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1895—1983),福建福州人,1913年入南苑航空学校,1917年毕业后赴英国皇家空军学院深造。1924年4月供职于北洋政府航空署第二航空队。1927年南下转投国民革命军。1930年4月1日任国民政府海军部航空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空军南京第一军区司令,后迁兰州市,负责接收苏联飞机。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沈德燮作为中国空军代表参加会议。1950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经营珠宝店,后定居台湾省。1983年在台湾病逝。

投身军旅

沈德燮童年时代由于父亲早死母亲林氏迫于生计带他回娘家———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居住。沈德燮自幼聪明过人,且体健活泼,很得邻里长辈们的怜爱。

青年时期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却赶上烟台海军学校第八届驾驶班招生。通过关系,他由海军宿将萨镇冰介绍进入军校学习。1913年7月毕业后又到南苑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飞行,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令校方及同学们刮目相看,旋即被保送到英国皇家空军学院深造。数年后学成回国,沈德燮被派往上海市筹建海军部航空处,以海军上校军衔任该处处长兼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场长,同时创办航校,负责训练和培养中华民国第一批海军飞行员。为中航集团事业打下基础并作出巨大贡献。

1924年4月供职于北洋政府航空署第二航空队,不久便出任保定中央航空教练所所长(后改为国立保定航空学校校长)。

1925年1月任国民第三军航空司令。

1925年12月6日与王缵绪徐永昌庞炳勋、耿金锡、顾占魁、胡德辅等人同批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

1927年南下转投国民革命军

1930年4月1日任国民政府海军部航空处处长。

1932年春出任空军第八队队长。

1933年7月17日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军务处处长,航空署上海航空工厂厂长。该厂仿制成功法国高德隆-59教练机,取名“成功第一号”,性能达到原型机水平,由沈试飞。

1932年任航空委员会技术厅厅长,1934年5月任航空委员会参谋处处长。

1935年9月4日沈德燮 与黄秉衡、陈庆云、曹宝清、毛邦初一起被叙任空军上校

沈德燮有一手高超的飞行技术,在飞机发生故障的危急情况下,他都能镇定自若,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多次化险为夷,从无发生意外,创下中国早期航空史上的奇迹,深受上司的信赖和同行的好评。1936年西安市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美国顾问端纳及宋美龄宋子文先后从南京市飞往西安,其座机的驾驶员就是沈德燮。

1937年1月1日获颁五等云麾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一战区空军司令,后迁兰州市,负责接收苏联飞机。1939年1月出任航空委员会训练总监。1940年5月25日晋升空军少将。1941年3月26日接任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驻美空军代表。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沈德燮作为中国空军代表参加会议。1943年10月10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获颁二等空军复兴荣誉勋章。1944年8月13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退役之后

抗战胜利后,沈德燮离开军界。1945年2月起任“中航”第十任总经理。同年10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同年10月15-18日参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蒙特利尔举办的第一届年会。

1946年5月上旬,“中航”机航组华籍职工罢工3天,要求调整工资待遇,沈与之几经谈判方告平息。但其时法币贬值甚速,机航组华籍职工再次与沈谈判,双方意见相左,职工于5月23日宣布自次日起实行罢工。沈态度强硬,并采取高压措施制止罢工。7月2日罢工虽然结束,但员工心中不服。是年12月25日,“中航”两架飞机同一天坠毁,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1947年5月刘敬宜出任“中航”总经理,沈德燮受聘任“中航”高级顾问。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后,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办理接管“中航”在港资产。1950年3月在港经营珠宝店一年有余。后定居台湾省。1983年在台湾病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