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坑村,原称为下(zhài)坑。今属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松柏村。下磜坑村为松柏下辖的一个自然村。面积为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100余人。

村名来历

下坑村,位于潘田镇西北部,距离潘田镇政府约2公里,相邻自然村有北连上坑村、南邻上江村。东西两面是山岭,村该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原潘田镇流坑村迁入聚居而形成。因居住的地域有两个自然坑道,村子位置在下段坑道处而取名(下磜坑),后习惯简称为下坑村。该村位于背面山麓脚下,最高的山岭是主人头岭,海拔约450米。村边有一条小溪环绕,名为磜居下坑,自西向东流往松柏桥头坑溪段。

【地理位置】

下坑村,位于潘田镇西北部,距离潘田镇政府约2公里,相邻自然村有北连上坑村、南邻上江村。村含各小屋为:上老屋、下屋、上新屋、唐口园、溪角塘、桥头坑、外新屋、圳之背、瓦窑窟。

历史沿革

清代隶属于丰顺县潘田社。民国时期,隶属于丰顺县潘田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丰顺县黄金区。1958年隶属于揭阳市。1961年隶属于丰顺县潘田公社。1986年隶属于潘田镇松柏行政村。

姓氏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刘姓,根据《刘氏族谱》(1994年)记载,清朝由兴宁市经过潘田流坑村迁移至锡坑坪村,后再迁入本地,其后代在下坑村繁衍生息。至清末,发展至500余人。至2018年共有1100多人。其中有部份迁居珠三角、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韶关市、惠州、梅州市周边等地定居。

下坑村后裔迁至多处开枝散叶,潘田镇华亭召福田、中心弯弓坝、新南七斗尾,茶背闪桥、叶坑等地。另据村中老谱记载,迁四川叙府及其他地方居住。

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930人,约151户,其中:男性540人,女性390人;80岁以上20多人,18岁以下180人,2018年最年长者年龄92岁,村中记录最长寿老人为103岁(已故)。常住人口750人,留守儿童3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650人,常年在外务工有180人。有港澳台同胞32人;华人华侨58人,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归侨1人。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历史变迁

该村交通便利,文娱设施齐全,村道与省道 S334线相接。1980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2004年通水,2008年通互联网。2009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下坑村委,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全村集资,自行建造多个蓄水池,从远处数公里外(岭背)山林中的山泉水引出。至此村民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从而告别了几百年传承下来从井里担水饮用的习俗。其后,由上级政府主导再次更换水管,重新建造蓄水池,更换水源,以满足全村人的用水需要。

经济作物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兼种花生、玉米、潮州柑、青枣、烤烟生姜等经济作物,饲养猪、狗、鸡、鸭、鱼等禽畜。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和商业经营收入等。传统食物有糍粑萝卜粄芋头粄、米粉等。

特色民俗

下坑村特色民俗主要是客家民俗,时令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民俗有婚嫁、丧俗、婴儿满月、寿庆、新迁等;每一样民俗都是各有特色,丰富多彩。

婚嫁,娶亲时,新郎开车队去新娘家迎接新娘,新娘要按吉时入门。一般新郎都会提早前去接新娘,因为新娘的姐妹们都要这时为难新郎,进行各种刁难,例如给红包、给伴郎们喝酒、出题考验他们,直至她们玩高兴了,时间差不多了,才会让新郎进屋接新娘。新娘入门时由男家选一位“命好”的女长辈“牵新娘”入屋,新娘入屋后不久就要端茶敬长辈,从男方父母开始,然后按疏远辈分轮下去,长辈喝了茶就要给相应的端茶钱作为见面礼。等端茶结束后,双方的亲戚长辈就可以入席举杯庆贺了。新娘要等三朝以后,才可以回娘家。这也是一种特色民俗。

