的皇家范儿.《风雨潞王陵》(上)王室陵园的皇家范儿.2025-02-18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25-02-18
潞简王墓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浪网.2025-02-18
潞简王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青年报.2025-02-18
河南省新乡潞简王墓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新乡潞简王墓保护管理条例.2025-02-19
新乡潞简王墓遗址保护将有大动作.河南旅游政客.2025-02-19
中原定陵——潞王陵.凤泉政协.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