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于2005年由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建立,并获国家命名。其宗旨是:弘扬中华鞋文化,为推动中国鞋业发展和国际鞋文化交流服务。原址在永嘉县瓯北东瓯工业园红蜻蜓集团集团内,2011年重新扩建于瓯北五星工业园红蜻蜓新股份大楼内,一楼为鞋文化馆、二楼为品牌馆、三楼为科技馆,总面积295000多平方米。其中一楼鞋文化馆面积1500平方米,按历史馆、金莲馆、少数民族馆三大部份陈列。全馆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采用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系统反映中国鞋履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过程。

历史资料

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南宋(1127—1279)时期,温州市已出现手工制鞋匠。在明《永乐大典》中,保留了宋南戏《张协状元》剧本。此剧为“永嘉书会”才人所撰,戏中不仅有温州地名和方言,而且数次出现《赵皮鞋》曲牌名;剧中人物还多次提到民间使用牛皮,“一可蒙鼓,二可做鞋”的台词。这表明当时永嘉县(即今温州)已有制鞋工匠在制作皮鞋。

明代,温州一带制革业和制鞋业已很发达。如:嘉靖温州已能生产皮、杂色毛皮和九节狸皮、野猪皮、香狸皮、山羊皮以及软皮、硝白软皮等。朝廷规定:每5年,用以上毛类毛皮制造胖袄裤鞋523副作为贡品,由永嘉、瑞安市乐清市平阳县泰顺县等五县分摊。到明万历年间,每年均有“胖袄裤鞋”作为岁派贡品。

据资料分析,这些鞋当为配合冬服穿用的高统皮靴。清代温州市,各种鞋履,包括皮鞋、布鞋、绣鞋、草鞋等均已流行。至民国时期,温州皮鞋业一度有了较大发展。民国二十年(1931),温州市区(今鹿城区)硝皮业有近30家,其中晋新、普达、精华等厂均使用机器来代替手工摩皮;制鞋业有70家;府前街一带已成为皮鞋专卖街,有叶三进、大陆、美标、皇后等几十家皮鞋店,其中多数采取前店后厂(作坊)形式,大多为手工作坊。温州鞋业800多年来的发展,为今天鞋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鞋文化历史悠久,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从石器时代的兽皮裹脚到现代完美工艺的制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鞋已超越了简单的实用层次。鞋文化是人类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市是中国鞋业基地,全市鞋厂遍布,工艺突出。2000年,在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管委会的积极筹备下,博物馆于当年开工,在2001年10月竣工,成为鞋都的重要标志。

基本简介

温州制鞋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南北朝太守谢灵运独创的活络齿屐,史称“谢公屐”,南宋时南戏名剧《张协状元》中就有曲牌名《赵皮鞋》广为传唱,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鞋被列为皇家贡品,这说明温州制鞋业在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便与文化结缘。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鞋革业曲折前进、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拥有鞋业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318亿元,真皮标志企业超过一百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国十大真皮鞋王温州有三家,中国驰名商标两个,鞋类生产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的25%,40个品牌获得全国免检,而且还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双猪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压模皮鞋、第一双胶粘皮鞋,第一家鞋业股份企业都在温州诞生。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记录发展,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我市实施“中国鞋都”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鞋都产业园区最重要的配套工程。馆舍设计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选址双屿镇卧旗山。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将立足温州市、放眼全国、包容世界,广泛吸纳鞋文化的精华,向您展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品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将努力成为国内一流、享誉世界的专业性博物馆。

博馆组成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位于永嘉县瓯北东瓯工业区,馆址1500平方米,由红蜻蜓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成。全馆为两层楼房,分为“传统鞋履文化”、“现代品牌文化”两个部分。展馆运用图片、实物、文字,按历史时期,系统反映我国几千年的鞋履历史和制鞋工艺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企业10年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介绍。

在建筑风格上,整个展区具有楠溪江流域的地方特色,充满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博物馆收集了1200多件古今鞋履藏品,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梳理,基本上理清了中国鞋文化的发展脉络。

鞋文化博物馆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鞋的历史、鞋的民俗、鞋的品类、三寸金莲专题、精品展示和特殊场景。在历史展区,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新中国的各种鞋类。从远古、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等各阶段的展台,都陈列着十几双鞋制品,编织鞋、木底鞋等等,一应俱全。在“鞋的民俗”部分还展示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交际场所,人们所穿的鞋也不尽相同,鞋样式也是形态各异,从而从鞋的穿着中反映出了中国的民俗民风。除此之外,参观者还可以在博物馆的特定区域,亲自感受古代的制鞋工艺。

