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薛凤祚

薛凤祚

薛凤 (1600年一1680年),字仪甫,号寄斋,淄博市(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金岭镇)人,明末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

薛凤祚出生于官宦世家,他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明末中秀才。他曾师从理学大师鹿善继孙奇逢学习理学,后又师从历算家魏文魁系统学习中国历算。清顺治九年(1652年),薛凤祚前往南京,师从波兰耶稣会士穆尼阁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并与穆尼阁合作翻译了《天步真原》和《天学会通》两部天文著作。清朝统治确立后,薛凤祚拒绝入仕,而坚持在民间进行科学研究。他致力于将历算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著述刊印。康熙帝十二年(1673年)春,薛凤祚参与编修山东通志》,他负责编写其中天文、分野部分。三年后,他受河道总督王光裕聘用,佐治黄河和运河,有效治理了水患。之后,薛凤祚回乡继续著书,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薛凤祚研究广泛,除长于天文学和数学外,还通晓地理、军事、物理、水利等领域,有十余种著作刊行。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历学会通》五十六卷。在这部著作中,薛凤祚对西方近代天文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最先采用哥白尼日心说。他在天文计算中首次引入了对数计算,编制了中国第一本对数表《比例对数表》。在水利学方面,薛凤祚主张科学治水,批判了当时的人们将黄河决口解释为神灵或道德因素,根据自身实践并总结前人经验,著水力学专著《两河清汇》。《清史稿》评价道,薛凤祚学贯中、西,为清一代畴人计功,他居于首位。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在所撰《绩学堂诗文钞》中评价:北有薛凤祚,南有王锡阐,都是历算大家,各自都有著作;王锡阐更胜一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薛凤祚,出身于淄博市(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青齐一代,号为名族”的显赫之家。他的祖父薛冈是明朝举人,父亲薛近珠是明朝进士,曾官至中书舍人。薛凤祚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明末考中秀才,并补为贡生。他在二十余岁时,前往保定府(今大台乡定兴县,师从理学大师鹿善继孙奇逢学习理学。之后,薛凤祚接受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提出的学术为现实服务,研究要重视论证与事实相符的进步思想,抛弃科举,探求经世致用之学,师从直隶(今河北省满城区人魏文魁,系统学习中国历算,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数学。

改学西学

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西学叩开了中国大门,此后其他各国教士也陆续前往中国,采用学术传教的方法,传授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吸引当时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兴趣。薛凤祚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学的人之一,他先受学于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初步接触了西学。清顺治九年(1652年),薛凤祚前往南京,又结识了精通西方科学的波兰耶稣会士穆尼阁,他师从穆尼阁系统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并与穆尼阁合作,从事西方科技书籍的译述工作,两人合作完成了《天步真原》和《天学会通》两部译著。两书均为薛凤祚撰写《历学会通》的主要依据。之后,薛凤祚又受学于任钦天监监正德国教士汤若望,进一步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等知识。薛凤祚与西方传教士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关系,但仅学习科学知识,未加入耶稣会

致力于科学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崇祯朱由检自缢身亡,随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朝确立对中原的统治地位之后,开始大力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康熙帝多次下诏,大量延揽历算人才,并曾向薛凤祚赠封“文献明家”匾额,以示笼络。薛凤祚拒绝了清王朝的征召,他还谢绝了他的老师、曾任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的提携,没有凭借自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学术成就谋求钦天监官职,而坚持在民间进行科学研究。

薛凤祚致力于将历算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他还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需要,研究水利、军事,并极力探求天象与气候的关系,力图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同时,薛凤祚一边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著述刊印,一边进行中西天文、数学的翻译整理工作。他校阅了当时数学家方中通的数学论著《数度衍》,与历算家王锡阐也进行书信往来、交流讨论。

康熙帝十二年(1673年)春,山东省设立史馆,薛凤祚应省布政司施天裔邀请,与当时儒林名士顾炎武张尔岐李焕章等人一起参与编修山东通志》,他负责编写天文、分野。康熙十五年(1676年),河道总督王光裕聘请薛凤祚佐治黄河和运河,薛凤祚以七十余岁高龄,步行数千里对黄河、运河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可行的治河方略。在薛凤祚的努力下,黄河、运河治理取得很大成效,暂时清除了水患。次年,王光裕离任,薛凤祚拒绝了他的荐举,回乡继续著书,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人物著作

薛凤祚研究广泛,除长于天文学和数学外,对地理、军事、物理、水利等都通晓。他著述浩繁,有十余种著作刊行。薛凤祚最重要的著作是《历学会通》,共五十六卷,分为正集、致用、考验三大部分,《历学会通正集》十二卷,《考验部》二十八卷,《致用部》十六卷。这部著作是当时各家历算方法、各实用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他会通中西所撰写的天文著作的汇编。其中,《致用部》多介绍中西力学、水利、火器、兵法、乐律等方面的知识。《考验部》收录了当时比较重要的大统历(即授时历)、回回历法、魏文魁东局的历法、时宪历和穆尼阁的《天步真原》等五种历法。《正集》则是薛凤祚自己所编的历法。该著作耗时二十余载,于康熙三年(1664年)首次刊行。

