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唇鱼
纹唇鱼(Osteochilus salsbury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纹唇鱼属。俗称:土狗鲫、土腩鱼、假鲮、肉鲮、石头鲮。
形态特征
纹唇鱼体侧扁,背腹面略呈弧形,头短因,吻稍向前突出;吻皮覆盖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边缘光滑,侧面在吻须着生处之后有垂直沟裂。口小,下位,略呈马蹄形。唇发达,上唇较厚,与上领分离,其内面布满垂直或斜行条形皮褶,亡唇两侧向外翻出,皮褶更为明显。边缘具一列小叶或乳突,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下唇发达,与下颌分离,其侧部内面也有条形皮褶,中部内面的条形皮褶断裂成尖形的小乳突。下颌前缘具角质。唇后沟发达,向前伸延至下唇前端,左右不相连。
须2对,短小:吻须着生于吻中叶的侧角上,口角须较长,位于口角处上唇的基部,其长相等于眼径或稍小。眼中等大,位于头中央偏背方;眼间较宽,呈弧形。
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连于峡部。峡部宽,其宽度短于吻长。鳞中大,前胸部鳞小,背鳍基鳞鞘不明显,腹鳍基腋鳞发达。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中央,后行至尾柄小轴。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大于头长,其起点位于腹缩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大于头长或等。胸鳍长小于头长成相等,后端不达腹鳍基,差距约为3个鳞片。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不达肛门,离臀鳍起点2—3个鳞片。
肛门位近臀鳍起点,相距1个鳞片。臀鳍位于背鳍基的后下方,外缘稍内凹,成色后伸几达尾鳍基,幼鱼距2—3个鳞片。尾鳍叉形,上下叶约等长。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的2倍余下。
咽骨较为宽短,下咽齿近圆柱形,顶端平截,主行齿顶端稍尖。鳃耙短小,排列紧密。鳔2室,前室短,卵圆形,后室细长,为前室的2倍左右。肠管细长,多次盘曲,肠长为体长的7—9倍。腹膜灰黑色,布有黑色小点。
通常全长超过140mm的个体,吻端出现少数排列不整齐的珠星。体背侧灰黑色,腹侧灰白色,侧线之下2行鳞片的后部均有1小黑点,沿侧线有1纵行黑条直达尾鳍基,沿侧线在背鳍起点之后较显著。各鳍均稍带黑色。
分布范围
纹唇鱼分布于珠江、海南岛、闽江、九龙江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水系及海南岛,国外见于越南。在中国广西的分布区域包括南宁市市区、武鸣区、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州市、融安县、阳朔镇、临桂区、灵川县、永福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合浦县、东兴市、上思县、钦州市市区、贵港市区、玉林市市区、博白县、百色市市区、田林县、西林县、隆林、贺州市区、钟山、富川、天峨、罗城、环江、来宾市区、忻城、崇左市区、扶绥、龙州、大新等地。
生长环境
吻唇鱼喜居南方小河溪流,也可在静水中生活。食性杂。为我国南方溪流中的小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长8-16厘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假鲮鱼――纹唇鱼.中国科普博览.2024-10-11
粤东本土原生淡水鱼类之十八——纹唇鱼.个人图书馆.2024-10-11
基于核基因分子标记的野鲮亚科两种鱼类比较亲缘地理研究.知网.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