展厅陈列中,按历史时期展示了不少传世品,如新集团石器时期的“裹脚皮”活化石;商周的辟邪玉雕鞋;战国铜靴镦;汉代女皮靴;魏晋鎏金五朵履;唐朝联珠纹鞋帮和金凤银靴;辽代鹰奴木俑;明代小脚鞋;清代三寸金莲鞋与金莲套靴以及满族的花盆底鞋;傣族的竹屐;彝族的翘尖鞋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鞋履,式样丰富,做工精巧,文化内涵丰富,充分显示了中华鞋履文化的灿烂多姿,是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此外,还展出了2.8米长的巨型瓯绣婚鞋和25个国家的工艺鞋。

鞋博物馆的建立,为“中国鞋都”寻找到一个文化载体。今日温州有6000多家制鞋企业、80多万产业大军、百万营销大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然而温州市还未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这说明没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产品,很难打进国际市场。因为今日鞋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越来越成为未来市场制胜的关键因素。温州鞋业在呼唤鞋文化,而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建设、完善“中国鞋都”和鞋博物馆的基础条件。

鞋文化博物馆选址于鹿城区双屿街道卧旗山。该山北邻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南连前洋山,东接江滨路,北靠瓯江,三面环绕。山体高50米,山顶开阔地约1.2公顷,最大落差12米,总建筑面积为123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建筑物。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记录发展,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温州市实施“中国鞋都”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鞋都产业园区最重要的配套工程。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立足温州、放眼全国、包容世界,广泛吸纳鞋文化的精华,展示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鞋文化,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品位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馆藏精粹

陶鞋器皿(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是人类的软陶泥时代,大量彩陶反映了先人生活。尖头陶靴上的纹样有两种解释:一是先人们曾文身为衣,有了鞋后,常把足上的纹样装饰到彩陶制品上;二是彩陶工艺将编织鞋的纤维编织纹路和捆绑系绳形状绘于鞋面上。

玉制战靴(秦)

秦代继承胡服骑射的军备,高层穿的军鞋仍采用一种短统革靴———胡靴,并常作为骑士的军鞋。秦代鞋饰始趋翘首,并在短革幼处盖以皮革甲片与胫甲相接,以护髁和脚。

革鞋(原始时期)

这是一种原始态的成型鞋,又叫“摺脸鞋”,由“裹脚皮”进化而来。此鞋帮底不分,易做易穿,能适应不同气候和环境,并一直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山区百姓中流行。鞋材常用马皮、鹿皮和狍皮。

玉靴(战国

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陶制歧头履(秦汉

歧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后传至唐朝,消迹于宋代。

玉靴(战国)

用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谢公屐(南梁

该木雕鞋是根据永嘉县太守谢灵运登山鞋仿制。据传,谢灵运穿的木屐底装有前后活动齿,便于上下山行走。该鞋帮口雕有长寿纹,鞋底刻有水波纹,木底部有两个长方形凹槽,活动木齿做成“T”型,凸起处有孔洞,和木鞋底的两个孔洞吻合,便于穿杆连接,并用梢子固定。这样,去前齿可便于上山,去后齿便于下山

鎏金五朵履(魏晋

魏晋之际,中外各民族风俗文化大交流使各国形成了各种形制的鞋履,当时晋国的“五朵履”堪称一奇葩。此形制从鞋面上看似五道梁与道梁帽呼应,从前面看五个瓣,其图案是魏晋最流行的蔓藤纹。

玉石翘头鞋(隋)

隋朝流行的翘头鞋,或称勾头鞋。这是当时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不断传入中原而流行的一类时尚鞋饰。

凤回首青铜鞋(五代十国

五代鞋饰保持了晚唐风貌,渐趋俏丽风格。鞋头以高耸、奇特为时尚。凤头饰不仅体现女性特色,回首凤又具镇邪、护身之俗,此种凤头鞋饰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

方头祥云木雕鞋(明)

楠木雕刻而成的木雕鞋,鞋头呈方形,有凸起的祥云纹,鞋帮两侧雕有树木、房舍、农田。为挂在腰间和烟杆上的饰品。

铜包玉女靴(辽)

此靴为铜包玉装饰,高33.3厘米。以镂空的唐草纹为衬底,上有展翅腾飞的凤鸟,靴头主题图案为浮雕梅花,其造型简洁,纹饰繁,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呈现辽式金银器的纹饰风格。

康熙帝靴(清)

清代康熙帝珠靴,黑鞋面黄色帮筒,靴口呈黑色,用彩色条带做饰边,黑色靴面中绣有金色如意纹,给人以大气高贵的感觉。

高底绣花小脚鞋(清)

