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博物馆
临汾市博物馆(Linfen Museum)是临汾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它创建于1993年,原址在鼓楼西海子边40号铁佛寺,新馆位于临汾市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
临汾博物馆造型设计理念源于4300年前“最早中国”中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以“日月交辉”为建筑外观主体占地面积20亩 共4层,高24米。临汾博物馆展览主题为“表里山河”专题文化为特色,分为四个板块:远古足迹 、最早中国 、晋霸春秋 、千秋平阳。
1996年,临汾市博物馆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建馆初期
临汾市博物馆位于尧都区鼓楼西街海子边大云禅寺(俗称铁佛寺),成立于1964年10月,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
2012年5月临汾市政府领导现场勘探选址。临汾博物馆自2013年8月开工。2015年,临汾市博物馆对现有的馆藏文物进行了精选,根据文字大纲和专家会议确定的展览内容进行了分区划定,并完成了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该馆对所有涉及展览的文物进行了数据统计,并编辑制作了《临汾文物精品图录》。同时,结合展览的布展大纲,逐一对每个单元的文物进行了具体的展陈工作。
建设新馆
新馆位于临汾市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和教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13年8月正式开始施工,2018年9月全面建成开放。
该博物馆的陈列方式采用了国内国外先进的展陈理念和前沿的科技手段,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实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和智慧运营。
2020年,临汾市博物馆先后与太原晋祠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共同举办了《晋祠——中国祠庙园林艺术之典范》和《丹青释道——晋南明清宗教绘画艺术展》两个联展。
2022年,临汾市博物馆增强五个博物馆之间的协同合作。组织了专家团队前往国内知名博物馆,如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及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交流。此外,博物馆还向省文物局申请建立尧文化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陶寺遗址尧文化和晋西南漆木器保护、研究和修复。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临汾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灵感源自于位于4300年前的“最早中国”陶寺古观象台。建筑外观以“日月交辉”为主要设计元素。馆前广场有北斗七星景观——水、土、日、月、星,集纳了这些自然元素,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国内外博物馆建筑中独具特色。总占地面积为20亩,共分为4层,高达24米,寓意着陶寺古观象台记录的20个时节以及中国历史上的24个特殊时刻。
馆内布局
博物馆中央大厅内悬挂着一艘长约24米的装饰,这艘装饰被命名为“文明之舟”,上面雕刻着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图案。在这艘舟上,摆放着各种雕塑,代表了从丁村文明一直延续至现代的各代人物,象征着临汾市这块古老土地上的龙的传承。临汾市博物馆主体建筑共三层,临汾博物馆展览主题为“表里山河”,分为四个板块。博物馆主体地下一层为库区,是全市的文物中心库,代表临汾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保护、存放、展示,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
展览陈列
概述
临汾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1件(套),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木版年画等最具特色。龙盘、鸟、铜鉴、侯马盟书以及整体套箱搬迁至馆内的霸国1017号墓葬等国宝级文物也收藏于此。
常设展览
临汾市博物馆主体建筑共三层,临汾博物馆展览主题为“表里山河”以历史传承为脉络 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分为四个板块。
远古足迹
该馆追寻“远古足迹”,解读“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枣园文化”,将每一段历史中最具特色的遗迹和遗物,用科技的力量充分展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1954年秋,由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率领的考古队,在汾河畔的厚厚砂层中发现了3枚智人牙齿化石、28种动物化石和2000多件10万年前的石器工具,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3组展柜中分别展示了丁村文化早中晚期的石器。早中期比较典型的是石片、三棱大尖状器、石球、刮削器等,晚期出现了融入以燧石为主的精细原料制作的细石器制品。
