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女,本科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亚洲骨髓瘤网成员等职务。

1993年6月,李娟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修作访问学者。2003年,李娟主编的《临床血液病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2月,李娟开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教授、主任医师。2010年,李娟主持的项目《优化和全面提升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整体治疗和疗效》首次在中国建立和证实“含硼替佐米的方案诱导治疗-ASCT-维持治疗及定期随访”这一整体治疗的科学、有效及安全性。2016年1月,李娟主编的书籍《血液病简明鉴别诊断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1月,李娟团队成功开展中山一院首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复发难治骨髓瘤,该疗法为复发难治骨髓瘤(R/RMM)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2018年,李娟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李娟获得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9年,李娟本科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1990年,她开始攻读研究生。1993年6月,李娟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年12月,李娟开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讲师。1997年3—7月,其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修作访问学者。1998年,她又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聘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次年,李娟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李娟主编的《临床血液病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2月,李娟开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教授、主任医师。2006年,其负责的科研项目《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新的治疗方法探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李娟教授主持的项目《优化和全面提升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整体治疗和疗效》首次提出新药诱导后必须序贯早期ASCT才能获得持续的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并首次在中国建立和证实“含硼替佐米的方案诱导治疗-ASCT-维持治疗及定期随访”这一整体治疗的科学、有效及安全性。2016年1月,李娟主编的书籍《血液病简明鉴别诊断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年,李娟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12月26日,华夏医学科学奖颁奖大会暨华夏院士论坛在珠海市召开,李娟主持的项目《优化和全面提升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整体治疗和疗效》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同年,她又获得第六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2024年1月,李娟团队成功开展中山一院首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复发难治骨髓瘤,该疗法为复发难治骨髓瘤(R/RMM)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为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轻链型肝淀粉样变性和其它浆细胞疾病,此外对血液系统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主要成就

李娟专注多发性骨髓瘤研究30余年并取得重大成就,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创立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治疗体系使骨髓瘤患者生存期延长两倍以上,实现了把恶性肿瘤变成慢性病的目标。

 

社会职务

社会活动

2024年5月25日,第二届广州黄埔血液病交流会在广州阳光酒店圆满结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此外,李娟在报告中介绍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异质性研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遗传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她的演讲内容丰富,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个人作品

发表论文

李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0余篇,SCI收录60余篇。

专著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李娟教授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资深专家,撰写了多版的《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指南,每年在全国各地进行大会交流及专题讲座,获得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是学术界对李娟教授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评)

参考资料

李娟.中山大学.2024-03-27

李娟.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1-05

李娟教授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5-01-05

新疗法!为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带来新希望.南方+.2025-01-05

血液病学专委会副主委-李娟.血液病学专委会.2025-01-05

学术交流|广医五院第二届广州黄埔血液病交流会顺利举办 .广医附五院.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