此鞋最大特色是鞋筒自下而上,分六层,用不同颜色构成,在高跟上也有花卉装饰。特别在银白色的靴帮面,用五彩丝线绣有凤凰、梧桐树及人物,造型生动,绣工细巧,整个靴型美观大方,造型优雅,是金莲绣鞋中的精品。

金莲睡鞋(清)

此鞋为洞房花烛夜新娘所穿睡鞋,鞋内藏着春宫画,为父母对子女进行首次性教育所用。

金莲套靴(清)

为了使小脚鞋干净、不易受损,妇女出门时穿着这种三寸金莲鞋套,回来再脱掉。这双套靴刺绣精美,可谓佳品。

寿字弓鞋(清代

此鞋为清代晚期绣花鞋,流行于安徽地区,以红缎为鞋帮,鞋头上绣有“寿”字,鞋底绣有花卉,两侧绣有金钱、牡丹、笔以及男女同鞋(偕)等图案,刺绣精细工巧,令人赏心悦目。部分少数民族鞋履

悄然蝶变(当代)

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徐快乐设计的鞋样作品,曾获浙江省青年鞋靴设计师设计大赛银奖。

鱼鞋(白族

用绉纸筋制成的鱼鳞病鞋。此鞋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河源县马家村白族老大娘张桂芝(63岁)于2001年制作。

绿面红绣鞋(苗族

用绿缎面制成单鞋型,鞋头用大红丝线为主,绣以圆形的图案,五彩缤纷。鞋底手工缝制而成,帮口饰以黑边,具有民族气息

旗鞋(满族

又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底高为7厘米,最高的可达13厘米;鞋帮饰以花鸟虫草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

绣花鞋(傣族

千层底绣花布鞋,黑色帮面,绣以五彩丝线组成的植物花,花中立有人形模样、头上长角、双手举起的奇特造型。

高筒靴(蒙古族

一种用各种不同颜色皮革制成的高筒皮靴,靴筒一尺多高,在筒的上下部位,缝制了不同图案,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此靴骑乘时护腿、护趾,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虫、防露。

黑绣鞋(壮族

该鞋尖翘钩明显,黑色的帮面绣满酱黄色的花朵,并配以红、绿、蓝色花朵,花型舞动活泼,为神汉舞蹈时穿着,用千层鞋底手工纳制而成。

猫头鞋(土家族

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婴穿着的有猫头装饰的鞋。

展厅介绍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展厅一角,右边的巨型瓯绣绣花鞋长2.8米,宽0.87米,高0.71米,为世界第一大绣花婚礼鞋。编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来温,对红蜻蜓集团建成的“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察,经过评审,大家一致认为,该馆现有条件已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并发来正式命名书。从此,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鞋文化博物馆落户在温州市

博物馆总体采用纵横结合划分为三个展厅,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中国的鞋文化。

一、历史沿革厅

该厅主要展示鞋的发展变化,以历史为主线,反映中华民族鞋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其中包含鞋与政治、经济、文化。中间突出具有历史特色的鞋类及制鞋工具。

二、少数民族厅

该展厅以横线为主展示全国各个民族鞋类精品,集中反映中华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鞋文化。

三、名牌厅

该展厅展出近代中外名牌名鞋包括获得“全国驰名商标”或“全国十大真皮鞋王”或配挂真皮标志的厂家的精品鞋。

四、多媒体演示厅

考虑到今后某些史料难以收集到实物,所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予以展示。如纪录片、现场录像、电脑光盘等。

文化渊源

中国鞋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鞋史中,包含着不少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如:人类最早穿什么鞋?何时穿上较完整的鞋履?中国的皮鞋制作迄今有多少年历史?在中国鞋履文化史上曾有过几次重大改革?等等。

“裹脚皮”曾是人类鞋履的先祖,令人惊讶的是,至今还在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中穿用。经考古证明,4000年前的楼兰人已将兽皮切割为靴前、后帮和鞋跟三块,采用帮件分开的方式制鞋了;

而2000年前湖南长沙出土的楚国“皮鞋”,也已用前盖、前尖、后尾三块材料拼制,其鞋帮的设计已趋向现代设计工艺;制鞋中的翻工艺,在我国汉代时就已经出现;还有,战国赵武灵王引进胡靴,改变了中原人由穿舄履而着靴,也改变了中原军队的装备乃至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鞋履的重大改革,不仅对我国,甚至对世界鞋业发展而言,都属于伟大的创造发明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在鞋博物馆中,有关鞋文化的千古之谜都可以在此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国历代鞋文化的绚丽多姿,为现代鞋业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因和开拓创新的艺术源泉。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诞生在温州市,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温州这片瓯越文化的沃土及其文化基因哺育了它。从温州鞋业发展来看,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它是温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网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在天津古文化街建成 2010-01-26.www.efu.com.cn.201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