新迁,俗称“搬新屋”。新居建好后,择吉搬入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同时宴请亲朋好友。亲友可以送镜画、中堂、喜炮等礼品;女主人外家则送箩、米筛、簸箕、斗等。搬新屋多在挑选吉时举行,以取越搬越亮的好兆头。届时,主事人全家穿新衣,拜祖先,打鞭炮,庆祝“搬新屋”,这样搬进新房后生活才会越来越红火。

清明节。清明节那天,当地人有吃“艾”的习俗,用苎麻、鸡矢藤、田艾的叶捣烂和米粉做成。清明节也有扫墓的,本地人称之为“挂纸”,扫墓时,除草添土,挂纸焚钱,用三牲敬先人,祭拜结束后燃放礼炮、爆竹。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亲朋互赠月饼,家中买鱼肉、杀鸡鸭,或炒粉面,全家欢聚。入夜,备花生、蜜柚、月饼,在庭中赏月。孩子们到野地里用土砖、石头、瓦片等砌成空心窑,放进碎柴草,点火燃烧.火烟冲天,拍掌欢呼。

历史人文

有一座“刘氏祠堂”,两堂三横,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于1950年,土木砖瓦结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仍作为宗祠使用。

老祠堂匾额:彭城堂,楹联:彭城世德,禄阁宗风。

下屋聂氏宗祠称:式谷堂,上堂楹联:长处泊山河秀灵钟富贵勿忘先祖德,敬承新岁月风和日暖千秋永享太平春。下堂楹联:长治久安万代儿孙沾祖德,敬宗睦族一堂孝裔振家声。

另村中有水口庙1座,建于清代康熙,民国年间重修。村民在每年除夕日及清明节前后会前往拜奉神灵。

刘姓族谱编写于1994年,现于族中珍藏。刘氏家训:“教育后人、和睦乡邻”。村中制定有环境卫生村规民约。

随着人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如今下坑村内村民大部分已迁出桥头坑(下坑新村)居住。

村内文化

2014年,多名外出热心乡贤、村内热心人士倡议筹建活动中心,并由刘建华、刘秀停、刘郁林、刘兵源等主持成立十多人的筹建小组,筹资建造文化活动中心。得到村内及社会各届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约80多万元,于2017年冬建成了占地约2000平方的活动中心,有接待室、会议室、保管室、化妆室、文化舞台、文化长廊、篮球场等设施。音响器材、锣鼓等一批娱乐齐全。活动中心内建成的文化长廊,记载了下坑村的发展历史和热心公益事业村民芳名。活动中心建成后多次举行了镇、村的各项娱乐活动。

陶瓷技艺

20世纪70年代,下坑村办有缸厂一座,主要是纯手工制作陶瓷瓦缸、烟窗管、水缸等陶瓷。至80年代未缸厂废弃,至2014年改建为村文化活动中心。

习武习俗

旧时不太平的年代,下坑村民素有传统的习武习俗。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防身。因为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村中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中,常要外出各地谋生,如过汤坑,落留隍通常要走山路,夜路。为确保人身安全,都会习武防身。

历史事件

民国十八年,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苏区的进行围剿,全村房屋被烧光,致使全村人流离在外,三年后,村人陆续回村内重建家园。

村中重视教育,解放前就成立了小学堂,1970年有小学一二三班就读,1990年进行教育合并至松柏小学就读。

主要人物有:

1、刘玉甫,1891-1927年,于1923年参加赤卫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革命低潮,1927年秋因叛徒出卖被害。

2、刘秋澄,1902-1947年,于1939年成立丰顺苏维埃政府,任第十三区,区委书记,后被中国国民党下令追捕,逃至南洋。

3、刘月盛,1888-1927年,属赤卫队成员,于1930年在茶背战役中牺牲。

烈士:刘澄源、刘贞祥、刘及还。

英雄人物:刘秋澄、刘炽常、刘和铁、刘及青。

老红军:刘及浓等。

村落荣誉:革命老苏区二级。

4、刘郁林(1963.1— )珠海市汉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5、刘志辉(1973.8— )2017年12月被评为初中英语高级教师(韶关市武江区西河学校)。

参考资料