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哈利特·戴尔(Sir Henry Hallett Dale,1875年6月9日—1968年7月23日),英国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因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机制而知名。他与勒维共同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戴尔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乙酰胆碱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组胺与过敏反应的关系,以及内分泌学

人物经历

亨利·哈利特·戴尔出生于伦敦,于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并在1909年获得硕士学位。1914年,他成为国家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系主任。1932年,戴尔被封爵,1944年获得荣誉勋章。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发现麦角真菌提取物中的药理化合物,证明乙胆碱在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并在突触中传递神经脉冲。戴尔还撰写了《探秘生理学》和《秋季拾遗》等著作,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内阁提供科学咨询。

科学贡献

伦敦大学学院工作期间,他结识了Otto Loewi,并成为了朋友。戴尔于1914年成为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系主任。他于1942年成为皇家机构的富勒化学教授。二战期间,他担任内阁科学顾问。

尽管戴尔和他的同事在1914年首次将乙酰胆碱鉴定为一种可能的神经递质,但洛维显示了它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两人分享了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1940年代,戴尔被卷入了关于突触信号性质的科学辩论中。 Dale等人认为突触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而John Carew Eccles等人则认为突触是电信号。后来发现,大多数突触信号是化学的,但是有些突触是电信号。

戴尔还提出了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区分神经元的方案。同一神经元可以释放大量神经递质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共存原理”。这种现象最受瑞典神经解剖学家和神经药理学家Tomas Hökfelt的欢迎 ,他被认为是“共存原理之父”。

家庭生活

1904年,亨利·哈利特·戴尔与表妹埃伦·哈里特·哈雷特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的女儿之一艾莉森·萨拉·戴尔与亚历山大·托德,托德男爵结婚,后者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于1940年至1945年担任皇家学会主席 。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