吉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位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至1万年前,是一处面积广大、堆积丰富、内涵深厚的原址遗址。在展厅中,您可以看到一组出土于柿子滩遗址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它们的表面磨损程度很高。这些遗物上留有残留物和使用痕迹,这些迹象表明它们具备多种功能,包括食物加工、装饰品制作和颜料研磨。其中,一些痕迹显示这些工具曾用于加工野生谷物,暗示着早期农业生产的迹象。
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年,是目前山西省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枣园遗址的陶钵、陶盆和房屋基址图、房屋模型等,显示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农业定居生活。
最早中国
该馆展示着在"陶寺遗址"的发掘中,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彩绘龙盘,这确认了尧都平阳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之处。陶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平原,东临汾河,背靠崇山。4000多年前,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合农耕。1984年,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制扁壶,上面刻有朱书文字,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何努将扁壶上的朱书解读为“文尧”两个字。
随后的2006年,陶寺宫殿区的晚期基址再次出土了朱书扁壶的残片。作为考古领队的何努认为,这些残片上内侧的朱书刻字应为“尧”字的下半部,尽管受损严重,但仍然能够勉强辨认出其大致形状。
展厅有一组三层立体沙盘,结合数字三维技术,展示了陶寺遗址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演进过程。通过全息裸眼3D沉浸式平台对陶寺古观象台的诠释,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观测天象和测日的真实体验。
晋霸春秋
该馆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晋国文化,这个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春秋霸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虽然在西周时期的霸国并未被史书详细记载,但青铜器上的铭文却有力地证明了霸国的存在。霸伯墓葬的整体套箱以及漆木器壁等,成为考古学实验室和博物馆中的典型特色,向人们展现了这段历史的壮丽面貌。
展厅的一面墙上陈列着一组由26块陶制模型和模具构成的“模范巨阵”。这些模型和模具是在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包括工具、兵器、礼器等多种类型。它们的表面装饰着精细如发丝的蟠纹和鳞片纹等图案,代表了晋国青铜文化达到巅峰时期的杰作。此外,展厅里有一组1965年出土的侯马盟书,材质为玉石片,上以毛笔书写朱红色文字。“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千秋平阳
“千秋平阳”展厅设有“铁之发展”“古源流”“般若之光”等单元,展现了临汾市地区从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特色文化。临汾是冶铁技术的发源地,平阳的戏曲传统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反映了这座地方古文化的精华。至今流传的平阳木版年画代表着金元木板雕刻在这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铁佛寺的金顶佛塔则以其精美的琉璃浮雕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佛教文化的辉煌历程。
1933年,《赵城金藏》发现于洪洞广胜寺。1949年,移交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赵城金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而在临汾市博物馆也藏有一卷。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为金皇统年间刻印,有7000余卷,现存4000余卷,既是佛书,也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算等,如今已成孤本。
展厅里一件44厘米长的唐代铁卧牛,见证了临汾城千年沧桑,也是临汾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尊铁牛历史上共出土3次,最早是在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晋州刺史徐怀玉率军修补城墙时发现了这尊铁牛,众人皆认为它是祥物,遂刻石载之,同铁牛共放于石匣,埋于旧处。明洪武六年(1373年),平阳指挥使胡渊清理旧城基础时发现石匣和铁牛,视为奇物,命人撰文刻碑,一同埋于此处。1977年,铁牛同石匣、石碑再次出土,并得以完好保存。
巡回展览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临汾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特别展览《唱响时代赞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汾成就展》本次展览共分为3个部分,1400余件征集的实物、数百幅老照片再现时代的变迁,通过6大场景、8项互动活动追忆过往岁月,重温70年来临汾的变化。柜内展线按照时代发展脉络展现临汾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临汾人民1949年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场景复原部分,以各色老物件为穿引,复原20世纪80至90年代临汾市的家庭生活场景。