薛凤祚其余著作还有《天步真原》(译著)一卷、《天学会通》(译著)一卷、《比例对数表》十二卷、《两河清汇八卷、《乐律》二卷、《中西火法》一卷、《运气精微》二卷、以及《车马图考》《乾象类占》《甲通真授秘籍》等。薛凤祚的著作有四部被收入《四库全书》,七部被《清史稿·艺文志》著录。

学术成就

天文学

在《历学会通·正集》中,薛凤祚给出了不同于《崇祯历书》的天文历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薛凤祚实际上采用日心说作为宇宙模型。薛凤祚对西方近代天文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采用了第谷·布拉赫体系,对日、月食的原理和推算方法进行了论述。他在天文计算中首次引入了对数表及算法,这极大地简化了日月食的计算方法,使其更为精密和简捷。同时,他综合研究了中外科技成就,吸取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经验,也介绍了阿拉伯天文学成就。

数学

薛凤祚在数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最先把对数引进中国。他在《历学会通》中扼要说明了对数原理和求法,并编制了中国第一本对数表,《比例对数表》。该对数表是他对穆尼阁传授的对数表进行改造而编制成,他将西方60进位制换算成10进位制,并重新计算了对数值,进而编制成这本1至20000的常用对数表,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在《历学会通》的《三角算法》和《比例四线新表》篇中,他还介绍了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对数表。

水力学

薛凤祚在水利学方面的建树突出,著有《两河清汇》八卷,这是一部综合实践和总结前人经验的重要水利学专著。在该书中,薛凤祚绘制出了中国第一幅完整的黄河、运河的河图;他详细记载了历代治水实践和水性的关系,强调通过实际观测和考察发现河水决与不决的规律,极力主张用自然环境自身的原因解释河水涨落状况,科学治水,批判了当时的人们借用神灵或道德的原因解释的非科学性。

后世影响

薛凤祚最先在天文历法中采用哥白尼日心说,标志着哥白尼日心说在中国的实质性传播,也标志着世界近代科学开始进入中国。此外,薛凤祚还最先将对数引进中国,他的著作《历学会通》在计算的简便性上超过了以往的中国传统历法,大大简化了各领域的数量计算,促且进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近代化。他将对数引入天文学,解决了当时建于几何体系上的西方天文学一系列复杂运算,正是在此基础上,方中通梅文鼎及近代的李善兰等天文学家、数学家进一步研究了对数,同时也为后来对数传入日本奠定了基础。

在水利方面,薛凤祚不承认有河神和水怪的存在,认为河道决口与否完全是水性的原因,倡导治河要使用新式机械工具,并提醒人们应该注重用新的科学原理制造有关工具。另外,他还根据当时的情况,研究水利和工事,探究天象与气候的关系,希望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这一讲究实证的科学理性精神为治理水患产生了积极影响。

薛凤祚明确反对拘守中国传统科学的狭隘立场,提出“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的中西科学会通模式。即摒弃科学的社会属性,只衡量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有益性,只要符合正确、有益、有效的标准,不论中西、新旧,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一科学思想有利于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互释互通、取长补短或者消化吸收再创新,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当然也有利于对中国古代科学的选择、改造和提高。

人物评价

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在所撰《绩学堂诗文钞》中评价:北有薛凤祚,南有王锡阐,都是历算大家,各自都有著作;王锡阐更胜一筹。

清朝经学家阮元,在所撰《畴人传》中评价:薛凤祚谨守穆尼阁成法,依数推衍,跟随西人脚步,没有自己的见解。

清史稿》评价:薛凤祚学贯中、西,为清一代畴人计功,他居于首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马来平评价:薛凤祚是清初民间科学传统的杰出代表,中国传播近代科学的先驱。

现当代学者袁兆桐评价:薛凤祚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西学东渐的发端之时,就已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是中国古代学习西学的先驱者之一,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人物关系

祖父:薛冈,是明朝举人,有著述传世。

父亲:薛近珠,明朝是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因不满大宦官魏忠贤擅权而称病归家,有著述传世。

老师:穆尼阁(1610年—1656年)耶稣会士,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他早年曾就读于耶稣会学院,大学毕业后从政,曾任纳克洛市长及国会议员。此后,他成为神父,于明崇祯十七年(同时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被派往中国传教,他在两年后抵达澳门,并取中文名“穆尼阁”。穆尼阁经福建省抵达南京,他在此认识了很多学生,包括薛凤祚和方中通。顺治十年(1653年),穆尼阁被顺治帝召到北京,他向顺治帝请求去南部省份工作,并获得一份诏书。顺治十年(1656年),他在回广州市的路上暴病身亡。

人物争议

关于薛凤祚的出生日期,目前存在争议。根据郑峰主编的《淄博历史人物 下册》中薛凤祚传,以及陈美东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记载,薛凤祚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根据马来平主编的《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记载,薛凤祚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