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荃(1778年-1864年),原名金城,字应礼,又号钰夫,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慈善家廖封之子,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1809年)榜眼,历任编修、工部尚书、经筵讲官等职,曾被赐紫禁城骑马。廖鸿荃一生参与多次会试、乡试、分校京兆试等重要活动,门生遍布天下。他还督办多起重要水利工程,同治三年(1864年)因重宴鹿鸣,被特加“太子太保”衔。
正文
祖籍将乐县,后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第二。授编修,累升至工部尚书、经筵讲官,赐紫禁城骑马。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八月,典试陕甘,生平总裁会试一次,典乡试、分校京兆试各三次,参与朝考阅卷,殿试读卷,又督学江苏省、浙江省等省,可谓“门生半天下”。朝廷以其谨慎可任大事,重要水利工程皆命鸿荃督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督修盛京工程;次年,署漕河总督,采取堵漫口挽黄河归故道之法,既省费,又便民。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中牟决口,奉命督办。朝廷派礼部尚书麟魁分驻东南二坝,鸿荃亲临西坝工地,昼夜抢堵决口。次年二月,堵口工程将竣,风雨大作,黄河猛涨,东坝埽眼出现险情,鸿荃不以西坝未失申辩,会奏请罪。不久,罢归。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赴京,以四品京堂候补,留《实录》两年,进呈476卷。咸丰二年(1852年)冬,以太常寺卿致仕,赏还尚书衔。回里督办团练,太平军屡陷郡邑,鸿荃会同地方文武及各绅耆“募丁壮,联乡团,编保甲,筹赈”,省城赖以安宁,受赏戴花。同治三年(1864年),重宴鹿鸣,特加太子少保衔。卒谥“王鏊”。
轶事典故
1958年,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民间故事》的《迎尚书公》中有一个故事。洋人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想在福州市城里的乌山建造洋楼,引起民愤。福州老百姓想请还乡的老尚书廖鸿荃向官府交涉。六月大夏赤日炎炎的一天,一群老百姓举着彩旗敲锣打鼓,抬轿闯进廖家花园,将正在纳凉的老尚书廖鸿荃接走。只见一路彩旗飘扬,各路民众蜂拥而来,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涌向衙门。地方长官见是廖老尚书率领老百姓前来请愿,不敢怠慢,亲自出迎。廖鸿荃代表民意,向官府提出,应立即制止洋人在乌山石上建造洋楼。官府碍着廖老尚书的面子,惟命是听,满口答应向洋人交涉,制止洋人在乌石山建洋楼。往常福州市民俗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陈文龙,每年总有几次抬着陈文龙“尚书公”的塑像踩街出巡。这年民间竟迎出个活的尚书公来,百年来仍传为佳话。这是该书描述的一则民间故事。当时社会风气是“民怕官,官怕洋人”,清代官吏对涉及洋人的纠纷,避之惟恐不及。廖鸿荃在乡亲们的要求下,毅然出面为民请命,与林则徐先后投入这场斗争,反对洋人占地建楼,其爱国主义的精神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清代重臣廖鸿荃.福州新闻网.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