“丹青墨韵•清风临汾”书画展于2019年3月11日在临汾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240件,其中:书法100件、绘画30件、摄影70件、剪纸40件。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举办“中华早期文明都邑联展”。其内容包括:余杭区良渚、襄汾县陶寺、神木市石、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形成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
临时展览
2018年10月,由山西华夏晋道商贸有限公司协同主办的《万里茶路看晋商》在临汾市博物馆展览厅展览。本次展览通过几百余件晋商老字号茶品、照片、文字以及影像资料等全面展示“万里茶道”这一辉煌历史。展品涵盖了山晋茶庄、天顺祥茶庄、乔记茶庄等近二百家山西省老字号茶庄物件以及沿线城市珍贵文字影像资料。
2023年5月8日到8月18日,由太原市文物局、中共临汾市委宣传部、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三晋灵光”董寿平艺术展临汾巡展在临汾博物馆展出。
为隆重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五周年,11月18日以来,临汾市消防救援支队统筹部署,结合119消防宣传月在临汾市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国消防这五年”成果图片展全国联展活动在临汾博物馆展出。展览共收录图片200余张,分为高擎伟大旗帜、敢于赴汤蹈火、守护万家灯火、锻造过硬铁军、鱼水情深似海等五大板块。
2023年12月22日—2024年2月29日,如银岁月美意延年—中国传统银饰展在临汾博物馆展出。山西省银饰制作大气厚实且讲究细节,无论大器小件,变化多端,远视近观,均具美感。在工艺上,“晋工”银饰喜用高浮雕、深剔地,善以烧蓝、点翠等强化装饰效果。在图案上,花鸟、人物、动物、文字、戏曲故事等无不俱备,尤其人物开脸,寥寥数刀,眉目皆动,独具特色。
馆藏精品
在整个陶寺遗址中,龙盘仅从四个贵族大墓中出土了四件。考古学家认为其是当时高级身份地位的象征。龙盘里绘制的龙形象十分罕见,是真正意义上的“龙”的雏形,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一件出土于吉县沟堡村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尺寸为直径18.00厘米;底径:26.00厘米;高度:18.60厘米。这件遗物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出土。它是一件泥制的灰陶器,呈桶形状,上面覆盖有人面形状的装饰,寓意着司命帝君。在古代,这种灶神也被称为灶王或灶君。大约一万年前,当社会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并逐渐发展为定居和农业时代时,灶的出现使灶神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
这件铜制簋器高21.5厘米、口长23.7厘米、口宽19.5厘米、底长19.6厘米、底宽16.8厘米,重7.54千克。出土年代为商朝。其外形与圆腹圈足簋类似,但其底座是方形的,因此可以归类为方簋。它具有敞口和方形唇部,底部为圆形,呈现折腹和圆底的特点。根据考古报告的描述,这个簋器的腹部两侧各有一对粗大的兽耳,形状酷似两条卷曲的龙。簋器的腹部和底座上有四个角,每个角的中部都有一条凸起的高扉棱,每个面上的扉棱两侧都以雷纹装饰,上面对称地排列着双首联体纹。底部的外侧留有合范铸造的菱形方格,内侧刻有铭文“息父乙册”。四个腹部纹饰相同,中部靠上有一条凹弦纹,将纹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装饰着对称的鸟纹,下部则饰有凤鸟纹。
霸国墓地出土的铜鸟盉造型奇特,通体布满精美纹饰。铜鸟胸腹部向前斜伸一管状长流,尾下腹底有一象首足,象鼻外卷。有专家认为它是酒器,也有学者根据与它一同出土的铜盘推测,它们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场合用来洗手的器具。
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水器,高度达59.00厘米,口径26.80厘米,底径33.50厘米,重达14.690公斤,出土自隰县瓦窑坡。这两件水器的特点包括侈口、束颈、垂腹、圈足以及双铺首衔环。器物的盖子呈现外撇式莲瓣纹装饰,而双铺首的形状则形似昂首的龙。此外,器物的颈部、肩部和腹部都装饰着蟠螭纹。此文物具有端庄而古朴的风格,体积庞大且重量很重。
这是一件商代兔形文物,出土于临汾庞杜遗址,直径仅有0.9厘米、通高2.1厘米,相当于一颗枣核大小,专家推测它是一种装饰品或礼器。
这尊唐代铁牛的尺寸为长44厘米、宽30厘米、高31厘米,重达75公斤。这件铁牛在历史上曾经出土三次,首次发现是在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当时晋州刺史徐怀玉率军队修补城墙时,意外发现了它。这座铁牛的高度约有一尺,长宽比例相称,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祥物,因此刻石并将铁牛与石匣一同埋葬在原地。第二次出土发生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当时平阳指挥使胡渊在清理旧城基础时发现了石匣。在确定了石匣的历史来源后,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奇特之物,因此命人编写了碑文,并将它与铁牛一同埋葬在原处。最后,这尊铁牛连同石匣和石碑在1977年再次被出土,并成功保存完好。
学术研究
为了拓展临汾博物馆公共服务教育功能,在临汾博物馆报告厅设立了“平阳讲坛”。每半个月推出一期讲座,讲好临汾市故事,传播临汾声音。
2019年2月,临汾博物馆开展讲座,其主题为“襟带河汾”说晋国之—-晋国新田。由田建文老师主讲。
2019年9月3日,由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老师讲述"秦汉文明与中外交通"主题讲座。本讲座利用历史文献、考古新发现和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结合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秦汉文明》,分析和探讨秦汉时代政治上统一而文化上多元的国家模式的形成,同时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进程。
此外,2023年,临汾博物馆还先后开展了“晋霸春秋”“临汾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平阳文化”“琨璋讲晋国”等讲座。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2023年,博物馆各类社教活动360余场,共接待观众约20余万人次。还赴运城市博物馆学习交流。开展以“少年儿童心向党 爱临汾市 赢未来”为主题,让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在2023年一同迎接了5·18国际博物馆日,步入临博,参与多元文化的盛宴。五大早期文明汇聚临博,一同探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亲临平阳讲坛,分享该工程的主要成果。临汾市博物馆举办了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呼声嘹亮,团结的力量汇聚一起。结合传统节日民俗与博物馆特色,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平阳木版年画拓印”、“剪纸”、“投壶”、“金石之声”、“太平绣球”等多项民族特色体验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文创产品
晋宝公筷从馆藏晋侯凤鸟尊中提取纹样及铭文中“晋宝”二字,筷头激光雕刻图案。晋食之礼筷套从鸟尊造型中提炼羽毛花纹作为装饰底纹,铭文中“晋”字做刺绣效果。“国谐果”遮阳伞提取自晋绣大师刺绣作品《国谐果》,将十果样贴绣于缎面。
所获荣誉
1996年,临汾市博物馆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2月,临汾市博物馆成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
参考资料
临汾市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2023-12-29
临汾市博物馆.山西文物局.2023-12-30
临汾博物馆开馆 首展3000余件珍贵文物.黄河吕梁频道.2024-01-05
临汾市博物馆:在“日月同辉”中触摸最早的中国.腾讯网.2023-12-30
江山如画丨探源临汾市博物馆,在汾河畔窥寻三晋古老文明.黄河新闻网.2023-12-29
文博山西丨临汾博物馆:日月相抱中,追溯“最早的中国”→.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2023-12-29
2012年5月临汾市政府领导现场勘探选址。.临汾市博物馆.2023-12-30
临汾市博物馆 2016年工作总结暨.临汾市博物馆.2023-12-30
临汾市博物馆2021年度年鉴.临汾市博物馆.2023-12-30
临汾市博物馆2023年度年鉴.临汾市博物馆.2023-12-30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二季)㉒丨铜簋:息族消逝的秘密.山西晚报.2023-12-29
临汾市博物馆:“日月相抱”中听文物诉说千年古事.山西文物.2024-01-09
【知•馆史纵览】临汾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2024-01-09
临汾市博物馆宣传片—连接历史对话未来.临汾市博物馆.2023-12-29
临汾市博物馆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新华网.2023-12-29
临汾市博物馆献礼国庆70周年系列展览正在展出.临汾日报.2024-01-09
“丹青墨韵•清风临汾”书画展在市博物馆开展.临汾日报.2024-01-09
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举办“中华早期文明都邑联展.光明报.2024-01-09
【头条】临汾博物馆国庆节参观攻略 | 开放时间9:00~17:00.临汾民盟.2024-01-09
5.18国际博物馆日 | 临汾各大博物馆精彩活动预告.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01-09
邀您观展丨“中国消防这五年”成果图片展在临汾市博物馆开展啦!.临汾消防.2024-01-09
展览预告|如银岁月 美意延年—中国传统银饰展.临汾博物馆.2024-01-09
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临汾市博物馆.2024-01-09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丨 陶人面桶形器:“炊母神”的庇佑.山西文物.2024-01-09
山西临汾市博物馆:一场对华夏文明追根溯源的3D之旅.上游新闻.2024-01-09
文物精赏丨春秋•铜莲瓣壶.山西文物.2024-01-09
太小巧!商代迷你玉兔仅有枣核大小.光明网.2023-12-29
讲座预告|中国情怀:秦汉文明与中外交通.临汾博物馆.2024-01-09
讲座预告|临汾博物馆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临汾市博物馆.2024-01-09
讲座预告丨遇见多彩临博 品味平阳文化.临汾博物馆.2024-01-09
临汾市博物馆|难忘的2023.临汾市博物馆.2024-01-09
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